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小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小龍
出生 (1969-12-03) 1969年12月3日54歲)
 中國湖南省洞口縣
居住地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微信之父
籍貫 中國湖南省邵東市
民族漢族
語言漢語
教育程度大學
母校華中科技大學
職業企業家
機構騰訊公司
頭銜騰訊公司進階副總裁

張小龍Allen Zhang[1],1969年12月3日),籍貫湖南省邵東市,生於湖南省洞口縣,中國企業家,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擁有學士、碩士學位。張小龍先後開發FoxmailQQ電子信箱微信,因開發微信擁有較多使用者而被譽為「微信之父」[2]。現任騰訊公司進階副總裁,負責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的管理工作,同時參與騰訊公司重大創新專案的管理和評審工作[3]

生平

早年

其父張志雲出生於邵東縣後隨祖父張宗弟移居洞口縣,父親張清剛則留在邵東[4]。1969年12月3日,張小龍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5]。1989年開始學寫程式[6],1994年碩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當時稱華中理工大學)電信系。畢業後在電信機關單位工作,但張小龍不喜國企的工作環境,他離開了電信機關單位,轉入網際網路行業[7]

Foxmail時期

1994年,張小龍南下廣州打工,憑藉自身寫代碼的技能,開發出電子郵件客戶端軟體Foxmail。在短短4年時間內,Foxmail的使用者量已經達到200萬,深受當時使用者的好評,也一度與微軟Outlook並列[2][7]。曾任《電腦報》記者李學凌在1997年發表的文章中描述過當年張小龍在中國IT圈中的地位:「只要你站在黃莊路口,大喊一聲,我是Foxmail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大群人圍上來,讓你簽章[8]。」由於Foxmail受歡迎程度高,張小龍還外放語言套件,讓忠實粉絲將其翻譯成十幾種語言,但他不肯在Foxmail中放置廣告以盈利[7]

1998年9月,時任金山軟件總經理雷軍照著Foxmail軟體留下的郵件位址,給張小龍發了一封信,張小龍也很快回覆,並在郵件中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雷軍在與張小龍通話的過程中表示金山計劃收購Foxmail,隨後張小龍回應,此次收購金額擬定為15萬。雷軍原本打算邀請張小龍去珠海金山商談具體細節,但由於自己要忙著聯想注資金山的事,最終此事不了了之[9]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爆發後,張小龍打算賣掉Foxmail,回到網際網路創業的正軌上。同年4月18日,博大公司以12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收購了Foxmail。收購後,張小龍也隨即被任命為該公司副總裁,負責技術總監一職[7][6]。2005年3月16日,由於博大公司瀕臨經營危機,騰訊公司宣布收購Foxmail。而張小龍也隨之加入了騰訊,擔任廣州研發部總經理,負責並帶領QQ電子信箱團隊[7]

QQ電子信箱時期

2005年4月,騰訊公司創立廣州研究院(後改稱廣州研發部)成立,創立初期主要負責郵件相關業務的研發和運營[10]。張小龍擔任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後,他開始開發QQ電子信箱,但當時的QQ電子信箱,執行笨重而緩慢,基本沒有操作價值。在2006年底,張小龍率領團隊用精簡、輕便的思路設計新版本。2007年,新版的QQ電子信箱上線,使用者量開始緩慢增長,隨後張小龍也開發了一些創新應用,將QQ電子信箱打造為簡潔易用、安全穩定的電子信箱。2008年,QQ電子信箱被騰訊公司獲得「七星級產品獎」,而張小龍的團隊也獲得了騰訊的年度創新大獎。同年3月,QQ電子信箱成為國內使用人數最多的電子信箱產品,獲得當時使用者的歡迎[7][10]

2010年8月2日,張小龍被任命為騰訊副總裁,負責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的管理工作,同時參與公司重大創新專案的管理和評審[7]

微信時期

2010年底,張小龍向騰訊董事長馬化騰發出一封郵件,他認為行動網際網路領域的即時通訊軟體米聊TalkBox 語音聊KikWhatsapp等層出不窮,將來會有一個新的通訊工具,建議騰訊做移動社交軟體,而這種新的通訊工具很可能會對QQ造成很大威脅[7]。2010年11月19日,微信專案正式啟動,當時最初的人員均來自QQ電子信箱團隊,並沒有設計手機客戶端的經驗[10]

2011年初,微信上線,張小龍在1.0版本中推出了相當於免費傳簡訊的文字功能。當時,微信使用者量不大。為了抓住使用者,微信也開始增加一些更貼近人性的功能,包括尋找附近的人、朋友圈、搖一搖、漂流瓶等。在微信推出「尋找附近的人」功能後,使用者數量增長曲線出現了一個陡峭的上升;而在發布「搖一搖」功能後,微信使用者量出現暴漲。

2012年,微信推出外文版本,在香港澳門台灣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等地登上了社交軟體類的榜首[7][10]

2014年5月6日,騰訊公司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成立微信事業群,其總裁由張小龍出任[11]

個人生活

據媒體報道稱,張小龍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需要藉助工具完成與周圍人的溝通。而他的產品設計理念則是簡單、實用。據張小龍的研究生導師向勛賢評價稱,張小龍是一位「不愛說話,喜歡搗鼓電腦,喜歡睡懶覺的年輕人[8]」。在求學期間,張小龍的個人愛好十分廣泛,涵蓋圍棋、桌球、網球、保齡球,電腦遊戲,可以達到業餘高手的水平。張小龍也喜歡槍械,在微信朋友圈裡談論的話題時,常涉及暴力。除了這些個人愛好之外,他的專業課成績也十分優異,而他也是最早學習C++語言的人。自從他開始工作以後,他的嗜好只剩下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7][8][12]

榮譽記錄

  • 2012年:《華爾街日報》中國創新人物獎[13]
  • 2013年:中國十大科學新聞人物[14]
  • 2014年,2014中國網際網路年度人物入圍人選[15]

軼聞

在微信的啟動介面(由阿波羅17號飛船拍攝的「藍色彈珠」的地球攝影作品合成而來)所展現的的背影就是張小龍本人的背影[12]

評價與爭議

有媒體報道稱張小龍是「賈伯斯虔誠的東方信徒,他和賈伯斯一樣,既有工匠的精神,亦有美的遠見[7]。」在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式發布後,張小龍發出了一條僅寫著「2007.1.9」的朋友圈,配有六張賈伯斯發表第一代iPhone的圖片,以代表向賈伯斯致敬的寓意[16]

另外,由於張小龍團隊開發的產品微信在中國內地擁有非常豐富的使用者資源(這也被視為騰訊公司的一種壟斷),並且與其他同類即時通訊軟體相比,關鍵功能十分簡陋而無關功能眾多(導致軟體臃腫不堪),被認為是「摒棄了微信最初創造『小而美』軟體的初心」,故導致在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上存在大量批抨乃至辱罵張小龍的言論[17]

參考資料

  1. ^ Management Team. 騰訊.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2. ^ 2.0 2.1 微信之父張小龍 最愛《一無所有》. 香港蘋果日報. 2014-01-31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1). 
  3. ^ 张小龙. 和訊. 2017-01-18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8). 
  4. ^ 访邵东魏家桥,听微信之父的故事. 人民網. 2016-07-04 [2019-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5. ^ 中国IT业中的湖南大佬!. 三湘都市報. 2015-09-10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2月21日). 
  6. ^ 6.0 6.1 程序员张小龙的幸福生活. 中國青年報. 2000-07-24 [2017-01-18]. [失效連結]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低调到尘埃里的“微信之父” 张小龙. 中國城市報. 2016-05-02 [2017-01-18]. [永久失效連結]
  8. ^ 8.0 8.1 8.2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失败天才的商业翻身. 中國經營網. 2014-10-13 [2017-01-18]. [永久失效連結]
  9. ^ 微信之父张小龙:投靠马化腾前曾险些被雷军收购. IBTIMES. 2013-04-12 [2017-01-18]. [永久失效連結]
  10. ^ 10.0 10.1 10.2 10.3 微信怎样诞生: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網易科技報道. 2014-02-28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11. ^ 腾讯建微信事业群 战略布局引组织架构调整. 新京報. 2014-05-07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7). 
  12. ^ 12.0 12.1 张小龙的星空. FT中文網. 2016-06-29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13. ^ 2012中国创新人物:微信之父张小龙. 華爾街日報. 2012-11-19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1月27日). 
  14. ^ 2013年中国十大科学新闻人物揭晓 薛其坤等上榜. 光明網科技. 2014-01-25 [2017-01-18]. [失效連結]
  15. ^ 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名单揭晓. 人民網. 2015-02-13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16. ^ 微信小程序如约而至 张小龙致敬乔布斯. DoNews. 2017-01-09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7. ^ 如何评价张小龙称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