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驤
徐驤 | |
---|---|
義軍將領 | |
國家 | 臺灣民主國 |
時代 | 19世紀末 |
姓 | 徐姓 |
名 | 驤 |
族裔 | 台灣客家人 |
信仰 | 道教 |
出生 | 咸豐十年(1860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中港堡頭份莊(今苗栗縣頭份市) |
逝世 | 永清元年十月二十日(1895年10月20日)[1](一說10月13日) 臺灣民主國台南府安平縣善化里西堡曾文溪莊 |
祠廟 | 國民革命忠烈祠文烈士祠 |
經歷 | |
徐驤(1860年—1895年[2]),苗栗頭份客家人,為乙未戰爭的客家義勇軍領袖。
發生背景
1894年,日本勢力西進朝鮮半島,朝鮮之宗主國大清光緒帝決定對日宣戰。甲午戰爭結果為清朝失利,雙方在日本下關展開談判。事前,光緒帝同意改革派奏請,裁示:「准巨額賠償,不准割讓寸土。」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大清太皇太后慈禧出面裁示:「聯合外力,保衛遼東;萬不得已,割捨台灣[3]。」
最後清政府的代表李鴻章在日本進迫下,遂割讓福建台灣省。消息傳台,人心憤慨,成立臺灣民主國。民間組織民軍,企求聯合全島志士合力抵禦來接收的日本軍隊。日軍在艋舺士紳的引導下,首先入主台北城,惟當時各地義軍群起抗日。
抗日事跡
時年35歲的徐驤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和姜紹祖共結民兵抗日[4]。此後,徐驤投身於乙未戰爭的抗日先鋒行列,全臺南北轉戰數次,於吳湯興與姜紹祖戰死後,徐驤加入南臺灣義軍,多次殲滅日本軍隊。徐驤最後在斗六的纏鬥中陣亡時[2](史書另一記載於台南戰役被砲擊身亡[1]),劉永福說道:「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人[5]。」
《清史》與《台灣通史》等文獻強調乙未戰爭的臺方守軍為劉永福的黑旗軍與唐景崧的廣勇[6]。
紀念
現於國民革命忠烈祠文烈士祠設有徐驤與其戰友之靈位供後人進行憑弔。
民間也肯定徐驤為「臺灣抗日領袖第一人」[7],在黃南球所編寫之新竹縣志中甚多表揚。[8]該公園已於2010年2月26日成立於頭份市的高速公路橋下[9]。
影視形象
年份 | 作品 | 演員 |
---|---|---|
2008 | 一八九五 | 吳皓昇 |
相關條目
註釋
- ^ 1.0 1.1 黃秀政.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244. ISBN 9570506237.
- ^ 2.0 2.1 許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 臺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 640. ISBN 9570174293.
- ^ 孫孝恩. 光緒傳. 臺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 ISBN 9570515899.
- ^ 藍博洲.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臺北市: 時報文化. 1994. ISBN 9571314870.
- ^ 苗栗縣志
- ^ 邱俊吉. 客家人的悲哀─ 「乙未戰爭」 教科書竟只寫兩行字 !. 中國時報. 2005-12-28 [201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中文(臺灣)).
- ^ 徐驤塑像 一年前就已捏好.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7-07-25 [2011-03-10] (中文(臺灣)).[永久失效連結]
- ^ 彭健禮. 抗日客家菁英徐驤 將設紀念公園. 自由電子報. 2009-02-17 [201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5) (中文(臺灣)).
- ^ 徐驤銅像揭幕 紀念公園落成[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