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斯蘭大蚯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吉普斯蘭大蚯蚓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環節動物門 Annelida
綱: 環帶綱 Clitellata
目: 單向蚓目 Haplotaxida
科: 鉅蚓科 Megascolecidae
屬: 鉅蚓屬 Megascolides
種:
吉普斯蘭大蚯蚓 M. australis
二名法
Megascolides australis
McCoy, 1878

吉普斯蘭大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或稱澳洲巨型蚯蚓,是澳大利亞的1,000餘種本地蚯蚓之一。

簡介

這種巨型蚯蚓平均有1公尺(3.3英尺)長,平均直徑為2公分(0.79英寸),最長可達3公尺(9.8英尺)為世界上最大的蚯蚓之一,平均重量為200克(0.44英磅)。[1][2] 它們的身體呈深紫色或藍灰色,約有 300 至 400 個體節。[3]

生態

它們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地區,生活在河流的藍色、灰色或紅色土壤的底土之中。[3] 在無脊椎動物中,它們擁有較長的壽命,平均需要5年才能長為成體。它們在溫暖的季節繁殖,並在洞穴中產出4公分(1.6英寸)到7公分(2.8英寸)的蚯蚓卵,蚯蚓卵會在12個月內孵化,剛出生的蚯蚓長約20公分(7.9英寸)。

和大多數在表層土壤中活動的蚯蚓不同,吉普斯蘭大蚯蚓幾乎一直住在52公分(20英寸)深的地下洞孔中,並將蚯蚓砂沉積在那裡,通常只有大雨才能夠沖走。[1]它們大多數時候行動緩慢,不過在快速通過它們挖掘的洞孔時,會發出一些聲響,從而讓它們能夠被探測到。[4][5]

受威脅狀態

吉普斯蘭大蚯蚓的群落很小而且孤立,[6] 該物種的低繁殖率和緩慢的成熟速度使其種群較為脆弱。[6] 它們的自然棲息地是草原,雖然在牧場中也能生存,[6] 但耕作、大量放牧造成的排泄物都可能影響到它們的種群。[6]吉普斯蘭大蚯蚓需要濕潤的土壤才能茁壯成長,緻密的植被對保持土壤濕度不利,因此也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負面影響。[6]目前對吉普斯蘭大蚯蚓尚未實現人工養殖。[1][3]

旅遊價值

當地利用對吉普斯蘭大蚯蚓的興趣發展旅遊業,在 Korumburra英語Korumburra 有一個叫做 Karmai 的專門節日,而在 Bass英語Bass, Victoria 舉辦巨型蚯蚓博物館。[7]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 Museum Victoria. [14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2. ^ Diversity of Soil Fauna and Ecosystem Fun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iology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on October 23, 2008.
  3. ^ 3.0 3.1 3.2 存档副本. AU Environment. [14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4. ^ Action Statement: 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July 23, 2012.
  5. ^ 存档副本.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6. ^ 6.0 6.1 6.2 6.3 6.4 Victoria Resources Online: 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July 23, 2012.
  7. ^ National Recovery Plan for the 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 (PDF). 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4-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