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enome
英文原版封面
副標題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中文名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作者馬特·里德利
譯者劉菁
類型科普
語言英語
主題人類基因組人類遺傳學英語Human genetics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哈珀柯林斯
出版時間1999年
中譯本出版機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頁數344頁
規範控制
ISBN978-0-00-763573-3
OCLC165195856
杜威分類法599.935
LC分類法QH431 .R475

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是科普作家馬特·里德利撰寫的科普讀物,1999年由第四階級出版。章節以人類染色體編號,因為其中一對是X和Y性染色體,所以編號也只到二十二,而在「第七號染色體」和「第八號染色體」之間插入了「X和Y染色體」。

這本書在《自然》等期刊和《紐約時報》等報紙上受到了評論家們的歡迎。[1][2]然而,《倫敦書評英語London Review of Books》認為該書「既有啟發性又令人憤怒」,因為「其右翼政治傾嚮導致他把研究的影響帶偏了。[3]

作者

該書的作者馬特·里德利是一位英國記者和商人,以科學、環境和經濟學方面的寫作而知名。[4]他學習動物學,並在198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5]

內容

這本書專門用每一章來介紹一對人類染色體。由於討論性染色體需要一章(未編號),因此最後一章是「第二十二號染色體」。里德利受到普里莫·萊維元素周期表英語The Periodic Table (short story collection)》一書的啟發,採用了這種模式。[6]

第一號染色體 生命

本章從引述亞歷山大·蒲柏關於生命周期的文字開始。非常廣泛的主題「生命」,也是本章的主題。里德利簡要討論了基因的歷史,包括我們的「最後共同祖先」。

第二號染色體 物種

里德利討論了人類作為一個不同基因物種的歷史。他將人類的基因組,與黑猩猩及祖先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還指出,直到19世紀,大多數學者還認為人有24組基因,而不是今天所知的23組。

第三號染色體 歷史

本章討論了早期遺傳學家之間的互動,包括孟德爾查爾斯·達爾文赫爾曼·約瑟夫·馬勒弗朗西斯·克里克

第四號染色體 命運

通過亨丁頓舞蹈症討論了,由4號染色體上的特定序列導致的損傷性健康影響。南希·韋克斯勒英語Nancy Wexler在工作中討論了尋找這種疾病及其它相關疾病的染色體來源,她可能遺傳了該基因,卻轉而從事科學工作來研究其他人的該基因。

第五號染色體 環境

介紹了基因多效性和遺傳多元化英語Scientific pluralism的概念,並以哮喘研究簡史為例進行了研究。哮喘與多達十五種不同的基因有關,其中許多基因位於5號染色體上。具體而言,這包括在ADRB2基因英語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的第46位從腺苷(A)變為鳥嘌呤(G)。ADRB2基因與支氣管擴張和收縮英語Bronchoconstriction的控制有關。

第六號染色體 智慧

羅伯特·普洛明英語Robert Plomin於1997年宣布在6號染色體上發現了「智力基因」,本章以此為基礎,較為細緻地討論了智力的遺傳基礎。這包括6號染色體長臂上的基因IGF2R英語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receptor,這可能也與肝癌有關。里德利在本章中繼續他的假設,即使用簡單的遺傳標記不足以描述基因組的完整功能,或疾病的原因。

第七號染色體 本能

本章討論語言的形式和存在是否具有遺傳成分。特別是「特定語言障礙英語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可能與7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有關。里德利討論了加拿大語言學家瑪娜·高普尼克英語Myrna Gopnik與其他人之間的科學分歧——是這種障礙與語法表述困難有關,還是說它是更廣泛的智力障礙。

X和Y染色體 衝突

SRY蛋白,與DNA雙螺旋結合

里德利考慮使用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和X染色體上的DAX1英語DAX1Xq28英語Xq28基因,來研究進化心理學。基因衝突與進化理論在辯論使用修辭的問題,是我們的身體包含基因,還是基因在身體裡面?

第八號染色體 自身利益

里德利通過討論反轉錄轉座子,描述了理察·道金斯的「自私基因英語Gene-centered view of evolution」概念。這包括LINE1Alu轉座子的行為。此外,里德利還討論了胞嘧啶甲基化在發育過程中的可能用途。本章還討論了像HIV這種逆轉錄病毒,是如何通過逆轉錄酶,將它們自己複製到人類基因組中的。

第九號染色體 疾病

對於9號染色體,該書檢查了對血型基因序列的討論,即,討論了ABO血型系統及其對進化的影響。提到的其它基因包括囊腫性纖維化CFTR英語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總結說,人類基因組計劃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種不準確的信念,即只有一種人類基因組。血型的基因序列存在多種選項,而每種選項都有不同的抗病和進化結果。到底選擇了哪一種呢?如果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能證明人類的基因組不止一種。

第十號染色體 壓力

壓力對人體的影響是從10號染色體上的CYP17基因產生激素開始的。里德利指出了膽固醇甾體激素孕酮皮質醇醛固酮睪酮雌二醇之間的關係。

第十一號染色體 個性

里德利選擇了編碼多巴胺製造的D4DR基因,它位於11號染色體的短臂上。也涉及了多巴胺、血清素和其它血清素神經化學英語Serotonergic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號染色體 自我組裝

本章涉及對遺傳密碼的理解,如何與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模型相匹配。里德利討論了「缺口」基因英語Gap gene「配對規則」基因英語Pair-rule gene「片段極性」基因英語Segment polarity gene,也簡要描述了同源基因Hox基因沃爾特·雅各布·格林在1983年發現,同源框代碼集與一個「開關」有關。

第十三號染色體 史前

里德利描述了印歐語系和其它古代祖語的發展,與反映了歐亞大陸遺傳頻率的經典多態性之間的關係。13號染色體上的BRCA217號染色體上的BRCA1,這兩種乳腺癌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闡明這些更大的概念。里德利還描述了對不同類型人群的基因研究,以確定為什麼人類會產生一種突變,使成年人在成年後能夠消化乳糖酶英語Lactase persistence。他的結論是,由於世界上的游牧部落都最早進化出了這種突變,這些人的基因適應了他們的環境。這聽起來像是拉馬克關於鐵匠強壯的手臂被「傳」給他兒子的故事,但事實並非如此。有爭議的結論是,有意的行為可以通過改變我們必須適應的環境,來改變我們的進化歷史和基因組成。

第十四號染色體 永生

本章探討了所謂的遺傳密碼「永生」——也就是說,自生命誕生以來,遺傳密碼如何能夠在500億次複製中保持精確?部分答案在於蛋白質酶端粒酶,它位於14號染色體上,由基因TEP1英語TEP1編碼。

第十五號染色體 性別

里德利討論了兩種15號染色體遺傳疾病,普瑞德威利症候群安格曼症候群:普瑞德威利遺傳自父親,安格曼遺傳自母親,藉助了性對抗和父系基因胎盤控制。

第十六號染色體 記憶

里德利討論了舊知識與本能的對抗,聲稱自然選擇將解釋語法的本能,並指出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的許多動物都可以學習。儘管如此,他認為大腦是由基因和基因產物控制的。

第十七號染色體 死亡

17號染色體上的TP53基因可抑制癌細胞,而致癌基因會刺激細胞生長,如果保持開啟狀態可能導致癌症,而TP53保持關閉狀態則會導致癌症。其它突變基因如BRCA1和BRCA2,會導致乳腺癌。

第十八號染色體 療法

重組DNA允許使用限制酶連接酶進行遺傳操作。基因工程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在食品生產方面;里德利寫道,它可能有一天會被用於人類。

第十九號染色體 預防

有可能預防或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冠心病。像APOE英語Apolipoprotein E這樣的APO基因,會影響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EPOE的E4等位基因會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斑塊形成。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患者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第二十號染色體 政治

羊搔癢症是一種羊腦病,看起來具有傳染性,但又與微生物無關。人類克雅氏病的災難被發現是由PRP基因引起的,該基因會產生一種朊蛋白(PRP),它會聚集成團,破壞腦細胞。里德利抨擊政府處理朊病毒病爆發過於恐慌。

第二十一號染色體 優化人種論

一個世紀前的優生學,基於錯誤的遺傳學知識,導致政府和美國最高法院採取了不道德的行動,推動對某些人群實施強制絕育,例如患有21三體症候群,即唐氏綜合症的人。里德利討論了社會以國家的形式與個人之間發生的衝突。

第二十二號染色體 自由意志

里德利談到了基因決定論與自由之間的激烈爭論。兒童是由他們的同齡人(其他孩子)和他們的基因共同塑造的。他認為,短期行為是不可預測的,但長期行為「大致」可預測。

評價

自然[1]等科學期刊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醫學期刊對《基因組》發表了評論,其中羅伯特·施瓦茨(Robert Schwartz)指出,里德利的推測「有時是瘋狂的」。[7]這本書是貫穿人類染色體的「遊戲」。儘管如此,施瓦茨還寫道,這本書「具有啟發性、挑戰性,讀起來很有趣。我很羨慕里德利的天賦,他能毫不傲慢地,用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複雜的事實和想法。」[7]

李·M·西爾弗(Lee M. Silver)在《紐約時報》評論《基因組》,認為該書的主題是,每個個人的基因組都包含其祖先生活的「回聲」(里德利語)。西爾弗稱里德利「堅定」地相信,繼一個世紀前優生學的錯誤之後,「個人遺傳信息」的使用絕不能留給醫生或政府來控制,但「看到和使用自己DNA中他們認為合適的信息」是一項基本人權。西爾弗形容這本書很出色,因為它專注於「純粹的知識發現」,提供「賞心悅目的故事」。他認為,即使是專業的遺傳學家,也能從書中的「隱藏秘密」中獲得一些驚喜。[2]

生物學家傑里·科恩英語Jerry Coyne在《倫敦書評英語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撰文批評《基因組》「既有啟發性又令人憤怒。對於每一個科學要點,里德利都包含了一處錯誤或歪曲。其中一些源於其糟糕的學術成就,另一些則源於其政治目標。」[3]例如,科恩提到里德利的錯誤說法「你一半的智商是遺傳的」;[3]里德利假設羅伯特·普洛明使用的標記IGF2R,標記的是傳說中的「智能基因」;[3]社會對行為的影響(總是)通過打開和關閉基因來發揮作用,科恩表示「只是偶爾如此」。[3]科恩認為里德利是一個「頑固的」[3]遺傳決定論者,否認環境的影響,並稱其具有「右翼」政治傾向。[3]他稱該書的結構「古怪」[3]和「奇異」[3],其章節與23對人類染色體相匹配,並指出《基因組》是里德利「試圖普及」進化心理學的第三本書。[3]

科普作家麥可·舍默英語Michael Shermer發現里德利的技術「既聰明又清晰:每一章代表一條染色體,並選擇一個據稱由該染色體決定,或受其影響的實體。」[8]在舍默看來:「這是一種討巧的文學手段,可以幫助讀者圍繞這個無限的主題進行思考。但我擔心這會給人以錯誤的印象(儘管有免責聲明),即像智力、本能或自利之類的東西完全位於那條染色體上(因此是基因程序化的,以及生物決定的)。」[8]

獎項和榮譽

《基因組》入圍了2000年塞繆爾·詹森獎[9]

參考資料

  1. ^ 1.0 1.1 Kealey, Terence. Book Review Genome: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書評《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自然. 2000, 24 (21): 21. PMID 10615121. doi:10.1038/71638可免費查閱 (英語). 
  2. ^ 2.0 2.1 Silver, Lee M. Map of Life [生命地圖]. 紐約時報. 2000-02-27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4) (英語).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Coyne, Jerry.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by Matt Ridley [馬特·里德利《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倫敦書評英語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00-04-27, 22 (9)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7) (英語). 
  4. ^ World's top thought leaders [世界頂級思想領袖]. Real Clear Science. 2013年8月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英語). 
  5. ^ 馬特·里德利. Mating system of the pheasant (Phasianus colchicus) [野雞(Phasianus colchicus)的交配系統] (DPhil論文). 牛津大學. 1983 [2023-03-08]. OCLC 52225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英語). 
  6. ^ 理察·道金斯. 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Science Writing [牛津現代科學著作].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35. ISBN 978-0-19-921681-9 (英語). 
  7. ^ 7.0 7.1 Schwartz, Robert S. Book Review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書評《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2000, 342: 1763. doi:10.1056/NEJM200006083422321 (英語). 
  8. ^ 8.0 8.1 麥可·舍默英語Michael Shermer. The Metagene Gene [元基因]. 美國科學家(原始出處). 2001年1月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英語). 
  9. ^ The Samuel Johnson Prize [塞繆爾·詹森獎]. 2000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