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字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字牌,是根據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應在圖們江口設立的中俄邊界界牌,但俄國設法使該界牌一直未能設立,並派兵占領該界牌所在的罕奇海岸,導致中國喪失罕奇海岸的領土。「烏」字即俄文字母「У」。

簡介

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維約夫為東西伯利亞總督,強行在中國的內河黑龍江流域擴張。咸豐四年四月,俄軍入侵黑龍江,至翌年底基本完成對黑龍江下游的非法占領。咸豐七年,俄國又侵占黑龍江上、中游北岸的中國領土。咸豐八年四月初八日(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占中國大沽。穆拉維約夫得知後於咸豐八年四月十一日(1858年5月23日)兵臨中國璦琿城下,要求同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中俄邊界。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1858年5月28日),奕山、穆拉維約夫簽訂《璦琿條約》。該條約變更了中俄東段法定邊界,使中國內河黑龍江變成了中俄界河,中國喪失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固有領土,並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固有領土變成中俄「共管」地區,此外俄國還獲得在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1]

咸豐十年九月二十六日,俄使伊格納切夫利用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北京的機會,以所謂「調停有功」的名義,誘迫清廷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使此前俄方與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獲得清政府確認,將《璦琿條約》內中俄「共管」的中國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固有領土變成俄國領土[1]

根據《中俄北京條約》第三條的規定,咸豐十一年四月九日(1861年),清朝欽差大臣成琦和俄國全權代表卡札凱維奇在興凱湖舉行會議,會勘中俄東界。咸豐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雙方簽訂《中俄勘分東界約記》,作為《中俄北京條約》的補充條款。同時兩國還簽署並交換了《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又稱《中俄東段交界道路記文》),規定了該段已勘中俄邊界設界牌的數目及位置[1]

《中俄北京條約》第一條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之東南段「自白棱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再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其西皆屬中國。兩國交界與圖們江之會處及該江口相距不過二十里,且遵天津和約第九條議會繪畫地圖,內以紅色分為交界之地,上寫俄文字母阿(А)、巴(Б)、瓦(В)、噶(Г)、達(Д)、耶(Е)、熱(Ё)、皆(Ж)、伊(З)、亦(И)、喀(К)、拉(Л)、瑪(М)、那(Н)、倭(О)、帕(П)、薩(С)、土(Т)、烏(У)等字頭,以便易詳閱。」在成琦與卡札凱維奇(又譯「卡扎克維赤」)簽訂的《自烏蘇里江至海的邊界地圖》上,也標明耶、亦、喀、拉、瑪、那、倭、帕、啦、薩、土、烏12個俄文字頭的界牌。其中,烏字牌定在圖們江入海處的江口東北日本海沿岸3公里處,土字牌以下到烏字牌之間(即圖們江下游東(北)岸至日本海沿岸)的罕奇海岸仍歸中國,中國通過罕奇海岸將俄國和朝鮮兩國隔開。另外,《中俄北京條約》第一條還規定:「上所言者,乃空礦之地,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占漁獵之地,俄國人均不得占,仍准中國人照常漁獵。」上所言者即指烏蘇里江口至圖們江口40萬平方公里土地。1861年《中俄勘分東界約記》附錄稱:「以上自圖們江口東至綏芬河口,沿海一帶俱有卡台住址,俱系旗人漁獵之地及海中間十四島向系旗人漁獵之處。」[1]

但是,咸豐十二年(1862年)俄國交換給中國的《烏蘇里江至海交界記文》中僅規定設八座界牌,少了「烏」字等7座界牌。烏字牌的遺漏,使中國喪失了罕奇海岸的主權。此遺漏是因為清朝勘界使臣成琦鴉片犯癮,到吉林城補充鴉片,將立碑事宜託付俄方勘界代表包辦,俄方勘界代表趁機單方面繪製交界圖,並在該圖上將罕奇海岸劃在「紅線」以外,從而使俄國與朝鮮半島隔圖們江相連,獲得侵略朝鮮的立足點,並封鎖中國通過圖們江出日本海的通道[1]

罕奇海岸是指圖們江口左(北)岸至摩闊崴(今俄羅斯波西耶特灣)之間的瀕海地區。罕奇海岸附近海灘是中國傳統鹽場和漁場。摩闊崴是滿語漢譯地名,又譯「窩闊崴」或「毛口崴」,是中國人居住的漁村。摩闊崴也是唐朝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的「日本道」的陸路終點及海路起點。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罕奇海岸及位於此地的村莊「摩闊崴」遭俄國占領。摩闊崴被俄國改稱「波西耶特灣」。1860年代至1870年代,吉林官民多次請求清廷收回罕奇海岸[1]

1885年6月8日,清朝光緒帝下諭,派會辦北洋事宜大臣吳大澂會同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興凱湖圖們江口段的中俄東部邊界。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圖們江補立土字牌,並收回黑頂子地方。1886年5月25日(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吳大澂與依克唐阿同俄國勘界大臣、東海濱省巡撫兼理軍務將軍巴拉諾夫,在俄國境內的岩杵河會談,此即「岩杵河勘界會議」。中俄雙方前後會談8次,經歷近四個半月結束。會議期間,雙方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1886年10月16日,吳大澂從海參崴乘船返回天津,1886年10月29日進北京復命[2][3][1]

在此次岩杵河勘界會議中,爭取設立烏字牌並收回罕奇海岸是中方的談判主張之一。吳大澂認為收復罕奇海岸,「保護琿春食鹽之地,冀可自加岸」。在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86年5月25日)的岩杵河勘界會議上,吳大澂代表中國要求收回被俄國侵占的罕奇海岸,遭到巴拉諾夫的強烈反對。巴拉諾夫說,此事關係重大,不敢擅自作主,須備文轉呈俄廷,由俄國沙皇決定。此後,吳大澂在備足證據,準備繼續同俄方談判時,因中法戰爭即將爆發而被清廷調往天津保衛京師。由此中國永遠失去了罕奇海岸的領土,烏字牌也永遠沒有樹立起來。在此次談判中,經中方爭取,重新糾正了土字牌的位置,並在第八記號長嶺天文台處設銅柱,中國還恢復了圖們江出海權[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於逢春. 吴大澂恢复中国图们江出海权再探讨. 學問2014(6):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4). 
  2. ^ 吴大澂. 延邊州地方志.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3. ^ 張宗海、張臨北,吳大澂與《中俄琿春東界約》,俄羅斯學刊2013(6):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