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方伯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方伯謙

方伯謙(1853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字益堂北洋水師將領。福建船政學堂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1]甲午戰爭時擔任濟遠號管帶黃海海戰後,清廷以「臨陣脫逃罪」將其處決。

生平

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謙居長,父親是個私塾教師。1867年,十五歲的方伯謙考取福建船政學堂,從此開始學習海軍。1871年畢業後,方伯謙與劉步蟾林泰曾林永昇葉祖珪等人,登建威練習船實習,進行了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的第一次遠航。航行北至北洋天津,南至南洋新加坡檳榔嶼等口岸。

1877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歐學生出國深造海軍專業。方伯謙奉派,偕同嚴宗光(後改名嚴復)、薩鎮冰、葉祖珪、劉步蟾等,前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深造駕駛專業;先學習理論,後上軍艦實習,一年半後畢業。畢業以後,方伯謙先被派到英國猶太拉軍艦赴印度洋實習,爾後又經歷了全球各大洋的航行。

回國後,歷任鎮西、鎮北炮船、威遠練船管帶。1885年,調管濟遠快船。1889年,升署北洋海軍中軍左營副將,委帶濟遠快船。1892年,署海軍副將期滿,改為實授。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方伯謙曾上條陳於李鴻章,建議速添快船,改善裝備,使「彼自聞而震懾」。1894年,朝鮮爆發起義,清廷派兵幫助平亂,丁汝昌以濟遠管帶方伯謙為隊長,護衛愛仁、飛鯨等運兵船到牙山。7月25日凌晨4時,運兵船將所載人馬、炮械等全部上岸後,濟遠號返航。上午7時,濟遠號在豐島海域遇日艦「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襲擊,在炮傷日艦吉野號,[2]後回到威海。9月17日上午11時,黃海海戰爆發,戰況激烈,14時30分,超勇號沉沒,不久揚威號起火,同時平遠、廣丙及魚雷艇前來參戰。15時,致遠號因中彈多,遂衝向吉野號,後中彈沉沒,15:30左右,方伯謙以「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駛回修理」為由,脫離戰場,奔回旅順。[3]廣甲號管帶澄海營守備吳敬榮見狀亦隨逃。[4]由於濟遠艦自行退卻,致使北洋艦隊,隊形被破壞,成為慘敗的原因之一。[5]次日凌晨,方伯謙率濟遠回到旅順。9月19日晨,方伯謙奉令前往三山島拖回擱淺的廣甲艦。由於廣甲觸礁嚴重,濟遠拖曳不動,只好在9月23日早晨將廣甲官兵運至旅順口。1894年9月24日凌晨,北洋官兵仍在睡夢之中,方伯謙被清政府以「臨陣脫逃罪」處斬於旅順黃金山腳下,時年42歲。時人以為冤。[6]1895年2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接見北洋水師洽降專使程璧光時亦曾不解地問:「牙山之役方伯謙甚諳海戰,何故殺之?」[7]

關於濟遠與廣甲"同罪"不同罰的事,提督丁汝昌的奏章是寫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廣甲吳敬榮是跟著逃跑,所以只有"革職留營,以觀後效"。至於濟遠艦是否真的首先逃走,雖有爭論,但支持丁汝昌說法的文獻較多。濟遠艦火力與噸位皆約是廣甲的兩倍,防護力更遠勝木殻鐵脅艦的廣甲,當時濟遠與廣甲同隊,考量戰力,似亦不應同罪。

注釋

  1. ^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福建省志 人物志(上). 北 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附表 一、歷代一甲進士表 [2012-08-20]. ISBN 7-5004-412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盧氏甲午前後雜記》記述:豐島海戰時「軍孤勢危,其間不能容發,管帶方伯謙傳令懸白旗,又令司機者輪開快進。按萬國公法,海軍戰敗懸白旗者,即示敵人以服輸之意,即行停輪,以待敵船查封炮械之後,隨遇敵船聽敵安置。倭見濟遠白旗已懸,知已服輸,乃令停炮下錨,方欲遇船如法安置,濟遠後炮忽發,擊中倭艦戰坪,又連數彈分擊三艘均中其要害,比倭艦起錨來追,而濟遠去已遠矣」。
  3. ^ 方伯謙自稱:「昨上午十一點,我軍十一艘艦在大東溝外遇倭船十二隻,彼此開炮,先將彼隊衝散;戰至下午三點鐘,我隊轉被彼船衝散。但見擊沉敵船四隻,我軍定遠頭桅折,致遠被沉,來遠、平遠、超勇、揚威四艦時已不見。該輪陣亡七人,傷處甚多,船頭裂漏水,炮均不能放,駛回修理。余船仍在交戰」。王琰認為:「濟遠事實上退出戰鬥的時間是日本時間午後5時30分,即海戰基本結束之後,這就是說,濟遠根本不存在戰陣中脫逃的問題。」
  4. ^ 當時日本第一游擊隊司令官坪井航三事後寫回憶錄說:「三時三十分致遠右舷傾斜沉沒。經遠仍在大火中掙扎,而且遭受破損,進退不得。最後敵陣終於全面潰散,各自逃遁。其中有濟遠、廣甲、來遠、經遠、靖遠、廣丙。濟遠先於它艦逃跑,廣甲、來遠、經遠、靖遠繼之,皆以大連灣為目標。」
  5. ^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記敘:「濟遠見致遠沉,大懼,轉舵將逃,撞揚威舵葉,揚威行愈滯,敵彈入機艙立沉於海,……濟遠既逃,廣甲隨之,靖遠、經遠、來遠不能支,亦駛出陣地逃避。」
  6. ^ 方伯謙在甲午黃海之役後被軍前正法,究竟是否冤案,一百年來聚訟不斷。《冤海述聞》與《盧氏甲午前後雜記》是為方伯謙翻案的最重要史料。然而,丁汝昌同鄉吳敬榮同樣在海戰中「始而逃陣,繼而毀船,僅予革職留營,仍復月給薪水」。吳敬榮後來被丁汝昌派守威海北幫炮台,日軍進攻時,再次臨陣脫逃。《盧氏甲午前後雜記》的作者盧毓英當時認為:「余急問之曰,廣甲管帶如何矣?彼曰,未之聞也。余不禁駭然,曰,何同罪而異罰也!」由於方、吳二人同罪不同罰,最終導致了威海之戰時,北洋海軍部分官兵的集體譁變事件,北洋艦隊最終走向崩潰一途。
  7. ^ 《中東戰紀本末》卷七、48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