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書呆子(或稱「書獃子」、「書蟲」、「書痴」,古稱「兩腳書櫥」),字面解釋泛指埋首於書堆,整個心思只在讀書的人。負面解釋泛指因讀了許多書,卻缺乏與現實結合的知識,無法靈活應用書中知識,書中所學僅用於書本,對書堆外的現實世界完全使不上力的人。另常用於形容不擅處理人際關係,或對男女情愛一竅不通的感情遲頓者。[1]

詳細

書呆子」又叫「書痴」,「書痴」一詞來源於《舊唐書[2],「痴」就是傻的意思,讀書讀到不通世故,甚至不合群,因此被人們嘲笑。但古代還是有讀書人以被視為「書痴」而自豪的,比如詩人陸游有詩寫道:「客來不怕笑書痴,終勝牙籤新未觸」。意思是雖然我沉溺於讀書,有人笑我傻,但總比那些把書放在書架上當擺設而不讀書的人來得好。[3]

中國古代類似的詞還有很多,南北朝時,宋文帝想向北邊擴展領土,將軍沈慶之覺得這是不明智的選擇,所以極力勸阻皇帝。皇帝不但不聽勸,還找了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當時無奈的沈慶之形容這兩個從沒打過仗的文官是『白面書生』。最終,宋文帝非但沒有採納沈慶之的意見,還打了敗仗。後來人們用「白面書生」來形容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處理事情方法的讀書人。[4]

而《晉書·劉柳傳》記載了有個叫傅迪的讀書人,「好廣讀書而不解其意」,同僚劉柳評價他:「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麓也。」此處的「麓」字意思是指用藤條或柳條編的圓形盛器,也就是形容傅迪只是個裝書的籃子。所以「書麓」是用來形容那些讀書雖多但獲益甚少的人。[5]

還有「掉書袋」一詞,《南唐書·彭利用傳》記載,彭利用不顧對象和場合,「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從此,人們就拿「掉書袋」這個詞來譏諷那些喜歡不看場合地賣弄淵博,一味引經據典,迂腐不堪的讀書人。[6]

褒義的詞也有,比如古代人一般可以用「白衣秀士」來稱呼尚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這個稱謂來自於明代劇作家馬致遠的作品《岳陽樓》,作品描述了一位名字叫做呂嚴的書生:「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末流書生,上朝求官,在邯鄲道、王化店遇著鍾離師父,再三點化,終得成了道。」[7]

另外,據《隋書·儒林傳》記載,公孫景茂是個「少好學,博涉經史」的人,當時的人稱他為「書庫」。後來人們就將「書庫」用來形容才高八斗、博覽群書的人。[8]

元朝末年,有位讀書人宋濂因為家裡窮而沒辦法購買書籍,只好到處借書來讀,讀後還拿紙拿筆把書本全都抄下來,所以被人們稱為「書迷」。[5]

示例

  • 《紅樓夢.第七五回》:「可以做得官時,就跑不了一個官的。何必多費了功夫,反弄出書呆子來。」
  • 《文明小史.第四〇回》:「堂倌見他們雜七雜八,穿的衣服不中不西,就認定是學堂里出來的書呆子。」

參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