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日語
中古日語 | |
---|---|
中古日本語 | |
區域 | 日本 |
語言滅亡 | 12世紀末演變為中世日語 |
語系 | |
文字 | 平假名、片假名、漢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ojp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中古日本語 |
假名 | ちゅうこにほんご |
平文式羅馬字 | chūko nihongo |
中古日語是日語的一個階段,繼承自上古日語,後來演變為中世日語。盛行於9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的平安時代中晩期(斷代有爭議)。而一般日本中等教育體系所稱的古典日語(日語:文語(ぶんご) )就是以中古日語為標準。
背景
上古日語借用並改寫漢字來書寫日語(萬葉假名)。但是在870年以後,由於遣唐使的實質廢止和日本國風文化的獨自發展,在日語表記上也出現了兩種新的表音符號: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有「女手」的異稱,因其多為內廷女性所用(男性官僚於外朝仍舊使用真名即漢字)。這種發展簡化了書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假名文學(即宮廷女性文學)的新時代。
一般認為《土佐日記》(935年前後出現)是男性官僚對於使用女手創作的嘗試,《竹取物語》的出現(10世紀上半葉)標幟著假名小説的成熟(《源氏物語》絵合)。中古日語的經典作品於和歌文學有《古今集》以下八代敕撰集和《伊勢物語》之類歌物語,於長篇世情小説有《源氏物語》《宇津保物語》等,於隨筆有《枕草子》,於假名日記有《蜻蛉日記》《和泉式部日記》《更級日記》等。此外更由於漢字假名混寫,日語産生了新的書寫文體,完臻於中世軍記物語及中世説話集。[1]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音韻
語音發展
中古日語的一大特徵,是它在這時期因為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引起的重大語音變化。
在這些變化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上代特殊假名遣的消失。上代特殊假名遣是上古日語的特徵,對於-i/-e/-o三類字母以兩套不同的漢字來標記。雖然在上古日語的末期已開始出現這種消失,但具體來講,要到中古日語的早期,這種分辨才完全消失。學者指出,最後合併的音素是/ko1/跟/ko2/[2]。
10世紀中期以前,日語有e和ye的區別。忠實地傳抄了紀貫之的《土佐日記》的寫本中,有e和ye的區別。到了公元10世紀,/e/跟/ye/亦慢慢融合成為/e/。源順(911-983)的歌集《源順集》有依《天地之詞》所作的歌,《天地之詞》中有e和ye的區別,但源順自身似乎已經不理解這一區別。源為憲所著《口遊·大為爾之歌》(970)已經不見這一區別,一般認為最早出現在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的伊呂波歌也同樣。這一變化可能意味著元音/e/整體變成了/je̞/。
11世紀初/o/、/wo/在詞首開始混淆,《悉曇要集記》(1075)只有「オ」(/o/)而沒有「ヲ」(/wo/),說明11世紀後半已經融合為/wo/[3][4][5]。(由於中世紀吉利支丹(基督教資料)中o、wo都被葡萄牙人記成vo可知wo變成o是江戶時代的事了[6])但是i和wi、e和we的區別保留的更久。由於來自唐朝的漢語借詞的大量借入,中古漢語對中古日語的語音發展產生了下列的變化[7]:
小舌鼻音及長輔音大約在平安時期出現,並把閉音節(CVC結構)帶進來。
音節
ア /a/ | イ /i/ | ウ /u/ | エ /e/ | オ /o/ |
カ /ka/ | キ /ki/ | ク /ku/ | ケ /ke/ | コ /ko/ |
ガ /ga/ | ギ /gi/ | グ /gu/ | ゲ /ge/ | ゴ /go/ |
サ /sa/ | シ /si/ | ス /su/ | セ /se/ | ソ /so/ |
ザ /za/ | ジ /zi/ | ズ /zu/ | ゼ /ze/ | ゾ /zo/ |
タ /ta/ | チ /ti/ | ツ /tu/ | テ /te/ | ト /to/ |
ダ /da/ | ヂ /di/ | ヅ /du/ | デ /de/ | ド /do/ |
ナ /na/ | ニ /ni/ | ヌ /nu/ | ネ /ne/ | ノ /no/ |
ハ /fa/ | ヒ /fi/ | フ /fu/ | ヘ /fe/ | ホ /fo/ |
バ /ba/ | ビ /bi/ | ブ /bu/ | ベ /be/ | ボ /bo/ |
マ /ma/ | ミ /mi/ | ム /mu/ | メ /me/ | モ /mo/ |
ヤ /ya/ | ユ /yu/ | ヨ /yo/ | ||
ラ /ra/ | リ /ri/ | ル /ru/ | レ /re/ | ロ /ro/ |
ワ /wa/ | ヰ /wi/ | ヱ /we/ | ヲ /wo/ |
音系
元音
輔音
唇 | 齒齦 | 硬齶 | 軟齶 | |||||
---|---|---|---|---|---|---|---|---|
鼻 | m | n | ||||||
塞 | (p) | b | t | d | k | ɡ | ||
擦 | ɸ | s | z | |||||
閃 | ɾ | |||||||
近 | j | w |
實際發音
/s, z/
這個時候サ行・ザ行的輔音s, z可能是 ʃ, ʒ (類似漢語拼音的x)或 tʃ, dʒ 此外也可能是 ts, dz 這樣的塞擦音。
/ɸ/
這個時代的ハ行發音的輔音f可能是兩唇摩擦音。(ɸ。類似於今日羅馬字的fafifufefo。)詞首以外的ハ行在11世紀前併入ワ行,稱作「ハ行轉呼」[8]。詞首的f後來成為了h。
/r/
/r/: [r] [9]
濁音
濁擦音前常伴有鼻音,[10]於是ガ行實際為/ᵑg/,ザ行實際為/ⁿz/,ダ行實際為/ⁿd/,バ行實際為/ᵐb/,材料如漢音疑母對/ᵑg/、日母對/ȵʑ/、泥母對/ⁿd/、明母對/ᵐb/,以及日語自身的音便(例如「にて」>「で」、「いばら/むばら/うばら」>「ばら」)。前面的鼻音不足一拍,與ん有對立,如「異人(いじん)」/i.ⁿzi.n/;「殷人(いんじん)」/i.n.zi.n/。部分詞彙中ブ/bu/與ム/ᵐbu/混同,例:けぶりーけむり、さぶしいーさむしい、ねむるーねぶる。
語音組合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08年5月) |
文法
中古日語於平安時代當下,並沒有系統的詞尾變化分類,是直到東條義門的『和語説略図』(1833年)後,才逐漸出現日語用言(動詞、形容詞與形容動詞)有六大基本形的說法。
動詞
中古日本語在上代日本語8活用的基礎上,新增了「下一段活用」[11],但中古的下一段動詞只有「
下表以「-」表示省略的語幹,沒有語幹的動詞則直接以完整活用變化表示。
現代活用 | 中古活用 | 語幹 | 未然形 | 連用形 | 終止形 | 連體形 | 已然形 | 命令形 |
---|---|---|---|---|---|---|---|---|
五段 | 四段 | –か (-a) | –き (-i) | –く (-u) | -く (-u) | –け (-e) | –け (-e) | |
ナ行変格 | –な (-a) | –に (-i) | –ぬ (-u) | –ぬる (-uru) | –ぬれ (-ure) | –ね (-e) | ||
ラ行変格 | –ら (-a) | –り (-i) | –り (-i) | –る (-u) | –れ (-e) | –れ (-e) | ||
下一段 | け (-e) | け (-e) | ける (-eru) | けれ (-ere) | けよ (-eyo) | |||
下一段 | 下二段 | –け (-e) | –け (-e) | –く (-u) | –くる (-uru) | –くれ (-ure) | –けよ (-eyo) | |
上一段 | 上一段 | み (-i) | み(-i) | みる (-iru) | みれ (-ire) | みよ (-iyo) | ||
上二段 | –ぎ (-i) | –ぎ (-i) | –ぐ (-u) | –ぐる (-uru) | –ぐれ (-ure) | –ぎよ (-iyo) | ||
カ行変格 | こ (-o) | き (-i) | くる (-uru) | くれ (-ure) | こ (-o) | |||
サ行変格 | せ (-e) | し (-i) | する (-uru) | すれ (-ure) | せよ (-eyo) |
形容詞
事實上,下表的シク活用只是在ク活用的變化語尾前多加一個「し」(除了終止形語尾外)。
古典形容詞甚至會因接續場合而有不同的活用,其中,「カリ活用」事實上是「本活用」連用形 +「あり」音便而來的。
- 「早くあらず」 → 「早からず」( /ku/ + /ara/ → /kara/ ):「本活用」連用形 +「あり」的未然形 + 否定助動詞「ず」
- 「優しくありき」 → 「優しかりき」( /siku/ + /ari/ → /sikari/ ):「本活用」連用形 +「あり」的連用形 + 過去助動詞「き」
「カリ活用」除了命令形可直接使用以外(但語意上是表祈願而非命令),如上所示,僅能接續助動詞。
活用形 | 接續場合 | 語幹 | 未然形 | 連用形 | 終止形 | 連體形 | 已然形 | 命令形 |
---|---|---|---|---|---|---|---|---|
ク活用 | 本活用 | (–く) | –く (-ku) | –し (-si) | –き (-ki) | –けれ (-kere) | ||
カリ活用 | –から (-kara) | –かり (-kari) | –かる (-karu) | –かれ (-kare) | ||||
シク活用 | 本活用 | (–く) | –しく (-siku) | –し (-si) | –しき (-siki) | –しけれ (-sikere) | ||
カリ活用 | –しから (-sikara) | –しかり (-sikari) | –しかる (-sikaru) | –しかれ (-sikare) |
現代日語將シク活用變化語尾的「し」直接併入詞幹(也就是說,シク活用被併入ク活用),且現代日語形容詞的連用形、終止形與連體形變化語尾,都是從原來的ク活用變化語尾音便而來。
形容動詞
事實上形容動詞的活用與中古斷定助動詞「なり」與「たり」是完全一致的(連用形稍作添加的ラ行変格),故可推測形容動詞有可能是名詞和形容詞語幹與這兩個斷定助動詞結合而成的。而根據上古日語的紀錄可更進一步推測,這兩個助動詞分別來自於「にあり」與「とあり」,也就是ラ行変格動詞「あり」與助詞「に」、「と」組合後再音便的結果。
活用形 | 語幹 | 未然形 | 連用形 | 終止形 | 連體形 | 已然形 | 命令形 |
---|---|---|---|---|---|---|---|
ナリ活用 | あはれ | ―なら | ―なり ―に |
―なり | ―なる | ―なれ | ―なれ |
タリ活用 | ―たら | ―たり ―と |
―たり | ―たる | ―たれ | ―たれ |
一般來說,タリ活用的形容動詞大都源於漢字,比較常出現在漢文訓讀體。
現代日語的形容動詞活用是基於自中世日語(推測是室町時代的關東地區)發展而來的現代斷定助動詞「だ」(來自於「にてあり」)。而事實上,「だ」的活用也混入了中古助動詞「なり」的活用。
係助詞
古典日語文法相對於現代文法的最大差異,除了助動詞的接續有特殊的規則之外,有一類助詞會直接影響句尾用言與助動詞的活用形,被稱為係助詞。而這種形態上的要求被稱為係結法則。
係助詞 | 意義 | 句尾形式 | 用例 |
---|---|---|---|
ぞ | 強調 | 連體形 | ふるさとは花ぞ 傳聞、詠嘆助動詞「けり」的連體形 |
なむ | もと光る 傳聞、詠嘆助動詞「けり」的連體形 | ||
や(やは) | 疑問、反問 | 形容詞「 | |
か(かは) | 生きとし生けるもの いづれか歌を 傳聞、詠嘆助動詞「けり」的連體形 | ||
こそ | 強調、強烈的提示 | 已然形 | 男はこの女をこそ 推量助動詞「む」的已然形 |
注意到上表的「と」是代表引言的中古格助詞,相當於現代日語的「って」,故引言本身要當做一段完整的句子來套用係結法則。
但「や」、「か」類似現代日語,亦有位於句末的用法,這時候可視為終助詞。
童 べと腹立ち給 へるか (『源氏物語』):終助詞「か」必須前接連體形,所以下二段動詞「給ふ」必須變為「給へる」。
另外,因「も」和「は」也有強調的意味,也有人將它們歸類為係助詞(現代日語的分法),但兩者是以普通的終止形或體言結尾。
助詞 | 意義 | 句尾形式 | 用例 |
---|---|---|---|
は | 提示並將之與其他事物做區別 | 終止形、體言 | 春はあけぼの (『枕草子』)
體言(名詞)「 |
も | 強調、同類舉例 | 推量助動詞「べし」的終止形 |
另外,句尾用言(或是助動詞)後有接續助詞時,係結法則會消滅。
- 年ごろよく
具 しつる人々なむわかれ難 く思ひて… (『土佐日記』):如果沒有接續助詞「て」的話,藍色部分應該是四段動詞「思ふ」的連體形「思ふ」,而不是原文所示接續「て」專用的連用形「思ひ」。
更有甚者,被係結的句尾動詞有時候會省略。
聲調
概要
中古日語的聲調可從聲點資料中大致推知。本節中,⟨F⟩表示降調(falling),⟨H⟩表示高調(high),⟨R⟩表示昇調(rising),⟨L⟩表示低調(low)。
活用
中古日語活用的聲調變化以院政期的記錄為主。[12]
用言
用言活用聲調的規則變化大致可總結出2類(低起式、高起式),大致可以對應東京式聲調的有核與無核(首都圏方言的形容詞中基本上合流了)。
動詞
根據詞形變化,可總結出下列重音類型。
動詞分類 | 音拍 | 未然形[13] | 転成名詞 | 連用形 | 終止形 | 連體形 | ク語法 | 已然形 | 命令形 | 語例(終止形) |
---|---|---|---|---|---|---|---|---|---|---|
高起式 | 1 | 後述 | H | F | — | F | su(為) | |||
2—3 | (H)HH | (H)HL | (H)HH | (H)HL | naru(鳴) | |||||
4以上 | …HH | …HL | …HH | …HL | aⁿzawarapu(嘲) | |||||
不規則動詞 | — | HH | HL | HF | HH | HL | sinu(死) | |||
低起式 | 1 | L | R | — | R | ku(來) | ||||
2—3 | (L)LL | (L)LF | (L)LH | (L)LF | kupu(食) | |||||
4以上 | …LLL | …LHL | …LLH | …LHL | kamᵑgapu(考) |
動詞中還有複合了低起式、高起式的「歩く」類,以「歩く」「隠る」等為代表,終止形、連用形等為LLF、LHL之類的低起形式。
未然形接續的接辭
「ず」「しむ」「る/らる」「す/さす」等接續動詞未然形的語態助動詞,活用是在被接動詞的聲調支配之下發生的(如「取る」LF「取らしむ」LLLF )。不過低起動詞的連用、終止、已然、命令形有4拍以上,因此不是像本動詞那樣的…LHL,而是…LLF。「む」「じ」之類終止、連體形相同的詞之外,「ず」「しむ」等行為都是一樣的。表願望的「な」「ね」也可以分析為只有終止形的助動詞。
表假定的「ば」、表否定的終止形「ず」類似於已然形,沒有下降,會被分析為包含下降核的動詞語尾(例:見る LF,見ず RL;著す HL,著せば HHL)。助動詞用未然形連接的其他助動詞延長的情況下,也以最後的助動詞為中心取重音。
形容詞
形容詞聲調變化可總結為下表。カリ活用來自「く-あり」,カリ部分與「アリ(2拍的2類動詞)」相同。
ミ語法 | 連用形 | 連體形 | 終止形 | 語幹獨立用法 | |
---|---|---|---|---|---|
高起式 | …H | …F | …H | ||
低起式 | …H | …F | …L |
「ベシ」「マシジ」也受被接續動詞支配,整體的活用同形容詞。但終止形同「ム」「ジ」,和連體形的聲調相同。
不規則接辭
判定詞(斷定助動詞)「ナリ」加在以低調結束的詞上時,「ナ」的活用同高調低起動詞;加在以高調結束的詞上時,則仍是低調。此外,完了助動詞「ヌ」接高起詞時依低活用,接低起詞時依高起活用。完了助動詞「リ」來自「アリ」,會由於連用形末尾的下降核基底,在語尾記錄為下降。
其他接辭
接續 | 助動詞 | 活用種類、決定的高度 | 注釋 |
---|---|---|---|
連用形 | き | L | |
けり | 高起 | ||
けむ | 高起 | ||
つ | 高起 | ||
つつ | HH | ||
て | H | ||
たり | 低起 | ||
な~そ | ○~L | 「ナ」的高度依存於語聲調。 | |
ながら | HHH | ||
終止形 | らし | 低起 | |
らむ | 低起 | ||
なり | 高起 | ||
な | L | 禁止 | |
とも | LL | ||
已然形 | ば | L | |
ども | LL | ||
ど | L |
助詞
特別列出加在名詞上的助詞、接辭的聲調。[14]
語 | 聲調 | 備考 |
---|---|---|
ごと | LH | |
とも | HH | |
が | H | |
を | H | |
に | H | |
で | H | 來自「にて」 |
は | H | |
と | H | 並列 |
か | H | 並列 |
か | H | 疑問 |
え | H | 終助詞 |
も | F | |
へ | F | |
と | L ~ H | 引用 |
や | H | 並列 |
から | HH | |
ほど | HL | |
こそ | HL | |
さへ | HH | |
より | FL | |
なんど | LHL | |
ばかり | LHL |
文字、書寫形式
中古日語的文字體系有三種。先是有了漢字,然後又有了從漢字衍生出來的表音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將漢字用於表音,則稱之為萬葉假名。平假名來自於萬葉假名的草書體——草假名,而片假名來自省略了一部分的漢字。
書寫形式最初有將漢文加以日本化的變體漢文。在古代記錄中經常使用,因而別稱之為記録體。變體漢文中往往有夾雜著或多或少的萬葉假名。此外,有在平假名中摻雜了或多或少的漢字的「平仮名漢字交じり文」(平假名漢字混寫文),和歌和物語大多是用這種書寫形式寫就的。片假名用作漢文訓讀的記號,或者在私人文書或塗鴉中用來書寫,這就是「片仮名文」(片假名文)。9世紀的《東大寺諷誦文稿》是「漢字片仮名交じり文」(漢字片假名混寫文)比較早的例子,但是這種書寫形式廣泛為文學作品所用是在12世紀的院政期以後的事情了。
詞彙·文體
雖然日語詞源有分和語和漢語,但是和語本身隨著不同文體也有不同的慣用語;如和文使用「
註釋
- ^ 犬養廉、杉谷壽郎、長崎健、野口元大、糸賀きみ江『年表資料 中古文學史』1973年(當時無ISBN)
- ^ Yoshida, 2001: 64
- ^ 3.0 3.1 Kondō (2005:67-71)
- ^ 4.0 4.1 Yamaguchi (1997:43-45)
- ^ 5.0 5.1 Frellesvig (1995:73)
- ^ [1] 此資料中出現了Vǒmura(おおむら)Vonizuca(おにづか)等表記
- ^ Nakata (1972:26-29)
- ^ Vovin (2002:14-15)
- ^ Miyake (2003:176-177)
- ^ Ōno, Susumu, 1919-2008.; 大野晉, 1919-2008. Nihongo no keisei. Tōkyō: Iwanami Shoten. 2000. ISBN 4-00-001758-6. OCLC 45342979.
- ^ 高等教育出版社《日語語言學》 (2006:188-189)
- ^ 屋名池誠 (2004), 「平安時代京都方言のアクセント活用」,『音聲研究』。
- ^ 除去以バ為標誌的假定形
- ^ 木部暢子(1983)「付屬語のアクセントについ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語學』第134集,pp.23—42.
參考文獻
- 山口明穂; 坂梨隆三、鈴木英夫、月本雅幸. 《日本語の歴史》.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7年: 242頁. ISBN 978-4-13-082004-2 (日語).
- 近藤泰弘; 月本雅幸、杉浦克己. 《日本語の歴史》. 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 2005年: 219頁. ISBN 978-4-595-30547-4 (日語).
- 大野晉. 《日本語の形成》. 岩波書店. 2000年: 767頁. ISBN 978-4-00-001758-9 (日語).
- Martin, Samuel E. 《The Japanese Language Through Time》. Yale University. 1987年. ISBN 978-0-300-03729-6 (英語).
- Shibatani, Mzhasayoshi. 《The languages of Jap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年: 427頁. ISBN 978-0-521-36918-3 (英語).
- Frellesvig, Bjarke. 《A Case Study in Diachronic Phonology: The Japanese Onbin Sound Change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 1995年: 160頁. ISBN 978-87-7288-489-9 (英語).
- 翟東娜; 林洪 潘鈞. 《日语语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604頁. ISBN 978-7-04-019317-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