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施伯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施父与施伯

在下有一疑问:施父与施伯在记载上出现的年代十分相近,自桓九年至庄九年(前703~前685)仅相距十八年,桓公死时应尚在壮年,则兄弟行的施父亦未必甚老,相距十八年,施父未必已死,则《国语》之施伯与《左传》之施父视为父子而不是同一人的根据似嫌薄弱。

或曰:古无本人得氏之例,故知是两人。

但古书原有追书之例,如鲁之公子𫸩,孝公之子,惠公之弟,臧氏之祖,本人尚未获赐氏,但隐公五年《左传》称之为“臧僖伯”;又如宋之孔父嘉、华父督,亦非本人获氏,而《左传‧桓公二年》曰: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不但说宋督攻“孔氏”,后又明言“立华氏”,“孔氏”之称尚可说是指孔父的家,而“华氏”能说是集合诸侯为华父盖房子吗?当然是说建立“华氏”的政权。凡此皆追称之例。

再来,古来本有此一书称人为某,另一书称人为另一名之例。《左传》、《国语》之间更是不乏其例。如晋之屠蒯,〈檀弓〉称为杜篑;楚之申包胥,《战国策》称为棼冒勃苏。大致《国语》诸书为后人整理而成,本是篇章错杂,而又加以汉时语音变化,所以有转写讹误之处。杜篑之于屠蒯、勃苏之于包胥,皆一音之转而已。至于施父之于施伯,于两处本书皆属孤见,并没有证据证明两者不是同一人之异称,而是父子关系。且前亦言过,桓公与施父为兄弟行,惠公三子除隐公明显较长外,并没有证据证明施父跟桓公亦相差多岁,《左传》于桓公九年记载施父,《国语》于庄公九年记载施伯,相距仅十八年,如以桓公死时尚不到四十岁计之,施父在庄九年未必已死,遽然以施伯为施父之子而不是同一人,未必有明确根据。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7日 (二) 18:24 (UTC)[回复]

加上“韦昭《国语注》认为”数字

在下认为,加上这几个字,表示“话是韦昭说的”,而条目本身不对此说置可否,聊表有此一说,应是较为严谨的。鲁国施氏之世系本是难考,韦昭《注》也仅能聊备一说。且先秦典籍篇章错杂,彼此矛盾之异说甚多,于注疏说法之取舍本该更严谨些才是。比如同是《管子》,〈大匡〉与〈小匡〉一记施伯欲杀管仲,一记施伯放管仲,虽都有说施伯看出齐国想重用管仲,但记载施伯最后向鲁僖公说的建议却不一样,先生也只能兼引之以存疑而已。有此一说者,只是有此一说,真的与否,阙疑可也。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8日 (三) 17:53 (UTC)[回复]

注释中我已列明来源,正文完全不需要加入。另请弄清楚韦昭注的这一条现在没有可靠来源来质疑,而您的个人意见不是可靠来源。—星光下的人 (留言) 2010年12月9日 (四) 05:06 (UTC)[回复]

虽在注释中列明,但未必不能在正文加这几个字。韦昭的这一条也没有更可靠的来源来证明,您的个人意见也未见得是可靠来源。非也 (留言) 2010年12月9日 (四) 18:3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