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市紅十字醫院 | |
---|---|
基本資訊 | |
地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武進路85號(北院) 新松江路650號(南院) 四川北路(分院) 嘉定分院(嘉定區江橋醫院,2020年8月20日啟用[1]) |
組織結構 | |
經營性質 | 公立醫院 |
醫院類型 | 綜合性醫院 |
醫療劃分 | 三級甲等醫院 |
附屬機構 |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
院長 | 王興鵬 |
醫療服務 | |
醫療標準 | 三級甲等醫院 |
床位數 | 1,642位 |
特色 | 器官移植、視覺復明、心臟病急救 |
歷史 | |
建立時間 | 1864年 |
聯繫方式 | |
網站 | www |
地圖 | |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紅十字醫院),簡稱市一醫院或第一人民醫院,由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領導。原址為天主教公濟醫院,創建於1864年,曾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現全院一共擁有兩個院區——北院區位於虹口區武進路85號,南院區位於松江區新松江路650號。
歷史
原公濟醫院
公濟醫院舊樓東部 | |
---|---|
位置 | 北蘇州路190號 |
評定時間 | 2015年 |
參考編碼 | HK-J-030-V |
市一醫院原址為公濟醫院,成立於1864年3月1日、由天主教江南代牧區創辦。1863年,時任法國駐滬總領事委託天主教江南教會籌備,共籌得資金逾5萬兩,然後租用法租界外灘的科爾貝爾路(即今中山東二路22號新永安路口)轉角處的樓房作為院舍。1864年3月1日正式開辦,英文定名為「General Hospital」。當時共有大小病房17間,病床35張,只收治外籍病人,當時主要作為療養醫院的形式接收病患。[2]
1877年,由於業務規模的擴大,原科爾貝爾路原址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院方於蘇州河北公共租界頭壩渡(今乍浦路橋北堍)另新造醫院,門牌為北蘇州路190號,當時床位共計270張。1920年,公濟醫院在原規模上增建新的病房大樓,現在大樓依舊佇立在蘇州河畔。[3]
2015年被列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在1930年代以前,公濟醫院的醫生以及醫護人員均由天主教會進行委派,所以當時的護理人員主要都是修女。護理人員日常除了看護病人以外外,還負責管理為醫院服務的中國籍工人和一些日常醫院事務。而維持醫院日常運轉的經費則通過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以津貼的形式發放,並且醫院董事會會根據當年財務狀況進行募集資金。當時醫院主要面向外籍病人服務,同時專門開設了50個免費床位為無國籍的外僑病人,因而成為了亞洲第一家免診費的醫院。當時,旅滬的外僑但凡患病大多到公濟醫院進行治療,當時醫院三等及免費病房經常為白俄羅斯人、葡萄牙人、菲律賓人、朝鮮人、印度人及有外籍的中國人所住滿。
由於醫生和病人都來自不同國家,講各種語言,所以不同國籍的修女對醫院日常運作有著極大地作用。當時醫院特別為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的水手設立病房,商號、海關、巡捕房人員也享受同樣待遇。另外醫院還設有嬰兒病房、男孩病房及女孩病房。
截至1935年9月,公濟醫院共有各類病床270張,日住院人數曾高達150人。門診病人每日五、六人,施診時期曾達八、九十人。但是與日漸增長的病患相比,醫院的醫務人員顯得過於捉襟見肘,當時全院醫務人員僅院長一人,駐院醫師只有一至二人,修女30名,護士20名。
從1937年開始,公濟醫院開始錄用上海震旦大學附設護士學校畢業的中國學生,負責助理看護,前後共聘請過中國護士12人,並由修女帶領進行工作。
抗戰至1949年
民國二十六年,淞滬會戰爆發,當時香培兒醫師(Dr. G. Charnbers)任公濟醫院院長。由於公濟醫院院址位於當時的公共租界北區,而北區已經不受工部局實際控制,等於全院屬於戰區的危險境地里。為了確保病患和醫護人員的安全,香培兒院長與修女們在友人和醫院工人的幫助下,將70餘位重病患者及時轉移,最後安排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上的雷士德研究所,並在該處暫住到翌年的1月。而其餘醫院職工同樣為了躲避戰火,都避入法租界。淞滬會戰期間,公濟醫院大樓遭到日軍兩枚炸彈襲擊,一枚擊中手術室,另一枚擊中修女宿舍,由於之前及時安排人員撤離,所幸並未造成傷亡。
在戰爭期間,公濟醫院仍舊照常收治病人,並且極力維持日常的醫療業務。1940 年,時任醫院管理人員的貝吉斯(Mr J.C. Burgess)被日軍認為「通敵」而被捕,其職位由日本人江藤義雄取代。數月後,公濟醫院被日軍當局指定作為患病囚犯集中地,隨後來自全市各地區集中營的病人,都被送到公濟醫治。當時,根據戰時情況,公濟醫院實際上打破了只接受外籍病人的傳統,並且中國病人可住入任何等級的病房,同時添設產婦間。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全院上下一片歡騰。當天下午,不同國籍的人們齊集修女院中,高唱讚美詩,以此慶祝抗戰的勝利。[4]
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委派派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醫官的朱仰高來滬,於9月25日正式接管公濟醫院,與此同時公濟醫院成為市立醫院。當時,由於戰爭的破壞,醫院從軟體和硬體等多方面遇到各種阻礙。幸得當時上海市衛生局進行接濟,加上院長朱仰高利用私人關係借得貸款,才最終度過難關。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醫院在滬上的知名度,朱仰高院長特地邀請滬上諸多知名醫生作為公濟醫院的特約醫師,僅提供醫療服務但並不領取分毫薪酬。
在朱仰高任院長期間,公濟醫院在上海乃至遠東地區的各類醫院中開創了諸多第一,同時公濟醫院的婦產科、門診部亦在此時初創。
在諸多第一之中,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創立了「流動醫院」。當時,為了照顧貧苦偏遠的患者,公濟醫院通過籌措資金購買卡車,並經過相關改造,創建了一支流動醫院車隊。這一舉措,是如今送醫送藥下鄉活動的先河。1947年夏,「流動醫院」首次赴大場鎮出診。在當時宣傳條件落後的時代,首場送診共吸引遠近鄉民來求診者達100多人。此後最高記錄曾經達到1100人。當時,該流動車隊每星期出診一次,每次共派出醫務人員20餘人,其中醫師至少達15人。最後鼎盛時期,曾一度前往南京、杭州等地進行跨埠診療。[5]
在全院的不懈努力下,截止到1948年9月,公濟醫院已成為遠東規模較大的醫院之一。醫院共有床位500多張,住院病人最高紀錄達472人,門診病人最高紀錄每日652人,正副院長、各級醫師及實習醫師共84人,修女50餘人,護士及助產士75人。[6]
1949年以後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市區,上海市軍管會於6月3日進駐北蘇州路190號,接管了上海市立公濟醫院。1953年1月1日,上海市立公濟醫院被改名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1959年又租得北蘇州路410號河濱大樓,1960年因當時第六人民醫院搬遷,市一醫院獲得武進路85號院址,並將婦產科等部分科室移到武進路院區。1981年兼稱上海市紅十字醫院。1996年,進行三區合併,第一人民醫院全部遷入武進路85號院址。 2006年,第一人民醫院在松江區建成新院。設有上海市紅十字康復中心、附屬眼科研究所。
醫學成就
以視網膜剝離、透析和腎臟移植、異體手指移植、胰島移植及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特色而著稱[來源請求]。
所獲榮譽
全國先進集體
- 全國衛生系統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國家衛生部)1987年、1988年、1992年
- 1990年,全國紅十字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紅十字會)
- 1990年,全國先進財會工作集體(中國財政部)
- 1992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國家人事部、衛生部)
- 1998年,全國百佳醫院(國家衛生部等)
- 2000年,全國衛生系統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中國衛生部)
- 2001年,全國「青年文明號」集體(團中央) 眼科
- 2002年
- 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團中央)
- 2006年,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婦女聯合會) 急診護理組
- 2008年,全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全國總工會) 醫療隊
參考文獻
- ^ 嘉定再添一家新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启用,市一专家来坐诊.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 ^ 原公济医院-历史简介. [200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 ^ 百年老楼复旧颜 原公济医院旧址被划入保护范围. [200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以上各處描述及數據均選自1948年《上海公濟醫院紀念刊》
- ^ 上海通志-- 第三十六卷卫生--第三章医疗--第五节 巡回医疗、医疗队.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 ^ 苏州河畔的公济医院-上海档案网. [200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