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動態圖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墨西哥城流行藝術博物館創作的動態圖形剪輯

動態圖形(英語:motion graphics)是數位影片或動畫的一部分,它產生運動或旋轉的錯覺,並通常結合錄音多媒體專案中使用。它們通常透過電子媒體技術顯示,也可以透過手動的技術顯示(如西洋鏡費納奇鏡、頻閃、活動視鏡、手翻書)。該術語區別於那些隨著時間的變換外觀的圖形,而沒有指定的形式。 [1]

範圍

動態圖形超出大多數通常的逐訊框畫面和動畫。電腦能計算和隨機變化圖像,來創造運動和轉換的錯覺。電腦動畫可以透過自動補間動畫來節省儲存空間(主記憶體)這些主要的訊框通常被稱為關鍵訊框或低CP。Adobe Flash使用自動補間動畫以及逐訊框動畫和影片訊框。

歷史

由於動態圖形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定義,這種藝術形式正式開始是有爭議的。據稱,早在19世紀,就出現了可以被歸類為動態圖形的作品。Michael Betancourt寫了此領域第一個深入的實地調查,主張20世紀20年代由Walther Ruttmann、Hans Richter、Viking Eggeling 和 Oskar Fischinger製作的可視音樂和歷史抽象電影是動態圖形的基礎。 [2]

最初使用「動態圖形」一詞的是動畫師約翰·惠特尼他在1960年建立了一個名叫「動態圖形」的公司。

索爾·巴斯是電影場片頭發展的一個重要先驅。他的作品包括熱門電影的片頭,如《金臂人》、《迷魂記》、《桃色血案》、《西北偏北》、《驚魂記》和《華府千秋》。他的設計很簡單,但卻有效地傳達了電影的氣氛。 [3]

電腦生成的動態圖形

術語「動態圖形」起源於計算中的影片編輯,也許是為了跟上新技術的步伐。在電腦被廣泛使用之前,製作動態圖形是昂貴和費時的,限制其只能在高預算的電影和電視製作中使用。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基於英國寬泰的昂貴的專有圖形系統在許多電視台是很常見的。隨著在電腦上產生動態圖形的成本降低,該學科已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隨著桌面程式的實用化,如Adobe After Effects、Discreet Combustion 和 Apple Motion,動態圖形的製作已變得越來越容易。

「動態圖形」一詞被Trish和Chris Meyer所撰寫的《Creating Motion Graphics》中得到推廣(此書介紹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這是專門用於影片製作的桌面應用程式的開始,但不是編輯或3D程式。這種「在中間的」動態圖形及由此產生的動畫風格的概念是它有時被稱作「2.5D」的原因。

動態圖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並結合掃描攝影機路徑和3D元素繼續發展。儘管它們相對複雜,Autodesk Maya和3D Studio Max還是廣泛用於動畫和動態圖形設計。

許多動態圖形動畫師們會根據各方案的優勢學習幾種三維圖形軟體套件。雖然動態圖形往往趨向一個特定的軟體的能力,但軟體只是設計師使用的把願景帶到生活中一種工具。


粒子系統

最流行的動態圖形工具之一是一個粒子系統——一種動態圖形技術,用於生成多個動畫元素。這種類型的動畫通常被稱為程式動畫。粒子系統可作為一個外掛程式,或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式,或作為一個整合的動態圖形包的一部分。

動畫

一個動態圖形專案的元素可以透過各種手段實現,取決於軟體的能力。這些元素可能是藝術,文字,相片或影片剪輯的形式。動畫的最普遍的構成是關鍵訊框,其中一個對象的屬性可以指定在某個時間點,透過設定一系列的關鍵訊框,使該對象的屬性可以自動改變(或漸變)的關鍵訊框之間的訊框。另一種方法涉及一個行為系統,如Apple Motion,透過類比自然的力量控制這些變化而不需要更加嚴格而精確的關鍵訊框。還有一個方法是使用公式或指令碼。

藝術家

另見

參考資料

  1. ^ Michael Betancourt, The Origins of Motion Graphics, Cinegraphic, January 6, 2012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Justin Cone, The History of Motion Graphics, Motionographer.com, February 12, 2013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Michael Betancourt, Saul Bass – Animating Modernist Design, Cinegraphic, August 28, 2011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