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查爾斯之戰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4°22′41″N 91°07′34″W / 34.37806°N 91.12611°W / 34.37806; -91.1261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查爾斯之戰
南北戰爭泛密西西比戰場的一部分

聖查爾斯懷特河畔戰鬥:蒙德城號鐵甲艦爆炸
日期1862年6月17日
地點
結果 聯邦軍勝利
參戰方
美利堅合眾國聯邦 美利堅邦聯〈邦聯〉
指揮官與領導者
格雷厄姆·菲奇
奧古斯都·基蒂(負傷)
約瑟夫·弗萊(被俘)
兵力
兩艘木甲艦
兩艘鐵甲艦
印第安那州第46步兵團
兩門大炮
阿肯色州第29步兵團

聖查爾斯之戰(英語:Battle of St. Charles)是1862年6月17日在美利堅邦聯阿肯色州聖查爾斯爆發的南北戰爭戰鬥。聯邦軍少將塞繆爾·瑞恩·柯蒂斯1862年初揮師攻向阿肯色州小岩城,因缺乏補給在貝茨維爾地區停滯不前。軍方高層決定從田納西州曼菲斯出動海軍,沿懷特河逆流而上,向柯蒂斯所部運送補給。阿肯色州邦聯軍司令托馬斯·辛德曼少將在聖查爾斯附近修築防禦工事阻擋聯邦軍行動。兩個炮兵陣地嚴陣以待,還鑿沉莫爾帕號側輪汽船等三艘艦船阻塞河道。

聯邦軍艦船6月17日挺進邦聯軍陣地。印第安納州第46步兵團登岸進攻防禦工事,鐵甲艦木甲艦各兩艘從水路攻擊。戰鬥期間,邦聯軍以實心彈命中聯邦軍蒙德城號鐵甲艦,擊穿鍋爐汽包滾燙的蒸汽立即外洩,艦上約175人僅25人安然無恙,其他非死即傷,堪稱南北戰爭最致命的一炮。第46步兵團攻占邦聯軍陣地,但因河流水位太低無法將補給送到柯蒂斯所部位置,柯蒂斯最後率軍切斷補給線進軍菲利普斯縣海倫娜。聖查爾斯之戰部分戰場入選國家史蹟名錄,得名「聖查爾斯戰場」。

背景

內戰早期的阿肯色州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南部眾多州份扯旗造反阿肯色州1861年2月18日舉辦全州選舉,選出代表召開大會表決是否脫離聯邦,起初反對者占多數,奴隸制是大會關鍵議題。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職,阿肯色州代表當天開會但未達共識,隨後休會至21日。[1]4月12日邦聯軍炮轟位於分裂州的薩姆特堡,迫使守御要塞的聯邦軍投降[2],南方聲勢大振,政治輿論傾向分裂。5月6日阿肯色州重新召開大會,投票決定當天就脫離聯邦,隨後加入美利堅邦聯[1]

邦聯軍厄爾·范多恩Earl Van Dorn)少將1861年在密蘇里州頻繁活動,1862年3月初用史特靈·普萊斯Sterling Price)少將率領的密蘇里州衛隊Missouri State Guard)和班傑明·麥卡洛赫Benjamin McCulloch)准將所部邦聯軍組建西部軍團。范多恩領軍北上迎戰塞繆爾·瑞恩·柯蒂斯少將率領的聯邦軍,在3月7至8日的豌豆嶺戰役敗北。[3]范多恩所部在四月結束前全部撤到密西西比河以東,基本帶走阿肯色州所有兵力和補給,邦聯在泛密西西比軍區Trans-Mississippi Department)實力減弱[4]

戰鬥結束後柯蒂斯返回密蘇里州,隨後率軍東進至豪厄爾縣西普萊恩斯West Plains)後南下,4月29日再度進入阿肯色州並前往貝茨維爾[5],5月2日抵達。大軍分頭行動,菲德里克·斯蒂爾Frederick Steele)准將帶領的縱隊5月4日趕到貝茨維爾附近、位於懷特河畔的傑克森波特。兩軍匯合後開始逼近州首府小岩城[6]阿肯色州邦聯政府撤往溫泉城[7],柯蒂斯所部在貝茨維爾附近跨過懷特河[6]。5月19日小股聯邦軍跨過小紅河Little Red River)搜尋糧草,但在瑟西附近被邦聯軍騎兵偷襲,部分軍人投降時被殺,連傷員也沒放過[8]。柯蒂斯次日得知補給線即將中斷,認為必須解決補給問題才能繼續進軍。5月27日跨越小紅河的小型攻勢以勝利告終,[8]但柯蒂斯所部仍因補給不足從小紅河與懷特河對岸撤回。6月4日他派信使趕往密蘇里州聖路易向領導層求援,如無增援只能繼續後撤。[9]

柯蒂斯所部在阿肯色州道路質量很差的地區,很難從陸路運送物資。亨利·韋傑·哈勒克少將聽到前線匯報後指示海軍將官查爾斯·亨利·戴維斯Charles Henry Davis)出動區艦隊,沿懷特河趕赴傑克森波特向柯蒂斯提供補給。[10]哈勒克還通過戰爭部長埃德溫·斯坦頓把消息告知海軍部長基梯恩·威爾士,威爾斯以電報命令戴維斯沿懷特河前去支援柯蒂斯。戴維斯6月12日接到電報並馬上開始準備行動,要求撞角艦隊Ram Fleet)司令查爾斯·埃萊特上校(Charles R. Ellet)出動部分撞角船,與戴維斯的西區艦隊並肩戰鬥。埃萊特同意出動,但要求撞角艦隊和西區艦隊不相統屬,戴維斯不同意。[11]不到一周前,埃萊特之父小查爾斯Charles Ellet Jr.)6月6日率撞角艦隊與戴維斯的區艦隊合力在曼菲斯海戰擊敗邦聯海軍,攻占田納西州曼菲斯[12]。從此密西西比河最北面的邦聯據點只剩維克斯堡,上游位於肯塔基州哥倫布十號島Island Number Ten)的據點均落入聯邦軍之手。密西西比河上游沿岸基本沒有南軍炮艇,大多躲藏起來。[13]

基蒂沿懷特河逆流而上

聖查爾斯之戰在阿肯色州的位置
豌豆嶺
豌豆嶺
小岩城
小岩城
傑克森波特
傑克森波特
聖查爾斯
聖查爾斯
克拉倫登
克拉倫登
瑟西
瑟西
曼菲斯
曼菲斯
聖查爾斯之戰重要地點

戴維斯所部含蒙德城號USS Mound City)與聖路易號鐵甲艦USS St. Louis)、列星頓號木甲艦[注 1]USS Lexington)、噴火號USS Spitfire拖船,由奧古斯都·基蒂Augustus Kilty)海軍中校指揮[15],6月13日從曼菲斯出發[7]。6月14日白雲號(White Cloud汽船抵達曼菲斯,用於裝運柯蒂斯的補給。戴維斯得知邦聯軍用沉入水中的木筏阻擋懷特河航運,必須清理。預計邦聯軍會占據河岸沿線狙擊,格雷厄姆·菲奇Graham N. Fitch)上校帶領印第安納州第46步兵團46th Indiana Infantry Regiment)近千人乘新民族號(New National)前往提供陸上支援。[16][17]

6月15日早上,康尼斯托加號木甲艦USS Conestoga)、新民族號、白雲號、雅各布·穆塞爾曼號(Jacob Musselman)汽船離開曼菲斯準備與基蒂所部匯合。噴火號此時押送俘虜的邦聯軍汽船順流而下,惡毒號拖船USS Spiteful)取而代之。兩隊艦船6月16日會師,[16]基蒂當天逼近聖查爾斯。距敵軍陣地不足13公里時聯邦軍派出水陸各一支偵察隊,其中水路乘惡毒號拖船。他們發現兩個邦聯軍炮台和海陸軍部隊,但無法確定兵力。菲奇與基蒂決定次日早上進攻。[18]

邦聯軍戰鬥準備

托馬斯·辛德曼Thomas C. Hindman)少將取代范多恩統領阿肯色州邦聯軍,范多恩已帶走大量人馬,辛德曼宣布戒嚴並授意打游擊戰,從無到有地組建軍隊[19]。柯蒂斯停止進軍後,辛德曼預計聯邦海軍會從懷特河或阿肯色河逆流而上。6月3日他派出考察隊調查能否堵塞河流,阿肯色河水位下降後重點關注懷特河。邦聯軍選中聖查爾斯附近懸崖修築炮台並在河裡堆放障礙。威廉士(A. M. Williams)上尉受命帶100人去建炮台。邦聯軍把順流而下的原木打入河底充當障礙,懸崖上建起炮台。[20][21]6月8日,邦聯軍拆下龐恰特雷恩號炮艇(CSS Pontchartrain)兩門32磅線膛炮並裝上主炮台[22],兩門小岩城運來的76毫米帕洛特炮Parrott rifle)裝在370米外小陣地[20][21]。龐恰特雷恩號炮艇拆下的線膛炮位於河流彎道上方23米懸崖,此處也是邦聯軍指揮位。此處開火射程極佳,也有草叢樹木遮擋。[22]莫爾帕號炮艇CSS Maurepas)6月14日抵達聖查爾斯,辛德曼兩天後獲悉基蒂所部動向。河流阻塞工作尚未完成,沒有其他兵力可調往支援聖查爾斯陣地,龐恰特雷恩號艇長約翰·鄧寧頓(John W. Dunnington)海軍上尉率全體官兵共35人或自願或受命協助防守,6月16日18點抵達。[20]

6月16日晚,威廉士通知辛德曼聯邦軍抵達,阻礙工程仍未完工,辛德曼下令把聖查爾斯兩艘民用汽船鑿沉阻塞河道[23]。莫爾帕號面對聯邦軍鐵甲艦根本不是對手,艇長約瑟夫·弗萊(Joseph Fry)海軍上校下令鑿沉炮艇,艇上的12磅榴彈炮、黃銅製線膛炮、[23][24][25]第三門火炮拆作他用[26]。莫爾帕號的黃銅製線膛炮連同阿肯色州第29步兵團29th Arkansas Infantry Regiment)威廉士所部34人支援76毫米帕洛特炮所在下方陣地[21][24],第29步兵團其他人員沒有武器,只能返回小岩城[21][26]。邦聯軍水兵大多配備單發手槍,陸戰作用有限[21]。邦聯軍此役共投入七門火炮和114名人手[26]

戰鬥

1862年聖查爾斯之戰地圖,紅色線條圈起主戰場,紫色部分入選國家史蹟名錄,黃色區域可能符合國家史跡名錄入選資格

邦聯軍6月17日拂曉前便部署防禦。鄧寧頓所部在懸崖上的主炮台負責兩門32磅炮,莫爾帕號官兵駐守配有三門火炮的下方陣地。威廉士指揮步兵朝下游進發狙擊敵軍,並以莫爾帕號拆下的12磅榴彈炮支援。弗萊是總指揮。[27]早上六點左右,基蒂所部又開始逆流而上,蒙德城號帶頭,聖路易號、列星頓號、康尼斯托加號跟進,沒有武器的其他船隻留在後方。邦聯軍在距聖查爾斯不到四公里的河岸出現,在蒙德城號開火後散開,印第安納州步兵從雅各布·穆塞爾曼號和新民族號上岸。[28]史料對開火的確切時間說法不一。史學家埃德·比爾斯Ed Bearss)稱7點36分[28],馬克·哈布斯(Mark Hubbs)稱九點正[22],鄧寧頓稱八點半[29]。康尼斯托加號與列星頓號隨後開火。菲奇的兵力上岸後以兩個連分開形成散兵線,朝邦聯軍陣地挺進。聯邦軍計劃水陸兩軍齊頭並進。[28]

蒙德城號持續推進,下方的邦聯陣地在敵艦開到很近時才開火,但仍然沒有效果。基蒂不知道敵方大炮在什麼位置,命令鐵甲艦前進,兩艘木甲艦在後待命。兩艘鐵甲艦與邦聯軍下方陣地火炮對射15分鐘,蒙德城號隨後繼續推進。鄧寧頓在蒙德城號距離很近時開炮,第一發炮彈沒有造成損傷。[30]10點03分,菲奇所部準備攻入下方邦聯軍陣地[21],就在此時鄧寧頓所在位置發射的第三枚實心彈Solid shot)命中蒙德城號[31][22]。炮彈命中鐵甲艦炮口Gun port)附近炮廓Casemate)並打穿裝甲,四名水兵有三人當場死亡[32][21]。炮彈接下來打穿連接發動機提供高壓蒸汽但保護不足的鍋爐汽包[24][33]Steam drum),熾熱的蒸汽外洩,大量船員燙傷,不在逃生口附近的人員大多死亡[21]。蒙德城號約有175人,死亡人數高達105[24]或125,另有25或44人受傷[22],僅25[24]或26人安然逃生[34][31],堪稱南北戰爭最致命的一炮[24]

聖路易號鐵甲艦

蒸汽迅速湧出,甲板上四處可見嚴重燒傷人員,蒙德城號順水飄流,在下方陣地火炮附近河岸擱淺。弗萊要求艦上聯邦水兵投降,被拒後命令部下對河裡拼命游向岸邊的水兵開槍,[35]打死眾多傷員[21]。蒙德城號報銷之際,聖路易號與鄧寧頓的大炮交手,直到菲奇發信號要求艦船停火[36]。聯邦軍步兵即將攻打邦聯軍防禦工事,菲奇不希望發生友軍誤傷[17]Friendly fire)。菲奇所部爬上懸崖,進入有利位置包抄敵方守軍。威廉士命令下屬占領查爾斯·貝爾納普大宅(Charles Belknap's house)防守,但不敵聯邦軍。弗萊得知上述情況後把金屬釘打進下方陣地火炮的點火孔,這樣火炮短時間內無法再開火[37],然後下令放棄陣地[38]。戰局經過短時間戰鬥便已明朗,邦聯軍如不馬上撤退就會淪為俘虜[24]

弗萊命令鄧寧頓掩護撤退,鄧寧頓以許多部下連武器都沒有,持有單發手槍的官兵此前已朝蒙德城號倖存者開槍[39],沒時間重新裝彈為由拒絕[21]。邦聯軍向聖路易號拉響最後一炮後散開,此時距聯邦軍已不足46米[39]。弗萊撤退時企圖逃到貝爾納普大宅,但受傷後被俘[21]。邦聯軍除弗萊外還有29人被俘,其中六人是弗萊認為有叛徒嫌疑而關起來。菲奇占領敵方工事後向艦隊發信號,列星頓號與聖路易號開到沉船阻塞河流位置,康尼斯托加號與惡毒號把蒙德城號拖往下游。[40]聯邦軍進入聖查爾斯巡邏,警告居民膽敢搞游擊隊就把當地夷為平地。為懲戒向蒙德城號傷員開槍的行徑,弗萊等20名戰俘被捕。[21][41]整場戰鬥不到四小時[25]

影響

戰場2003年情景

基蒂在蒙德城號燙傷,後因傷勢失去一條手臂,聖路易號艦長威爾遜·麥金尼爾(Wilson McGunnegle)海軍上尉繼任遠征指揮官。蒙德城號部分官兵沒有受傷,其中軍階最高的軍官嚇破了膽,由康尼斯托加號軍官取代,另從第46步兵團抽調58或59人充當船員。[21][42]下方火炮陣地挖萬人坑埋入58或59名陣亡聯邦軍[21][43],八名邦聯軍葬在聖查爾斯[21]。辛德曼自稱部隊六死一傷[24],《南北戰爭戰場指南》(The Civil War Battlefield Guide)估計聯邦軍傷亡總數160,邦聯軍損失40人[44]。第46步兵團繳獲火炮期間無人重傷[22]。史學家馬里·克里斯特(Mark K. Christ)聲稱邦聯軍8死24傷,哈布斯認為聯邦海軍之所以在南北戰爭共有7%官兵陣亡就是因為命中蒙德城號的這一炮[45]。聯邦軍傷員乘康尼斯托加號撤回曼菲斯。聯邦軍共俘獲六門敵軍火炮,四門送到曼菲斯,兩門32磅炮以金屬釘刺進點火孔並沉入河底。聯邦軍戰後摧毀敵方修築工事。[22]

辛德曼派德克薩斯州第10步兵團10th Texas Infantry Regiment)增援聖查爾斯,但部隊領完彈藥就已經是6月17日,得知聖查爾斯失陷後撤到德瓦士布拉夫,獲一個、一個、三個炮兵連增援[46]。聯邦軍在聖查爾斯設立補給站[24],麥金尼爾6月18日起率艦隊越過障礙繼續朝懷特河上游進發[21]。蒙德城號留在後方[47],維修後回歸戰場直到戰爭結束[48]。6月19日艦隊遇到零星抵抗,抵達阿肯色州克拉倫登後因水位太低暫停[49]。菲奇帶兵上岸並行軍八公里,但與下馬作戰的邦聯騎兵交手並損失55人後撤回[21]。麥金尼爾的艦隊離開克拉倫登繼續北上,在門羅縣水灣過夜[24][50]

聖查爾斯之戰紀念碑

領航員在夜間休整時告知麥金尼爾,如果繼續北上,艦隊可能因河水太淺被困,後者決定掉頭。菲奇認為此時不能放棄,柯蒂斯還沒拿到補給,但艦隊還是在6月20日清晨掉頭,[51]25日已至河口。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少將6月23日接掌曼菲斯的聯邦軍,得知哈勒克仍要求增援柯蒂斯後,格蘭特26日派補給船隊聯同印第安納州第3434th Indiana Infantry Regiment)和43步兵團43rd Indiana Infantry Regiment)與麥金尼爾所部匯合[52]。6月27日兩軍匯合,次日列星頓號、康尼斯托加號、惡毒號護送運輸和補給船駛向上游,艦隊由詹姆斯·舍克(James Shirk)海軍上尉指揮[53]。艦隊6月30日正午抵達克拉倫登,但因水位下降暫停推進。菲奇得知邦聯軍在德瓦士布拉夫建起新據點,認為沒有炮艇單靠步兵無法拿下。[54]7月3日艦隊掉頭,但5日又開始朝上遊行進[55],7日再次占領克拉倫登[56]

柯蒂斯得知艦隊無法趕到,決定切斷補給線,命令部下沿懷特河行進兩周。這是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首次在沒有直接補給線的情況下行動,[31]下一次要到1863年維克斯堡戰役[57]。柯蒂斯沿途解放黑奴,部下一路搜尋糧草、掠奪財富,重創沿線經濟[31][57],一個縣的財產損失就達150萬美元[21]。邦聯軍僅發動一次經過計劃的行動阻止柯蒂斯所部。7月7日阿爾伯特·魯斯特Albert Rust)准將率邦聯軍騎兵偷襲正渡卡奇河Cache River)的聯邦軍打響科頓普蘭特之戰Battle of Cotton Plant),柯蒂斯所部打退來犯敵軍,隨後反攻擊潰魯斯特所部。[58]麥金尼爾的艦隊在克拉倫登停留到7月8日,但柯蒂斯所部次日才趕到。錯過物資後柯蒂斯命令部下離開懷特河,前往密西西比河沿岸城鎮海倫娜Helena),7月12日抵達,[59]艦隊7月15日趕到[60]。海倫娜後來是聯邦軍在維克斯堡戰役重要的作戰中心,邦聯軍始終沒有奪回[45]

戰場遺址

聖查爾斯之戰部分戰場入選國家史蹟名錄,得名「聖查爾斯戰場」(St. Charles Battle Site)。20世紀30年代潛水員撈起河底兩門大炮,貝爾納普大宅1962年毀於火災。[25]1919年樹立的聖查爾斯之戰紀念碑St. Charles Battle Monument)同樣入選國家史跡名錄,與其他南方戰場紀念碑最大的區別在於紀念戰爭雙方[61]

注釋

  1. ^ 鐵甲艦是外附鐵皮的木殼軍艦,木甲艦是木殼艦外加裝木層[14]

腳註

  1. ^ 1.0 1.1 Dougan 2018.
  2. ^ McPherson 1998,第1–4頁.
  3. ^ Shea & Hess 1998,第34–38頁.
  4. ^ Shea & Hess 1992,第286–289頁.
  5. ^ Shea & Hess 1992,第292–293頁.
  6. ^ 6.0 6.1 Shea 1994,第41頁.
  7. ^ 7.0 7.1 Christ 2012,第407頁.
  8. ^ 8.0 8.1 Shea & Hess 1992,第299–300頁.
  9. ^ Bearss 1962,第305頁.
  10. ^ Bearss 1962,第305–306頁.
  11. ^ Bearss 1962,第306–309頁.
  12. ^ McPherson 2012,第88–89頁.
  13. ^ Chatelain 2020,第132頁.
  14. ^ Palucka 2017,第73頁.
  15. ^ Bearss 1962,第309頁.
  16. ^ 16.0 16.1 Bearss 1962,第312–314頁.
  17. ^ 17.0 17.1 Chatelain 2020,第182頁.
  18. ^ Bearss 1962,第313–314頁.
  19. ^ Shea 1994,第38–39頁.
  20. ^ 20.0 20.1 20.2 Bearss 1962,第315–318頁.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21.16 21.17 Barnhart 2006.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Hubbs 2002,第46–50頁.
  23. ^ 23.0 23.1 Bearss 1962,第318頁.
  24.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Honnoll 2018.
  25. ^ 25.0 25.1 25.2 Kirk 1974.
  26. ^ 26.0 26.1 26.2 Chatelain 2020,第181頁.
  27. ^ Bearss 1962,第321頁.
  28. ^ 28.0 28.1 28.2 Bearss 1962,第319–320頁.
  29. ^ Christ 2012,第414頁.
  30. ^ Bearss 1962,第322–324頁.
  31. ^ 31.0 31.1 31.2 31.3 Shea 1994,第42頁.
  32. ^ Bearss 1962,第324頁.
  33. ^ Boilers and Engines.
  34. ^ Bearss 1962,第330頁.
  35. ^ Bearss 1962,第325頁.
  36. ^ Bearss 1962,第325–326頁.
  37. ^ Scientific American 1861,第80頁.
  38. ^ Bearss 1962,第327–328頁.
  39. ^ 39.0 39.1 Bearss 1962,第328頁.
  40. ^ Bearss 1962,第329頁.
  41. ^ Bearss 1962,第333頁.
  42. ^ Bearss 1962,第335頁.
  43. ^ Bearss 1962,第332頁.
  44. ^ Kennedy 1998,第38頁.
  45. ^ 45.0 45.1 Christ 2012,第423頁.
  46. ^ Bearss 1962,第333–334頁.
  47. ^ Bearss 1962,第335–336頁.
  48. ^ Christ 2012,第415頁.
  49. ^ Bearss 1962,第336–337頁.
  50. ^ Bearss 1962,第337頁.
  51. ^ Bearss 1962,第337–338頁.
  52. ^ Bearss 1962,第343–344頁.
  53. ^ Bearss 1962,第344–345頁.
  54. ^ Bearss 1962,第346–348頁.
  55. ^ Bearss 1962,第350–351頁.
  56. ^ Bearss 1962,第357頁.
  57. ^ 57.0 57.1 Shea & Hess 1992,第300–301頁.
  58. ^ Shea & Hess 1992,第302–303頁.
  59. ^ Shea & Hess 1992,第303頁.
  60. ^ Bearss 1962,第361頁.
  61. ^ Christ 2020.

來源


34°22′41″N 91°07′34″W / 34.37806°N 91.12611°W / 34.37806; -91.1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