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古族喉音唱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分類傳統音樂
序號35
編號項目II-4
登錄2006年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呼嘜呼麥圖瓦語хөөмей蒙古語ᠬᠥᠭᠡᠮᠡᠢ鮑培轉寫kögemei西里爾字母хөөмий,意為「咽喉」)是一種典型運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泛音唱法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復音唱法,歌者能在一個持續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聲的高音),被蒙古族圖瓦人和位於阿爾泰地區的蒙古族(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布里亞特人、通古斯及楚科奇族應用在民俗音樂。另外,西藏喇嘛念經的唱法引進了假聲帶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類似於蒙古的喉音唱法。

中國蒙古族與蒙古國的喉音唱法分別於2009年、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

特徵

不同地方的喉音唱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於戈壁沙漠居民的喉音唱法聽起來也比較乾澀,但位於草原居民的喉音唱法則比較和潤。 在蒙古語中呼嘜、呼麥是喉頭的意思。

呼嘜可以既用來描述圖瓦人民間音樂的喉聲唱法特性中的一個風格(有些類似在電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於描述所有的圖瓦人喉聲唱法風格(從地震般的隆隆聲到帶著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種形式的高音)。所有圖瓦的喉聲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狀來產生泛音,同聲帶的發聲共鳴,從而可以同時唱出多個音高的泛音。 [2]

主要曲目

喉音唱法的曲目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如下:

  • 《MY TUVA》(圖瓦呼嘜)
  • 《Big River》(圖瓦呼嘜)
  • 《Tuva Groove》(圖瓦呼嘜)
  • 《Good Horses》(圖瓦呼嘜)
  • 《Ondar Girls》(圖瓦呼嘜)
  • 《Alash》(圖瓦呼嘜)
  • 《滿都拉汗頌》(蒙古呼嘜)
  • 《四座山》(蒙古呼嘜)
  • 《成吉思汗頌》(蒙古呼嘜)
  • 《阿勒泰頌》(蒙古呼嘜)
  • 《額布河流水》(蒙古呼嘜)
  • 《布穀鳥》(蒙古呼嘜)
  • 《黑走熊》(蒙古呼嘜)
  • 《四歲的海騮馬》(蒙古呼嘜)
  • 《Edjin Duun》(卡爾梅克呼嘜)

參見

參考文獻

  1. ^ Mongolian art of singing, Khoomei - intangible heritage - Culture Sector - UNESCO. www.unesco.org. [2018-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5) (英語). 
  2. ^ 存档副本. [200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蒙古族呼麥衝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