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合政府 (德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聯合政府(德語:Große Koalition)在德國指的是聯邦議會或邦議會的兩大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德國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聯盟組建。

威瑪共和時期

在1919至1933年的威瑪共和國時期,大聯合政府指社民黨,天主教的中央黨,以及自由主義的德國自由黨(Deutsche Demokratische Partei, DDP)和德國人民黨(Deutsche Volkspartei, DVP)組成的聯盟。這個聯盟曾在1923年,和1928-1930年期間執政。儘管第二次執政是由不同利益集團的結合,這一團結僅是為了為民主政治做出保衛,來抵抗迅速崛起的極端主義黨派,德國共產黨納粹黨

聯邦德國時期

在共組大聯合政府十年之後,維利·勃蘭特(左)和庫爾特·喬治·基辛格(中)與時任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右)會見

聯邦層面

戰後1949年至今的德國政治中,德國聯邦議院曾有過四次大聯合政府。

基辛格內閣

1966年12月1日,聯邦德國政府由當時西德最大兩大黨結盟組建,即德國社民黨基民盟。這是由於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和自由民主黨在關於稅收比例問題上的爭論而得出的結果。最終,自民黨部長退休,新政府在基民盟主席庫爾特·喬治·基辛格領導下,聯合社民黨共同組建。大聯合政府占據了聯邦議會95%的席位。這一結果打破了許多政治活躍的學生的幻想,並導致了「議會外反對黨」(Außerparlamentarische Opposition)的組建,而隨後成為了德國六八學運的核心組織。基辛格大聯合政府最終維持到1969年。

梅克爾第一/第三/第四內閣

2005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後,由於無決定性的結果,傳統上的政治結盟無法形成。一種政治結盟的可能,為社民黨、民主社會主義黨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 PDS)以及綠黨組成的「紅紅綠」結盟。然而由於社民黨和聯盟黨對由前東德執政黨統一社會黨改革而來的民主社會主義黨帶有防備,因此執行了「衛生隔離」政策(Cordon sanitaire)將其排除於政府之外。基民盟領導梅克爾與社民黨同意組成了大聯合政府,並平分內閣部長議席。聯邦總理11月22日當選,梅克爾第一內閣執政[1]。在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後,德國社民黨大敗從而退出政府,德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聯盟政府結束。聯盟黨與自民黨聯合,組建成為梅克爾第二內閣。

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後,11月27日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了德國歷史的第三次大聯盟政府[2]。與上次相同,社民黨、綠黨以及由民主社會主義黨改革而來的左翼黨可以組成「紅紅綠」中左翼聯盟,然而大聯盟政府再次被組建。

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社民黨再次敗於聯盟黨。由於不欲另類選擇黨成為最大反對黨,社民黨起初拒絕再次和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梅克爾本來尋求與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牙買加聯盟,但後來談判失敗。聯盟黨再次開始和社民黨開展聯合政府談判,最終於2018年3月14日組成默克爾任內第三個大聯合政府。

州層面

在聯邦德國歷史上,邦議會的大聯盟政府比較常見。至今為止,只有四個邦從未有過大聯合政府:

參見

參考資料

  1. ^ Kanzler-Wahl: Merkel auf der Zielgeraden [Chancellor Election: Merkel on the home stretch.]. 鏡報. [2017-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德語). 
  2. ^ Bundesregierung: Die Große Koalition ist besiegelt [The grand coalition (deal) is sealed]. Die Zeit. 2013-12-16 [2016-08-20]. ISSN 0044-20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