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尼克勞斯
傑克·尼克勞斯 Jack Nicklaus | |
---|---|
個人資料 | |
暱稱 | 金熊 |
出生 | 1940年1月21日— 美國俄亥俄州富蘭克林郡上阿林頓 |
身高 | 5英尺10英寸(1.78公尺) |
國籍 | 美國 |
居住地 | 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郡北棕櫚灘 |
配偶 | 芭芭拉·尼克勞斯(Barbara Nicklaus) |
兒女 | 傑克(1961), 史蒂文(1963), 南希(1965), 蓋里(1969), 麥可(1973) |
生涯 | |
大學 | 俄亥俄州立大學 |
轉為職業 | 1961年 |
目前巡迴賽 | PGA巡迴賽 冠軍巡迴賽 |
職業賽獲勝 | 114 |
巡迴賽獲勝 | |
PGA巡迴賽 | 73 (史上第三名) |
冠軍巡迴賽 | 10 |
其他 | 22 (常規賽) 9 (其他) |
大滿貫賽最佳成績 (獲勝:18) | |
名人賽 | 冠軍: 1963, 1965, 1966, 1972, 1975, 1986 |
美國公開賽 | 冠軍: 1962, 1967, 1972, 1980 |
英國公開賽 | 冠軍: 1966, 1970, 1978 |
PGA錦標賽 | 冠軍: 1963, 1971, 1973, 1975, 1980 |
獎項與成就 | |
世界高爾夫名人堂 | 1974(成員頁面) |
(欲查完整獎項列表,參見這裏) |
傑克·威廉·尼克勞斯(英語:Jack William Nicklaus,1940年1月21日—),美國職業高爾夫球運動員,是美國最成功的職業高爾夫球運動員之一。因為其金色頭髮和高大的身材,被球迷親切地稱為「金熊」[1] 。截至2012年,尼克勞斯仍保持著四大滿貫賽事冠軍總數第一名的紀錄[2]。
他曾在1968年至1977年間,連續占據麥考馬克世界高爾夫球排名首位長達十年之久。在1962年至1967年的巔峰時期,金熊奪得了七次大滿貫賽事桂冠,被認為是這一時期的球壇第一人(部分評論認為,阿諾德·帕爾默也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從1978年起,眾多年輕球員(如湯姆·沃森和塞弗·巴雷斯特羅斯等)紛紛崛起,但尼克勞斯仍憑藉著穩定的發揮保持著高爾夫球壇一流球手的地位,甚至到了1986年仍能再次奪得大滿貫冠軍。他在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期內,依靠高水平的球技成為了高爾夫球界的傳奇人物。
在連續奪得1959年和1960年兩屆美國業餘高爾夫球錦標賽的冠軍,以及參加1960年美國公開賽之後,尼克勞斯於1961年底轉為職業球員。尼克勞斯在1962年美國公開賽取得的優勝,既是他取得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同時也是他職業球員時期的首個冠軍。當時的亞軍是另一位傳奇高球人物阿諾德·帕爾默,從此兩位巨星開始了持續多年的雙雄爭霸。1966年,尼克勞斯在美國名人賽成功衛冕(這也是該賽事歷史上首次衛冕成功),並取得同年英國公開賽的冠軍,從而完成了包攬不同年度四大滿貫的偉業。在經過短暫的沉寂後,他又在1970年再度稱霸英國公開賽。
在整個1970年代,尼克勞斯又驚人地奪取了九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從而超越了鮑勃·瓊斯保持的13個大滿貫冠軍數紀錄。1986年,46歲的尼克勞斯勇奪美國名人賽錦標,取得他職業生涯最後一個大滿貫賽冠軍,他也成為這項賽事的史上最高齡冠軍(四大滿貫賽事中最高齡冠軍是尤里烏斯·保羅斯(Julius Boros),他在1968年以48歲「高齡」奪得PGA錦標賽冠軍)。1990年起,尼克勞斯開始參加高級PGA巡迴賽(現名為「冠軍巡迴賽」,尼克勞斯到1996年為止已獲得十項冠軍,其中有八個為該巡迴賽內大滿貫賽事)。同時,他仍堅持參加四大公開賽直至2005年。
除了運動員的身份之外,尼克勞斯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他設計過眾多高爾夫球場,並出版多部書籍,還主辦了一項PGA巡迴賽賽事——紀念高球賽(Memorial Tournament)。他擁有的高爾夫球場設計所是全球最大的同類事務所之一。尼克勞斯的文字作品包括高爾夫球技指導書籍和他本人的自傳等,其中《Golf My Way》被認為是最出色的高爾夫指導教材之一。
業餘球員生涯
尼克勞斯出生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一個藥劑師家庭。其童年時光在上阿靈頓市(Upper Arlington)的郊區度過,之後入讀當地的一所高中。幼年時曾患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的傑克在病癒後[3],開始練習高爾夫球,並在他個人首次九洞練習中擊出了51桿的成績。13歲時,他已能在18洞比賽中擊出70桿的優異成績。12歲的傑克已獲得了俄亥俄州內的五個少年組比賽冠軍[4]。到了16歲,他在俄亥俄州公開賽中擊敗眾多職業選手,奪得冠軍。進入大學後,他贏得兩次美國業餘高爾夫球賽(1959年、1961年)和一次NCAA高爾夫球錦標賽(1961年)。在1960年美國公開賽上,尼克勞斯以業餘選手身份擊出了282桿的創紀錄(該賽事中業餘選手的最好成績)成績,但最後仍以兩桿之差落敗於當時的高球天王阿諾德·帕爾默。在1959年和1961年,尼克勞斯兩度代表美國隊參加與英愛聯隊對抗的沃克杯比賽,他優異的表現也幫助美國奪得了這兩屆比賽的勝利。1960年,他還作為美國隊成員,贏得了艾森豪獎盃,並在比賽中以四輪269桿的歷史最佳成績奪得了一項非正式的個人榮譽[5]。憑著上述優秀的表現,傑克在1959年至1961年間,連續三次被高爾夫文摘雜誌評選為世界最佳業餘球手。
PGA巡迴賽時期
輝煌的前期職業生涯
尼克勞斯從1962年起轉為職業選手。在首個年度,他的成績就非常耀眼,即美國公開賽冠軍。當時的對手也是阿諾德·帕爾默,兩人經過四輪較量仍不分勝負,最後在周一的附加賽中尼克勞斯終於勝出。這場比賽拉開了尼克勞斯-帕爾默爭霸時代的序幕,也使得大批球迷開始利用新出現的電視媒體關注兩人的競爭[6]。在首個職業賽季,尼克勞斯還獲得了另兩個冠軍:西雅圖公開賽和波特蘭公開賽,總獎金數達到六萬美金,名列當年獎金排行榜第三名,並被評選為「年度最佳新人」[4]。
在1963年,尼克勞斯又獲得兩個大滿貫賽事冠軍——美國名人賽和PGA錦標賽。加上當年獲得的其他三個冠軍,他一年內獲得獎金十萬美元以上,並排在巡迴賽獎金榜第二位[4]。儘管1964年他沒有贏得任何一項大滿貫賽事,但仍以81.13美元的微弱優勢超越帕爾默,首次占據獎金榜首位。在同年英國公開賽上,尼克勞斯在最後36洞以66桿和68桿的成績創造了該賽事的最低杆數紀錄。儘管如此,他仍惜敗於托尼·萊瑪(Tony Lema)[4]。
此後,尼克勞斯連續贏得了1965年和1966年兩屆美國名人賽,成為該賽事首位衛冕成功者。同時在1965年的該賽事中,他創造的271桿紀錄保持了30多年之久,直至1997年方被泰格·伍茲以270桿成績打破。在1966年,他終於在蘇格蘭奪得了英國公開賽冠軍,從而在26歲就實現了最年輕的生涯大滿貫紀錄。在他之前,只有基恩·薩拉森(Gene Sarazen)、本·霍根(Ben Hogan)和加里·普萊爾(Gary Player)實現過包攬四大滿貫賽事冠軍的偉大成就。到1978年為止,尼克勞斯已經實現了三次生涯大滿貫(即每項大滿貫賽事都奪得三次以上冠軍)。1967年,尼克勞斯在Baltusrol第二次捧起了美國公開賽冠軍獎盃,並以275桿成績打破了本·霍根保持的賽事紀錄[4]。
短暫的沉寂期(1968-1970)
在1967年美國公開賽奪冠之後,尼克勞斯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低迷時期。直到1970年英國公開賽為止,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未贏得一項大滿貫賽事。另外,1968年至1970年期間,他在巡迴賽年終獎金榜的排名徘徊在第二名至第四名,這是他轉為職業球員後表現最差的時期。這一時期,他的健康狀況也有所下滑,並一度為過重的體重困擾,從而影響了參賽的耐久力。在1969年秋季,尼克勞斯的體能終於有所恢復,再次回到自己的巔峰狀態[7]。次年,尼克勞斯的父親查爾斯去世。但不久,尼克勞斯在當年英國公開賽中以一場精彩的附加賽擊敗美國同胞道格·桑德斯(Doug Sanders)。當尼克勞斯推進最後一桿球後,他激動地將推桿拋向空中,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在高爾夫球的發源地獲得大滿貫賽事冠軍[8]。日後,他對這段經歷回憶道:
「我打球的水平不賴,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那時,我父親離我而去,我意識到他的一生與我的高爾夫球緊緊相連。但我卻沒有把最美好的一面奉獻給他。我要重新振作起來,回到球場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970年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這對我來說,確實是一次極大的鼓舞。」[9]
紀錄創造者
隨著1971年2月將PGA錦標賽冠軍獎盃攬入囊中,尼克勞斯已成為歷史上首位兩度包攬四大滿貫冠軍的球員[4]。同年,他又一鼓作氣贏下了包括梅賽德斯奔馳錦標賽在內的4項賽事,這其中也包括他與阿諾德·帕爾默合作取得的國家隊錦標賽冠軍。
進入1972年,尼克勞斯再度奪得美國名人賽和美國公開賽兩項大滿貫賽事,這一度讓一年連奪四大滿貫的話題沸沸揚揚。在圓石灘球場舉行的美國公開賽上,他面對第17號三桿洞,當時空中刮著強烈的海風,但尼克勞斯仍用一號鐵桿果斷地擊球,最後小白球神奇地擊中旗杆,停在洞口六英寸近的草皮上。這次擊球成為歷史上經典的一幕。這一屆美國公開賽的勝利也成為尼克勞斯的第13個大滿貫賽事勝利,同時也使他平了鮑比·瓊斯(Bobby Jones)的生涯大滿貫勝利紀錄(事實上,瓊斯時代的大滿貫賽事範圍有所不同)。這一年,尼克勞斯共奪得七項賽事冠軍和三個亞軍。但是,他仍未能取得真正意義的「大滿貫」,因為在英國公開賽上,李·特維諾(Lee Trevino)以一桿優勢戰勝了金熊,而PGA錦標賽的獎盃則被加里·普萊爾(Gary Player)奪走。
瓊斯與尼克勞斯共同分享的紀錄很快在1973年的PGA錦標賽中被奪得第14個大滿貫賽事冠軍的後者打破。同年,尼克勞斯又獲得其他六項賽事的優勝。他還獲得了當年PGA年度最佳球員的榮譽,這是他第三次獲得該項稱號。第二年,他雖然未獲得任何一項四大賽冠軍,但作為進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的首批十三位球員,這一榮譽也足以讓他欣慰[10]。他本人也表示,名人堂的稱號對這個讓人失望的賽季而言是一個安慰[11]。
1975年的尼克勞斯仍然收穫了一系列的輝煌戰果。他在賽季初就贏得了多拉公開賽(Doral Open)、韋里孫傳統賽(Verizon Heritage)和美國名人賽。在這屆名人賽中,尼克勞斯在第16洞擊出了一桿40英尺的長推桿,從而奪得了他個人的第五個名人賽冠軍。同年8月,他又奪得了生涯第四個PGA錦標賽的優勝。這一年的優異表現使他第四次榮獲PGA年度最佳選手的殊榮。同時,他也被美國廣播公司(ABC)評選為「全球年度最佳運動員」(Wide World of Sports Athlete of the Year)。
1976年,尼克勞斯僅參加了16個PGA巡迴賽賽事,而且只取得了其中的兩個冠軍(並沒有大滿貫賽事冠軍),但他穩定的發揮仍使自己又一次登上獎金榜首位。他本人對這一年的表現並不滿意,稱其為「徘徊不前但又充滿希望的一年」[12]。這一年,他史無前例地第五次被評為PGA年度最佳選手。1972年至1976年間,尼克勞斯五奪最佳選手稱號(僅1974年未當選),進入了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
尼克勞斯在1977年仍未能在四大賽上斬獲任何一個冠軍,但當年英國公開賽上,他與湯姆·沃森之間的冠亞軍爭奪戰仍吸引了全世界球迷的關注。在這一場「陽光下的決鬥」中,尼克勞斯在最後兩輪擊出了65-66的好成績,但仍以一桿之差惜敗於沃森(成績為65-65)。日後,他回憶道:
「有關1977年英國公開賽後兩輪比賽是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對決的爭論一直持續了一個月以上。。。。我或許沒有資格對此作出評論。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比賽絕對是我個人職業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場對決。」[13]
這一年,尼克勞斯收穫了他的第63個PGA巡迴賽冠軍,從而超越了本·霍根,成為僅次於山姆·施奈德的史上第二人。
1978年在英國公開賽上的勝利使得尼克勞斯成為第一位在四大賽的每一個賽事中均獲得三次以上冠軍的傳奇巨星。這一紀錄直到2008年美國公開賽後才被泰格·伍茲追平,他們兩人是目前僅有的兩位完成三次生涯大滿貫的球手。同年尼克勞斯還贏得了包括球員錦標賽在內的三項PGA巡迴賽賽事冠軍,並被美國體育雜誌《運動畫刊》評選為當年度最佳體育人物。此後他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低迷期。1979年整年,尼克勞斯的狀態低迷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沒有得到該賽季任何一項賽事冠軍,最好的成績只是僅有的一次亞軍。
糟糕的賽季結束後,尼克勞斯分析了嚴重影響他成績的兩個因素。與他合作多年的教練傑克·格勞特發現了他揮桿動作的毛病,並加以糾正。另外,他在短杆球方面的劣勢也通過20年老友菲爾·羅德格斯的指點而得到彌補。後者當時就住在尼克勞斯家中,此後也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教練[7]。
進入1980年,尼克勞斯僅在三項賽事中取得了前十名的成績,但是其中包括兩個大滿貫賽事冠軍(美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以及在多拉-東部公開邀請賽(Doral-Eastern Open Invitational)的亞軍。這之後的5年內,尼克勞斯的成績明顯下滑,僅僅取得了兩項巡迴賽冠軍,其中包括1984年在他自己創辦的紀念高球賽上取得的勝利。
1986年,尼克勞斯史無前例地第六次獲得美國名人賽冠軍。這屆比賽上他在連續的三洞中,打出了「老鷹-小鳥-小鳥」的精彩表演。他以46歲「高齡」贏得名人賽的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當時,體育專欄評論家湯瑪斯·包斯威爾(Thomas Boswell)對他的評價是:
「世上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是因為那太不可思議和太不完美了。美國冰球代表隊不應該在1980年擊敗蘇聯隊。傑克·尼克勞斯也不應該在46歲的時候用65桿的成績贏得名人賽。這些奇蹟來得太突然,簡直讓思維無法接受。」[14]
這個冠軍也是他職業生涯中的第18個及最後一個四大賽冠軍。1998年,58歲的尼克勞斯又一次進入美國名人賽正賽,最後取得了並列第六名的好成績[15]。
常青巡迴賽時期
1990年,邁入50歲的尼克勞斯獲得了參加高級PGA巡迴賽(現改名為「冠軍巡迴賽」,又稱「常青巡迴賽」)的資格[16] ,當時他感慨道:「我從未對自己感到滿足。問題是,我一直想打得像我自己的水平,但我已不再能恢復到過去的我了。」[14]當年賽季,他就立即獲得了該巡迴賽中一項主要賽事的冠軍。之後的兩年間,他一連奪得了多個巡迴賽主要賽事冠軍,繼續在高爾夫球壇成為注目的對象。
尼克勞斯獲得了除長春球員錦標賽(Senior Players Championship)以外的所有冠軍巡迴賽大滿貫賽事。經過了顆粒無收的1992年後,他在1993年第二次獲得高級美國公開賽冠軍。1994年,他僅獲得了巡迴賽一場比賽冠軍,即梅賽德斯奔馳冠軍賽[17]。1995年他狀態回升,在所參加的七個比賽中均進入了前十名行列[18]。次年,他贏得了職業生涯第100個冠軍頭銜。這也是他在冠軍巡迴賽和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個正式的冠軍[19]。
職業生涯的結束
尼克勞斯最後一次在美國公開賽上的亮相是2000年賽季,當時他僅擊出了73-82的成績,從而錯過了晉級後半段比賽的機會[20]。同年舉行的PGA錦標賽上,他與泰格·伍茲及維傑·辛格分到了同一組,但他仍然遺憾地在前半賽程被淘汰出局[21][22]。
尼克勞斯在2005年3月1日接到他17個月大的孫子(史蒂夫·尼克勞斯之子)的噩耗,陷入沉痛情緒的他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就參加了一個月後舉辦的美國名人賽。尼克勞斯父子在悲痛之餘選擇用打球來舒緩情緒,但這一次是尼克勞斯在名人賽上的最後一次亮相[23]。 當同年7月15日舉行的英國公開賽上,尼克勞斯正式宣布退役,告別了高爾夫球壇[24]。年滿65歲的他在最後一輪英國公開賽上的比賽同組對手是路克·唐諾德(Luke Donald)和湯姆·沃森[25] 當他在第二輪第18洞中擊出一桿後,觀賽的球迷以長達十分鐘的掌聲對這位即將退役的傳奇巨星表示敬意
球場之外的多面手
高爾夫球場設計師
尼克勞斯在球場設計上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名下的球場設計所是全球最大的事務所之一。他設計的第一個球場,即Harbour Town Golf Links,早在1969年就已投入使用[26]。在早些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與皮特·戴(Pete Dye)或德斯蒙德·穆海德(Desmond Muirhead)這兩位世界知名球場設計師合作完成的。他獨自設計完成的首個球場,即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奧克維爾市的阿比幽谷(Glen Abbey)高爾夫球場,落成於1976年[27]。該球場曾多次舉辦加拿大高爾夫球公開賽 [28]。目前尼克勞斯的事務所由他及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婿一起經營管理。截至2005年底,該事務所在全球各地合共設計了299個高爾夫球場,這接近於全球高爾夫球場總數的1%(根據2005年《高爾夫文摘》的統計,全球有近32000個球場,其中約有半數在美國境內[26][29])。
作家及媒體人
尼克勞斯的作品包括數本高爾夫指導教材、一部自傳(《我的故事》)、一本關於他的高爾夫球場設計哲學的著作及一些高爾夫運動影片錄影。作家肯·鮑登(Ken Bowden)經常協助他的寫作。他的高爾夫教材《Golf My Way》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經典的指導書之一,並被多次再版發行。此外,他還經常在《GOLF》雜誌和《高爾夫文摘》(Golf Digest)上開闢高爾夫球指導專欄。他還經常作為高爾夫球評論家和ABC體育頻道的高爾夫球解說員活躍在電視節目中[30]。以下列出尼克勞斯的部分主要著作[31]。
- 《The Greatest Game of All》,傑克·尼克勞斯著,1969年
- 《Golf My Way》, 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74年,1998年,2005年
- 《On and Off the Fairway》,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78年
- 《Play Better Golf: The Short Game and Scoring》,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87年
- 《Play Better Golf: Short Cuts to Lower Scores》,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90年
- 《Jack Nicklaus: My Story》,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97年
- 《Jack Nicklaus' Lesson Tee》,傑克·尼克勞斯與肯·鮑登合著,1998年
- 《Nicklaus by Design: Golf Course Strategy and Architecture》,傑克·尼克勞斯與克里斯·米勒德(Chris Millard)合著,2002年
- 《Jack Nicklaus: Memories and Mementos from Golf's Golden Bear》,傑克·尼克勞斯著,2007年
- 《'Golf and Life》,傑克·尼克勞斯與約翰·提克爾博士(Dr. John Tickell)合著,2007年
球賽組織者和球具生產商
尼克勞斯還是PGA巡迴賽重要賽事「紀念高球賽」的創始人,這項賽事在他的家鄉俄亥俄州繆菲德村(Muirfield Village)舉辦,並在他親自設計的球場進行。這一賽事的前身是哥倫比亞職業業餘混合賽(於1975年停辦)。[32]。此外,尼克勞斯名下的「尼克勞斯高爾夫球裝備」公司創立於1992年[33],主要以三個品牌生產銷售高爾夫球裝備用具:金熊版(Golden Bear)、 傑克·尼克勞斯簽名版(Jack Nicklaus Signature)和尼克勞斯超值版(Nicklaus Premium)。這三個品牌分別面向不同層次的高爾夫球手[34]。
競技風格
尼克勞斯是同時期球員中擊球距離最長和線路最直的選手之一[35]。他通常喜歡打出右曲球,以使球可以在光滑的果嶺上較快地減速。選擇這一技術動作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擊球水平能保證他擊出足夠遠的距離[36]。尼克勞斯也以其對球場的利用技巧而著稱。他往往能夠合理利用地形,讓自己的每一桿球都為下一桿做好成功的鋪墊。加里·普萊爾曾盛讚其擊球理念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37]。儘管尼克勞斯的推桿技術並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把握機會,推出漂亮的致勝一球[38]。他的穩健風格也是球手中較為出名的,在不必要的時候很少願意打冒險球。尤其是在果嶺上,他往往選擇穩健保守,用兩桿推桿來確保成績。對此,尼克勞斯在自傳中寫道:「我是一名優秀的兩桿推球手,但有時會顯得過於保守。」[39]。
榮譽
1962年PGA巡迴賽季結束後,首次參賽的尼克勞斯就獲得了組織方頒發的PGA巡迴賽最佳新人榮譽。在獲得五次PGA巡迴賽年度最佳球手和八次PGA巡迴賽獎金榜冠軍之餘,他還獲得了鮑勃·瓊斯獎和佩恩·斯圖爾特獎等榮譽。他還被列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和加拿大高爾夫球名人堂。他的肖像還被印刷於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五鎊紙幣上,從而成為首位在世期間被印在英國紙幣上的皇室人物以外的名人[40][41]。在他的家鄉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內,建有傑克·尼克勞斯紀念館[42]。他還獲邀參加該校著名的行進樂團表演,當成員們排列成標誌性的Ohio字樣時,構成i上一點的人就是尼克勞斯,這是對於樂團外成員的最高榮譽[43]。
美國勳章獎章
外國勳章獎章
職業生涯所獲成績
在數十年的美巡賽生涯中,尼克勞斯共奪得了至今無人超越的18個大滿貫賽事冠軍,73個PGA巡迴賽冠軍,後一個成績僅次於山姆·施奈德(Sam Snead)。他也是美國名人賽歷史上奪冠次數最多的球手(六次)。他代表美國參加過6次萊德杯比賽,其中2次作為隊長。另外他曾8次占據PGA巡迴賽獎金榜首位。
- PGA巡迴賽賽事冠軍:73個
- 其他賽事冠軍:22個
- 常青巡迴賽冠軍:10個
- 其他老齡賽事冠軍:9個
四大滿貫賽冠軍(18)
年份 | 賽事 | 54洞 | 奪冠成績 | 冠亞軍分差 | 亞軍 |
---|---|---|---|---|---|
1962 | 美國公開賽 | 2桿落後 | -1 (72-70-72-69=283) | 附加賽1 | 阿諾德·帕爾默 |
1963 | 美國名人賽 | 1桿領先 | -2 (74-66-74-72=286) | 1 杆 | 托尼·萊瑪 |
1963 | PGA錦標賽 | 3桿落後 | -5 (69-73-69-68=279) | 2桿 | 戴夫·拉甘 |
1965 | 美國名人賽 (2) | 5桿領先 | -17 (67-71-64-69=271) | 9桿 | 阿諾德·帕爾默, 加里·普萊爾 |
1966 | 美國名人賽 (3) | 並列 | E (68-76-72-72=288) | 附加賽2 | 蓋·布魯爾, 湯米·雅各布斯 |
1966 | 英國公開賽 | 2 杆落後 | -2 (70-67-75-70=282) | 1桿 | 道格·桑德斯, 戴夫·托馬斯 |
1967 | 美國公開賽 (2) | 1桿落後 | -9 (71-67-72-65=275) | 4桿 | 阿諾德·帕爾默 |
1970 | 英國公開賽 (2) | 2桿落後 | -5 (68-69-73-73=283) | 附加賽3 | 道格·桑德斯 |
1971 | PGA錦標賽 (2) | 4桿領先 | -7 (69-69-70-73=281) | 2桿 | 比利·加士柏 |
1972 | 美國名人賽 (4) | 1桿領先 | -2 (68-71-73-74=286) | 3桿 | 布魯斯·克蘭普頓, 鮑比·米切爾, 湯姆·懷斯科夫 |
1972 | 美國公開賽 (3) | 1桿領先 | +2 (71-73-72-74=290) | 3桿 | 布魯斯·克蘭普頓 |
1973 | PGA錦標賽 (3) | 1桿領先 | -7 (72-68-68-69=277) | 4桿 | 布魯斯·克蘭普頓 |
1975 | 美國名人賽 (5) | 1桿落後 | -12 (68-67-73-68=276) | 1桿 | 湯姆·懷斯科夫, 約翰尼·米勒 |
1975 | PGA錦標賽 (4) | 4桿領先 | -4 (70-68-67-71=276) | 2桿 | 布魯斯·克蘭普頓 |
1978 | 英國公開賽 (3) | 1桿落後 | -7 (71-72-69-69=281) | 2桿 | 本·克瑞肖, 雷蒙德·弗洛伊德, 湯姆·凱特, 西蒙·歐文 |
1980 | 美國公開賽 (4) | 並列 | -8 (63-71-70-68=272) | 2桿 | 青木功 |
1980 | PGA錦標賽 (5) | 3桿領先 | -6 (70-69-66-69=274) | 7桿 | 安迪·賓 |
1986 | 美國名人賽 (6) | 4桿落後 | -9 (74-71-69-65=279) | 1桿 | 湯姆·凱特, 格雷格·諾曼 |
1 在18洞附加賽中擊敗阿諾德·帕爾默,尼克勞斯 (71)-帕爾默 (74)
2 在18洞附加賽中擊敗湯米·雅各布斯和蓋·布魯爾,尼克勞斯 (70)-雅各布斯 (72)-布魯斯 (78)
3 在18洞附加賽中擊敗道格·桑德斯,尼克勞斯 (72)-桑德斯 (73)。
四大賽歷屆賽事成績一覽
賽事 | 1957 | 1958 | 1959 |
---|---|---|---|
美國名人賽 | DNP | DNP | CUT |
美國公開賽 | CUT | T41 | CUT |
英國公開賽 | DNP | DNP | DNP |
PGA錦標賽 | DNP | DNP | DNP |
賽事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 1967 | 1968 | 1969 |
---|---|---|---|---|---|---|---|---|---|---|
美國名人賽 | T13 LA | T7 | T15 | 1 | T2 | 1 | 1 | CUT | T5 | T24 |
美國公開賽 | 2 LA | T4 LA | 1 | CUT | T23 | T31 | 3 | 1 | 2 | T25 |
英國公開賽 | DNP | DNP | T32 | 3 | 2 | T12 | 1 | 2 | T2 | T6 |
PGA錦標賽 | DNP | DNP | T3 | 1 | T2 | T2 | T22 | T3 | CUT | T11 |
賽事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1976 | 1977 | 1978 | 1979 |
---|---|---|---|---|---|---|---|---|---|---|
美國名人賽 | 8 | T2 | 1 | T3 | T4 | 1 | T3 | 2 | 7 | 4 |
美國公開賽 | T49 | 2 | 1 | T4 | T10 | T7 | T11 | T10 | T6 | T9 |
英國公開賽 | 1 | T5 | 2 | 4 | 3 | T3 | T2 | 2 | 1 | T2 |
PGA錦標賽 | T6 | 1 | T13 | 1 | 2 | 1 | T4 | 3 | CUT | T65 |
賽事 | 1980 |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
美國名人賽 | T33 | T2 | T15 | WD | T18 | T6 | 1 | T7 | T21 | 18 |
美國公開賽 | 1 | T6 | 2 | T43 | T21 | CUT | T8 | T46 | CUT | T43 |
英國公開賽 | T4 | T23 | T10 | T29 | T31 | CUT | T46 | T72 | T25 | T30 |
PGA錦標賽 | 1 | T4 | T16 | 2 | T25 | T32 | T16 | T24 | CUT | T27 |
賽事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
美國名人賽 | 6 | T35 | T42 | T27 | CUT | T35 | T41 | T39 | T6 | DNP |
美國公開賽 | T33 | T46 | CUT | T72 | T28 | CUT | T27 | T52 | T43 | CUT |
英國公開賽 | T63 | T44 | CUT | CUT | CUT | T79 | T45 | 60 | DNP | DNP |
PGA錦標賽 | CUT | T23 | CUT | CUT | CUT | T67 | CUT | CUT | DNP | DNP |
賽事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
美國名人賽 | T54 | CUT | DNP | CUT | CUT | CUT |
美國公開賽 | CUT | DNP | DNP | DNP | DNP | DNP |
英國公開賽 | CUT | DNP | DNP | DNP | DNP | CUT |
PGA錦標賽 | CUT | DNP | DNP | DNP | DNP | DNP |
LA = 業餘球手身份
DNP = 未參賽
WD = 因傷退賽
CUT = 遭半程淘汰
"T" 意指並列名次。
綠色底色表示冠軍。黃色底色表示進入前十名。
四大賽成績統計
- 參賽:163次
- 奪冠:18次
- 亞軍(含並列):19次
- 前三名(含並列):46次
- 前五名(含並列):57次
- 前十名(含並列):73次
- 連續保持前十名次數:連續15次
參見
腳註
- ^ Jack Nicklaus: MSN Encart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4) (英語).
- ^ Spencer, Reid. The Sporting News selects 50 Greatest Golfers. The Sporting News. 2002. ISBN 0892046929 (英語).
- ^ Yocom, Guy. My Shot: Jack Nicklaus. Golf Digest. April 2004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0) (英語).
- ^ 4.0 4.1 4.2 4.3 4.4 4.5 Nicklaus, Jack; Bowden, Ken. Golf My Way. William Heinemann Ltd. 1974: 256. ISBN 1850514755 (英語).
- ^ 2006 World Amateur Championship Fact Sheet.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英語).
- ^ O'Connor, Ian. Arnie & Jack: Palmer, Nicklaus, and Golf's Gratest Rivalry. Houghton Mifflin. 2008-04-11. ISBN 0618754466 (英語).
- ^ 7.0 7.1 Nicklaus, Jack; Bowden, Ken. Jack Nicklaus: My Story.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1997. ISBN 1416542248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70.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英語).
- ^ Soffian, Seth. Nicklaus, Woods have major ties. News-Press.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英語).
- ^ Jack Nicklaus in the World Golf Hall of Fame. World Golf Hall of Fame.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3)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74.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75 publisher=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77.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英語).
- ^ 14.0 14.1 Apfelbaum, Jim. The Gigantic Book of Golf Quotations. Skyhorse Publishing. 2007. ISBN 1602390142 (英語).
- ^ Michaux, Scott. Langer sees time to wear third jacket. The Augusta Chronicle. 2005-04-03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90.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94.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95.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英語).
- ^ Professional Highlights 1996.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英語).
- ^ Garity, John. Open and Shut. Sports Illustrated. 2000-06-26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3) (英語).
- ^ Denney, Bob. The Pairings Challenge.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Major Championship Performances.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英語).
- ^ Van Brimmer, Adam. Golden Bear says goodbye. Morris News Service. 2005-04-09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英語).
- ^ Nicklaus set for St Andrews bow. BBC Sport. 2006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英語).
- ^ Woods shines as Nicklaus bows out. BBC Sport. 2005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英語).
- ^ 26.0 26.1 Nicklaus Design. Nicklaus.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英語).
- ^ Glen Abbey: Overview.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8) (英語).
- ^ RBC Canadian Open.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 (英語).
- ^ Golf in Europe. VisitEurope.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9) (英語).
- ^ U.S. Open P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8) (英語).
- ^ Nicklaus Books.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8) (英語).
- ^ Nicklaus, Jack; Bowden, Ken. Jack Nicklaus: My Story.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07: 344-345. ISBN 1416542248 (英語).
- ^ Nicklaus Golf Equipment Company Profile.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7) (英語).
- ^ Nicklaus Golf Equipment.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4) (英語).
- ^ Ball-striking. NBC Sports.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英語).
- ^ Nicklaus, Jack; Bowden, Ken. Golf My Way. William Heinemann Ltd. 1974: 28. ISBN 1850514755 (英語).
- ^ Course Management. NBC Sports.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英語).
- ^ Putting. NBC Sports.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5) (英語).
- ^ Nicklaus, Jack; Bowden, Ken. Jack Nicklaus: My Story.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07: 268. ISBN 1416542248 (英語).
- ^ Commemorative Banknotes.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5) (英語).
- ^ High Fives for Golden Bear. Rampant Scotland. 2005-12-24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英語).
- ^ Nicklaus Museum. NicklausMuseum.com.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0) (英語).
- ^ Strike up the band: Nicklaus dots 'i' at Ohio State. Associated Press, via ESPN.com. 2006-10-28 [200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7) (英語).
- ^ (英文)PUBLIC LAW 113–210—DEC. 16, 2014 (PDF). Congress. 2014-12-16 [2021-09-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08).
- ^ (日語)平成18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內閣府. 2006 [2021-07-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6).
外部連結
- Nicklaus.com 尼克勞斯個人官方主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GA巡迴賽職業生涯總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尼克勞斯球場設計事務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尼克勞斯高爾夫球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尼克勞斯紀念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GA巡迴賽官方網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