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志堯(1863年9月7日—1955年3月17日),聖名尼格老,寵德,號開甲,清朝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企業家,中國十大民族實業家之一。


家族

朱志堯家族是明朝皇室後裔逃到青浦的一支,青浦也屬松江府,所以也可算是松江朱氏。推至10代以上祖宗應在澱山湖周邊[1]

朱家祖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潭西的絲網棣,以捕魚為生。據傳,朱家祖上居住江蘇沛地,明末從北方南下,後分為三支:一支到江西,即車袋角朱家的祖先,據說他們還保留著朱元璋的盔甲;一支到廣東;再一支到江蘇,即青浦絲網埭朱家。據青埔朱氏家譜記載,朱家始祖「席厚履豐,融融怡怡」[2]

朱家和天主教淵源甚深。天主教在上海地區的傳播,可迫溯到明代萬曆年間,到清代康熙末年,江南共有十二座大教堂,五萬多名教友,上海就有兩座教堂,四萬名教友[3]。康熙末年,約在1720年前後,朱家開始信奉天主教[4]。那時,儘管天主教徒已在江南逐漸蔓延,但在青浦,信教仍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之事。朱家遭到了族眾的激烈反對,結果被趕出故里,移居金家莊。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天主教遭清廷禁止,上海城的老天主堂也改成了關帝廟。朱家也是「家道中落,資財略散,」被迫「避世索居,藉漁自奉,浮家泛宅,出沒震澤、淀、鉚之間」[2],開始了以捕魚為業、以船為家的生活。

到十九世紀初,朱家又遷到松江澱山湖西畔的諸巷。諸巷有朱、陸、周、潘、秦、姚、沈七姓,大都信奉天主教,大部分是避教難而遷居此地的。朱家到諸巷後勤懇治家,由漁而商,自湖而海,「獲利甚豐,聞者咋舌。」到了朱志堯的父親朱朴齋時,朱家已成為當地豪富。

1861年春,諸巷的7個天主教家族為避太平軍戰亂,移居上海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主教座堂附近。其中朱家共有三房,分宅居住,朱朴齋一房稱為黑牆頭朱家。

朱朴齋(1828-1890),原配諸巷沈氏,生一子;繼妻亦為諸巷沈氏,生一子後於1859年去世;再續娶丹徒馬氏[5],即馬建勛馬相伯馬建忠的胞姐。馬氏生有2個女兒——朱志貞、朱愛貞,和4個兒子:朱志堯、朱雲佐(1865-1898年)、朱季球(1868年-1960年)、朱季琳(1874-1952年)。朱朴齋早年喪父,隨叔父在沙船上「輔理船務[2]」。

生平

清朝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63年9月7日),朱志堯出生於上海南市董家渡。受天主教洗禮後取教名「尼格老」(Nicolas)。早年朱志堯就讀耶穌會在上海徐家匯創辦、二舅馬相伯擔任校長的徐匯公學,學習法語和自然科學。1880年代曾數次作為隨員隨舅父馬相伯馬建忠出訪歐美。1882年,朱家遭遇風災和火災,沙船業和錢莊均遭受重大損失,父親朱朴齋一病不起。於是朱志堯開始從商,擔任沙船上的「耆民」(經理)。1886年,三舅馬建忠任輪船招商局總辦,1888年介紹朱志堯擔任江天輪(行駛上海、寧波航線)[6]、江裕輪(行駛上海、漢口航線)的「坐艙」(承包人)。由於其表現出色,雖然馬建忠於1891年被盛宣懷排擠出輪船招商局,但是盛宣懷仍然留用了朱志堯[7]。其間在1893年,他第9次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青浦縣附生

1897年,盛宣懷任命朱志堯為大德榨油廠總辦,創辦該廠,試製成功新式棉籽榨油機。1898年,幫助籌建法商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弟弟朱雲佐去世,於是朱志堯由馬相伯、馬建忠推薦,接替朱雲佐出任東方匯理銀行買辦,次年,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在上海法租界內正式營業,1911年遷入外灘29號大樓。

戊戌變法時期,朱志堯創辦《格致新報》,鼓吹實業救國。1904年,他投資創辦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廠址在南市黃浦江邊(今南浦大橋南側的求新造船廠)。求新廠在5年內為張謇的大達輪船公司、英商馬立斯輪船公司等製造了48艘船舶;1910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新式火油內燃機[8];並且承建上海外白渡橋以及滬寧鐵路滬杭甬鐵路的多座橋梁,業務順利發展[9]

朱志堯經營求新廠取得成功後,大舉進行擴張,自1905年之後十餘年中,陸續創辦同昌榨油廠、華商電氣公司[10]、北京溥利呢革廠、上海同昌紗廠、申大麵粉廠、安徽寶興鐵礦公司等。到1910年,朱志堯的總投資額達到365萬元[11],在買辦出身的企業家中僅次於虞洽卿祝大椿而名列第三位[12]

朱志堯經營求新廠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望,1905年上海成立城廂總工程局(後改為自治公所),朱志堯當選為議事會33名名譽董事之一。1910年朱志堯被選為江蘇諮議局議員。1911年辛亥革命時,他從法租界公董局借來槍枝,發起成立董家渡保衛團。上海宣布獨立後,他還一度被滬軍都督府任命為江南船塢(今江南造船廠)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鋼材價格暴漲,求新廠出現經營虧損,所欠東方匯理銀行的近400萬元債務無力償還,資不抵債,幾經交涉,在1919年8月27日宣布求新廠「中法合辦」,其中法商60萬兩,中國官股50萬兩,朱志堯商股10萬兩,但是官股和朱氏商股均由東方匯理銀行代墊。

朱志堯失去求新廠以後,將經營重點轉向航運業。1923年,他創辦大通仁記航業公司,專駛上海至揚州航線。1927年退出東方匯理銀行後,1928年與幼弟朱季琳合辦合眾航業公司,專開連雲港航線。1930年,再在王家碼頭南側創立合眾碼頭倉庫公司,開闢阜寧航線。這3個航運公司經營蘇北航線,都取得了成功,成為可與大達輪船公司虞洽卿相匹敵的「航運大王」。而華商電氣公司的業務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供電範圍遠達徐家匯教會區和浦東,有軌電車的軌道也在南市區繼續延伸,盈利頗多。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合眾航運公司的輪船大多被政府徵用,自沉於江陰、馬當等處長江航道,阻擋日軍軍艦深入內地。大通輪船公司僅有一艘隆大號成功逃往重慶。華商電氣公司的發電機、鍋爐、電車、電桿、鐵軌等設施均被日軍拆除出售。朱家在南市的碼頭和房產全部被毀,朱氏企業因之遭受滅頂之災。朱志堯本人也被迫離開南市寓所,避居法租界,起初寄居在六弟朱季琳在愛麥虞限路33號(今紹興路5號)的住所,後來搬往萬宜坊(今重慶南路205弄)41號的新式里弄房屋居住。

1945年抗戰結束後,朱志堯只能收回合眾碼頭倉庫公司、寶興煤礦及大通公司僅剩的一艘隆大號輪船。1949年5月,隆大號輪船被政府軍徵用,沉沒在黃浦江江海關碼頭,以阻擋解放軍的進攻;在寶興煤礦的股票也被合伙人設計騙走,僅剩下唯一的產業合眾碼頭倉庫公司。1955年,合眾碼頭倉庫公司交給新政府經營。1955年3月17日,朱志堯病逝於上海萬宜坊寓所,享年92歲,安葬於西郊息焉公墓,墓地毀於1966年文革

信仰和宗教活動

朱志堯對於天主教信仰極為虔誠,一生始終居住在教堂附近,1937年以前住在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附近,此後住在聖伯多祿堂附近;他每天必去教堂,董家渡宅第內也設有聖堂;平日熱心於「做哀憐」(施捨濟貧),抗戰中更是傾其所有,1942年他出售浦東土地獲得300萬元,將其中170萬元獻給教會,其中包括在10天內,在家中向貧困教徒發放90萬元現金[13]。1912年,朱志堯發起成立公教進行會上海分會,並任副會長;該會創辦的進行小學、明德女校、正修初中、楊樹浦聖心醫院、北橋普慈療養院以及松江若瑟醫院等許多教育慈善機構,都得到了朱志堯的大力捐助。每個周六,朱志堯都會與陸伯鴻輪流到進行小學和明德女校演講,而每周還會有一天,與陸伯鴻到馬斯南路南端的法租界監獄勸說罪犯棄惡從善,並為死刑犯施行洗禮。1926年,他的胞弟朱季球出任新成立的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後,教區各項事業的經費,也大多得到了朱志堯的捐助。1937年,羅馬教廷頒發給朱志堯「聖西爾物斯德齎騎尉勛位」。

家庭

朱志堯共有7子1女。長子朱安生出家修道,曾任江陰市青陽鎮聖母堂本堂神甫;次子朱迎生,是中國第一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建立戰功的飛行員;二女朱月寶,進拯亡會修女院;三子朱希生,滿腹經綸,多才多藝,做過法文教授。年輕時創作的《盧溝橋》是一首抗日愛國歌曲;四子朱信生,負責大通輪船公司;五子朱義生,畢業於美國但登大學,負責合眾碼頭倉庫公司;六子朱培生,任中西書室總經理;七子朱達生,在小南門救火會開救火車。

參考資料

  1. ^ 據吳興沈氏奉教宗譜,與朱家十代對照完全合得上。諸巷會人自稱船邦里人。浙江朱氏是朱熹後代,往上推幾十代才與朱元璋同宗,所以朱志堯不可能與奉化搭上關係。
  2. ^ 2.0 2.1 2.2 朱恩源:《朱志堯事跡》(補充),《朱志堯檔案》卷80,上海市檔案館存。
  3. ^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第244頁,上海人民出版牡1989年版。
  4. ^ 朱文煒:《朱志堯》,《中華民國文資抖叢稿·人物傳記》第11輯第9頁。
  5. ^ 馬氏,江蘇丹徒人,馬相伯胞姊,長馬相伯五歲,天主教徒,教名瑪爾大。朱志堯曾說:「先生(指馬相伯)幼時患病甚劇,由姊悉心待護,愈後,先生謂其姊曰:『汝實為予重生之恩人。』」見張若谷編著《馬相伯先生年譜》第15—16頁,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6. ^ 張租珊、徐淵:《福國利民談——朱志堯先生六十年來創辦實業之經驗》,《朱志堯檔案》卷75,上海市檔案館存。
  7. ^ 夏東元:《盛宣懷傳》第16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 ^ 上海檔案信息網 >> 城市記憶 >> 海上人物 >> 產業翹楚>>航運業元老朱志堯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6-10.。
  9. ^ 聶好春:《「器帷求新」的朱志堯》,《檔案與史學》1995年第3期。
  10. ^ 楊浩、葉覽主編:《舊上海風雲人物》(二)第13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 ^ 郝延平:《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梁》第165頁,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12. ^ 江熙:《關於買辦和買辦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13. ^ 許洪新:朱志堯兄弟家族百年紀實[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