黄河治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河治理指运用水利工程防止黄河造成的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流域居民安全。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因含沙量高、易泛滥改道而闻名。如果简单修建河堤防止汎滥,泥沙就会淤积,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黄河治理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神学议题,也是历代中国统治者的难题,黄河决堤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王朝换代。“圣人出黄河清”,是否能治理好黄河,和古代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历史

传说中夏王朝就是组织治水大禹开创的。中国国家的起源和黄河治理的大规模组织有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的水工建设,包括疏浚河道。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治水专家郑国扩大了工程规模,修建郑国渠,更加系统地治理了黄河。

隋唐时期,黄河的治理着重于加固堤防和疏浚河道。

明代潘季驯采用“束水冲沙”和黄综合治理的方式治河[1]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黄土高原植树固沙,并修建小浪底等水库,采用每年同时集中泄洪,河底爆破,机械清淤等方式,或能将黄河下游河槽冲深,以达到长期治理[2]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1. ^ 朱汉明; 朱照远.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与现代黄河“调水调沙”. 《山东水利》. 2023年, (第10期): 8–9页. 
  2. ^ 数千万吨黄河泥沙如何东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