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拉赫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67年重新舾裝後停泊在港灣的「德拉赫」號[1]
概況
建造者 的里雅斯特港的里雅斯特造船廠[2]
使用者  奧匈帝國海軍
前級
次級 馬克斯皇帝級
建造期 1861–1862年
服役期 1862–1883年
完成數 2
報廢數 2
技術數據(建成時)
艦型 鐵甲裝甲巡航艦英語armored frigate[a]
排水量
  • 常規:2,824長噸(2,869公噸)
  • 滿載:3,110長噸(3,160公噸)
全長 70.1公尺(230英尺)
全寬 13.94公尺(45英尺9英寸)
吃水 6.8公尺(22英尺4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單軸, 1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巴克帆裝[b]
速度 10.5(19.4公里每小時;12.1英里每小時)
乘員 346名
武器裝備
裝甲 水線裝甲帶:115公釐(4.5英寸)

德拉赫級鐵甲艦(德語:Drache-klasse[c]是19世紀60年代為奧匈帝國海軍製造的一批木質外殼裝甲巡航艦英語armored frigate,也是奧匈帝國建造的第一批鐵甲艦。為了應對1860年義大利開建的首批鐵甲艦,本兩艦「德拉赫」號英語SMS Drache (1861)[d]「火蜥蜴」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61)[e],於1861年初鋪設龍骨[f],在當年晚些時候下水,並於1862年完工。兩艦都參加了奧地利與義大利之間爆發的利薩戰役。在這場戰鬥中,「德拉赫」號摧毀了義大利岸防鐵甲艦「帕萊斯特羅」號義大利語Palestro (cannoniera)[g]。本級兩艦都在1875年退出了一線服役。「德拉赫」號因艦體狀況很差而被廢棄,最終在1883年解體。「火蜥蜴」號成為了一艘港口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h]。該艦在1883年被廢棄,1895時又被改為海軍用水雷躉船,最終在1896年被拆解。

設計

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法國「光榮」號鐵甲艦[i]下水,開啟了歐洲主要強國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奧地利海軍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兄弟,海軍司令費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j]的指揮下開始了一項大型的鐵甲艦建造計劃。該計劃是為了應對最近在亞得里亞海對岸剛完成統一義大利王國所進行的類似的海軍軍備擴張,也標誌著奧地利開始參與奧地利-義大利鐵甲艦軍備競賽[12]。「德拉赫」號和「火蜥蜴」號是為了應對義大利在1860年從法國訂購的兩艘強大級鐵甲艦[k][14][15][16]。德拉赫級兩艦的設計工作是由奧地利海軍造艦總監約瑟·馮·洛馬柯英語Josef von Romako[l]完成,他設計了從第一艘直到19世紀70年代後期「特格特霍夫」號英語SMS Tegetthoff (1878)[m]的所有奧匈帝國鐵甲艦[20]。這些艦隻都被劃分為三級裝甲巡航艦[2]

特徵

「德拉赫」號在出廠配置下,約1866年

德拉赫級的艦體垂標間距為62.78公尺(206英尺),全長為70.1公尺(230英尺),舷寬13.94公尺(45英尺9英寸),吃水6.3至6.8公尺(20英尺8英寸至22英尺4英寸)。正常負荷下本級艦隻排水量為2,824長噸(2,869公噸),滿載負荷時排水量可達到3,110長噸(3,160公噸)。兩艦的艦體為木質結構,表面以鐵製裝甲板。每艘艦上配備有346名軍官和士兵。[16][2]

本級艦隻都安裝有一台平置雙缸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以四座燃煤鍋爐提供的蒸汽驅動單具螺旋槳轉動,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煙囪中排出。在使用引擎驅動時,兩艦在1,842至2,060匹指示馬力(1,374至1,536千瓦特)功率輸出下,速度可達10.5至11(19.4至20.4公里每小時;12.1至12.7英里每小時)。為應對遠海航行,德拉赫級都裝備了三根桅杆和帆索具。在1869年到1872年間,兩艦都接受了改裝以增加帆的面積。[16][2]

這兩艘巡航艦屬於船旁列砲鐵甲艦[n],裝備有10門48磅滑膛砲和18門24磅前膛砲。這些艦砲安裝沿船舷分布的砲口內。1867年,艦載火砲被更換為10門阿姆斯壯RML 7英寸(178公釐)英語RML_7_inch_gun砲和兩門青銅製RML 2英寸(51公釐)砲。兩艦的艦首裝有撞角。此外,德拉赫級鐵甲艦安裝有一條115公釐(4.5英寸)厚熟鐵製的水線裝甲帶[2]

艦隻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德拉赫」號英語SMS Drache (1861)
(德語:SMS Drache
的里雅斯特港的里雅斯特造船廠英語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o][2] 1861年2月18日[24] 1861年9月9日[25] 1862年11月[24]
「火蜥蜴」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61)
(德語:SMS Salamander
1861年2月[24] 1861年8月22日[25] 1862年5月[24]

服役記錄

「火蜥蜴」號在1867年接受改裝之前

兩艦入役兩年後,奧地利加入了普魯士對抗丹麥的普丹戰爭。「德拉赫」號和「火蜥蜴」號被安置在亞得里亞海,以抵禦丹麥可能從這裡發動的進攻[26]。1866年,奧地利昔日的盟友普魯士與義大利簽署了一項針對奧地利的聯盟協議,由此引發了七周戰爭。奧地利艦隊由海軍少將威廉·馮·特格特霍夫[p]指揮向試圖占領亞得里亞海中部利薩島的義大利艦隊發動了攻擊。在這次戰鬥中,本級兩艦都十分活躍,「德拉赫」號對義大利岸防艦「帕萊斯特羅」號造成了致命的傷害,使其著火併最終被摧毀。然而,「德拉赫」號也並沒能全身而退,艦體被多發砲彈擊中,失去了的主桅杆,短時間起火,且指揮官也被打死[29]。「火蜥蜴」號與義大利艦隊的主力艦交火,但彼此都沒有對對方造成嚴重損害[30]。儘管如此,失去了「帕萊斯特羅」號以及鐵甲艦「義大利國王」號[q]後的義大利艦隊士氣低落並脫離戰鬥,撤退到在安科納的基地[32]

兩艘軍艦在戰後都進行了兩次現代化改造,一次是在1867年,另一次是在十年之後[33]。然而,此後兩艦並沒有被分派相關任務。「德拉赫」號因艦體嚴重腐爛而在1875年6月13日從海軍序列中被除籍,最終在1883年被拆解報廢[2]。「火蜥蜴」號在1875年到1883年3月18日之間被改為警衛船服役,之後也被從現役中除籍並改成了一艘水雷儲存船[34]。該艦此後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895年被當作廢品出售,並最終在次年被拆解[2][35]

腳註

注釋

  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
  2. ^ 「Barque-rigged」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4]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另有來源譯作「卓凱」號[5]或者「神龍」號[6]
  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另有來源譯作「薩拉曼德」號[6]
  6. ^ 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7]
  7. ^ 譯名參考自《艦船百科全書》[8]
  8.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9],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10]
  9.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11]
  10. ^ 譯名參考自《船艦》[5]
  1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3]
  12. ^ 譯名參考自《船艦》[17]
  1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8],另有來源譯作「特蓋特霍夫」號[19]
  14.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21],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砲式鐵甲艦」[22]
  15.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3]
  16.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27],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28]
  17.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1]

引文

  1. ^ 1.0 1.1 1.2 1.3 張恩東 (2018),第250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Gardiner (1979),第267頁.
  3. ^ 張恩東 (2018),第1頁.
  4. ^ 李昊 (2019),第110-111頁.
  5. ^ 5.0 5.1 郭威 (2007),第279頁.
  6. ^ 6.0 6.1 楊穎莉 (2004),第277頁.
  7.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363頁.
  8. ^ 顧慧麗 (1998),第236頁.
  9. ^ 徐鍾 (2006),第813頁.
  10.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11. ^ 劉萌 (2020),第105頁.
  12. ^ Sondhaus (1994),第209頁.
  13. ^ 張恩東 (2018),第230頁.
  14. ^ Pawlik (2003),第6頁.
  15. ^ Sondhaus (1994),第6–7頁.
  16. ^ 16.0 16.1 16.2 Silverstone (1984),第17頁.
  17. ^ 郭威 (2007),第246頁.
  18. ^ 張恩東 (2018),第260頁.
  19. ^ 郭威 (2007),第256頁.
  20. ^ Gardiner (1979),第267–270頁.
  21. ^ 陳悅 (2015),第234頁.
  22. ^ 李昊 (2020),第15頁.
  23. ^ 張黎源 (2020),第575頁.
  24. ^ 24.0 24.1 24.2 24.3 Silverstone (1984),第26, 31頁.
  25. ^ 25.0 25.1 Sieche & Bilzer,第267頁.
  26.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210頁.
  27.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28.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5頁.
  29. ^ Wilson (1896),第235–243頁.
  30. ^ Hale (1911),第245頁.
  31. ^ 張恩東 (2018),第233頁.
  32. ^ Wilson (1896),第241頁.
  33. ^ Sondhaus (1994),第10頁.
  34. ^ Dislère (1877),第11頁.
  35. ^ Silverstone (1984),第31頁.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