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杜君綽(601年—662年12月11日), 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參與者。參加過征討高句麗之戰。

生平

杜君綽祖父杜謐,是北齊時期的秀才,後被任命為中山郡功曹、縣令。父親在唐朝時因杜君綽的戰功被追贈為汝州刺史。[1]

杜君綽在義寧初時,投身義軍。後歸附唐朝,跟隨秦王李世民征討各地軍閥,參加過討伐劉武周宋金剛等各種戰爭。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將伏兵於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內,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得帝位。以功被封為開國縣侯,實食綿州食邑四百戶。[2][3][4]

李世民即位後杜君綽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任忠武將軍,行左監門中郎將,加護軍。擔任玄武北門、翠微宮玉華宮等宮殿的守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正除右領軍將軍,加上護軍。

永徽初年(650年) ,兼任檢校左武衛將軍,又檢校右武侯大將軍,兼知右廂諸門兵馬隊使。不久調往東都洛陽任留守,改左領軍將軍,加上柱國高宗巡視洛陽時,曾賞賜黃金一百兩,絹一百五十匹。並跟隨御駕前往許州,敕封檢校左衛將軍。回京後又檢校右衛將軍(正職是左領軍將軍,其他將軍職務是臨時代理),不久又兼任太子左衛率一職。

龍朔元年(661年) ,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蕭嗣業為扶餘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為鏤方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龐孝泰為沃沮道行軍總管,率諸蕃三十五軍再次進討高句麗,杜君綽任遼東道經略大使,經略高句麗諸地。唐軍擊敗泉男生所率的高句麗軍,斬首三萬級後班師回國。杜君綽以功拜左領軍大將軍。

龍朔二年(662年) ,杜君綽冊拜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十月二十五日(662年12月11日)上朝時,死于禁廡之中。高宗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嗣子王府參軍、上柱國杜延基。

杜君綽碑

杜君綽碑,原存於陝西醴泉縣煙霞鄉大冢渠村內東南角杜君綽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碑立於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二十日(664年3月1日)。碑身首高3.52米,下寬1.23米,厚30厘米。碑額篆書,題「大唐故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贈荊州都督上柱國懷寧縣開國襄公杜君碑」三十五字。李儼撰文,高正臣正書。萬寶哲刻字,共39行,滿行76字。碑上部分字多磨滅,下部較好。

大唐故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贈荊州都督上柱國懷寧縣開國襄公杜公碑
(缺)台司元大夫隴西李儼字仲思撰
  (上闕二十九字)張膺〇帝之〇〇〇錫命〇〇〇〇〇之重〇〇〇〇〇〇〇〇英〇,〇〇〇〇〇績宣於草昧,執玉銜珠之寵茂於(缺)而〇德秉〇徽猷〇〇〇〇〇〇洩垂芳袞。侍中〇〇,〇〇〇金之〇;尚書〇〇,〇煒當塗之史。〇〇峻代,可略言焉。曾祖(缺二十七字)〇削墨以飛華,〇弦歌而闡化。祖謐,北齊舉秀才,授中山郡功曹,遷〇郡〇〇縣令,總理璧而揚〇,包水鏡以凝情,效五美於亨(闕)皇朝贈使持節汝州諸軍事、汝州刺史。納靈秀起,含章駿發。砥〇遊藝,隱括循道。生前之德既遠,身後之榮彌峻。公蓄(闕)之懷,昭乎弁歲。〇忠信之甲冑,拔儒墨之城池。〇讓惟於仁〇,〇談〇於義室。雖拾紫紆青,一經之業可尚,而圖功立事,六(闕十九字)逸氣風高,〇情電激。翹關折鍵之材,喻群拔侶;落雁吟猿之技;概俗標時。屬夫旬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區宇,〇〇黎元。吸霜衣霧,構怨具禍。郊原於(闕十八字)〇〇而〇高,卷跡〇朝;仗劍而歸漢,輸誠隩主。義寧之始,於東都投義(闕二十八字)忠勤於鳳邸。於時國步維艱,方隅未一。(闕二十四字)劉武周於馬邑,摧宋金剛於夏縣,雖運天舞地,縱以神〇,而執訊〇〇,資乎〇〇。公〇〇〇〇,〇著勞績,既竭忠勤,彌荷恩顧。尋奉(闕二十七字)御輦,矢及宸闈,太宗(闕二十字)寔〇〇〇〇〇人(闕二十五字)北門長上,尋封〇城縣開國侯,食邑四百乎戶,真食綿州(闕十七字)之任,〇〇五等之〇。〇〇〇〇通前〇〇戶,〇〇懷寧縣公,食邑一千戶,〇〇〇〇,〇茅錫宇,開國傳家,〇〇〇〇歸其〇〇〇留斯極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之〇冊,俾俟之盛(闕八字)年,授忠武將軍,行左監門中郎將,加護軍。背衛綰忠醇,踐中郎之職;韓〇聰達,居護軍之位。在於漢魏,是謂得人。以公方之,彼未為重。明年,太宗〇暑,離(闕八字)忠款,並詔於玄武北門留守,賜綵一百段,洎鑾輿旋闕,齎物如前。迨乎從幸靈武,又賜馬兩匹,雜綵五十段,尋拜兼領軍將軍,〇〇翠微、玉華等宮,有並詔公留守。宮闕之重,帑藏之寄,亟承天盼,彌效忠肅。廿三年,正除右領軍將軍,加上護軍,檢校左武候將軍,提屯營兵,知〇〇〇。屯羽林於中壘,嚴肅可〇;擁緹騎以長術,奸凶自屏。豈止運以明謨、篤以夤慎、稱乎損益、統彼兵權而已哉!永徽之初,兼檢校左武衛將軍,又檢校右武候大將軍,兼知右廂諸門兵馬隊使。許仲康之忠勇,乃隮其位;曹昭叔之〇妙,〇蒞其職。至乎恩禮綢繆,任〇〇〇〇〇於我,彼亦多愧。河鞏之地,是曰舊京,近控三州,遙分九穀。測圭定鼎,宅中觀隩。華闕〇雲,雕宮納景,眷言監守,式俟朝賢。其年,奉敕馳驛,往東都留守,改授左領軍將軍。勵以公方,盡其〇〇。掖地增峻,都城載謐,加上柱國。及天蹕東巡,以公留守稱旨,賜黃金一百兩、絹一百五十匹。從幸許州,奉敕檢校左衛將軍。洎旋京室,又檢校右衛將軍。御衛之重,心膂攸託,寵授頻加,人多〇〇。頃之,兼領太子左衛率。詔曰:「左領軍將軍、懷寧縣開國公杜君綽,志性沉果,識懷淳愨。時逢帝構,宣力於霸朝;運偶〇平,效官於陛戟。儲宮禁衛,勞舊斯佇。宜令參典,以申幹用。」尋又檢校右武衛將軍。飛華紫禁,奉〇戟於蘭錡;騰芬青陸,警周廬於桂宮。兼綜斯美,忠勤允著。頃之,奉使於鄜州道簡點。明年,又為遼東道經略大使,賜物一百五十段、金帶一條,駿馬以匹。弭節馳原,揚鑣式路。〇奇兵於近甸,六戎之〇克宣;申秘算於遐川,三韓之酋載惕。朝嘉其美,錫以崇章,拜左領軍大將軍。寵茂登壇,榮高坐樹,董司戎政。爰戒不虞。同羊祜之周密,類陶回之方范。其年,車駕〇〇,〇〇〇〇,命公於宮城留守。〇駕還京,龍朔二年,冊拜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冊曰:「夫五臣斯重,允切於惟舊;三宮以穆,必佇時於時英。咨爾逸氣昭果,英姿沉毅,功宣〇〇,〇〇〇〇〇經綸〇表書,〇〇聲於捍禦。洎乎玉鑾西警,光膺卜洛之寄;羽旆東臨,克隆翦華之守。綢繆心膂,款懷彌亮。〇〇鉤陳,僉望攸屬。往欽〇爾,其〇徽前烈,允終圖始。」方謂麥邱貽祉,槐路騰〇。參月〇於膠庠,奉天游於〇弈。豈意逝川難反,遽嘆涉洹之祓;藏山不留,俄深游岱之恨。春秋六十有二。以龍朔二年十月廿五日日朝薨於禁廡。天子震悼,廢朝二日。乃下詔曰:「書綬追榮,〇揚於遐冊;朱棺褥禮,事郁於遙圖。故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典戎衛率杜君綽,器用〇〇,體局淹邃,興王在運,誠盡霸圖。〇照登宸,功宣代邸。當五營之劇務,總七萃之機謀,時歷二朝,年將四紀,永言勛舊,情義兼常。少選即降,俄從怛化。〇〇驚悼,〇〇〇懷。宜茂徽章,式旌忠烈。可贈使持節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餘如故。仍贈絹帛四百段,米粟四百石,陪葬於昭陵,賜東園秘器。凶事葬事所須,並令官給。鼓吹儀仗,送至墓所往還。仍令司庫大夫源翁歸監護。」皇〇〇〇〇〇〇〇郎賈敦實弔問,並賜物一百匹。粵以三年歲次癸亥二月乙酉朔十八日壬寅,遷窆於陵東南一十里。奉常考,諡曰「襄公」,禮也。惟公〇〇〇〇,〇〇〇〇。運璇質而岩峙,總環〇〇〇〇。〇德〇名,政言緝行。幼懷壯節,倜儻不群。智燭機初,神深慮表。在物奚忤,赴烈火而猶安;〇〇〇〇,墜曾台而靡〇。〇其趫勇雄毅,絕眾〇倫。斬周處之蛟,格〇虞之獸。金匱玉韜之術,得自〇〇;〇〇三〇之〇,〇於杼柚。〇〇〇〇,從雲驤首。爰屬隆平,培風竦翰。襲英緹於俊路,揚茂軌於清朝。鸞闕增岩,龍扃〇秘。〇私於已,公平之道克彰;不謀其欲,忠亮之規彌遠。雖徂齡弗駐,九原之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千載之聲逾穆。嗣子〇王府〇曹參軍、上柱國延基等,並光凌謝玉,彩潤韋珠。充窮之酷既深,苫葈之容彌切。泣清儀之永翳,懼徽烈之將泯。載刊琰琬,式樹昭亭,與山川而並(下闕)
(闕三十二字)
須昌矯矯,風標清令。中山愔愔,攸資〇正。於鑠顯考,立德無競。〇〇可稱,追崇景命。
偉哉上哲,茂質蒸英。迎善若流,(闕二十八字)
〇〇駿節,氣總奇雄。依仁踐孝,服義基忠。輯顏允德,〇〇循躬。往屬道〇,韜〇戢翼。
今逢運始,攀雲騁力。影照〇鉤,光浮越棘。(闕二十八字)
恩迴天顧,寄重神京。肅肅勤款,昭昭迺誠。萬化無期,九泉俄閟。
弔鶴先下,逆雞〇萃。壟闊雲愁,山空月思。書芳篆石,此詞(下闕)
麟德元年歲次甲子春正月己酉朔二十日景子建
殷王府〇〇〇〇〇〇弘文館高正臣書
萬寶哲刻字

參見

參考

  1. ^ 《大唐故左戎衛大將軍兼太子左內戎衛率贈荊州都督上柱國懷寧縣開國襄公杜公碑》,李儼撰,今藏醴泉縣昭陵
  2. ^ 《舊唐書》: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3. ^ 《舊唐書》:冬十月癸酉,裴寂食實封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一千戶,李世勣、劉弘基九百戶,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七百戶,安興貴、安修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德彝、劉義節六百戶,錢九隴、樊世興、公孫武達、李孟常、段志玄、龐卿惲、張亮、李藥師、杜淹、元仲文四百戶,張長遜、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三百戶。
  4. ^ 《冊府元龜》五百五:功臣段志玄、屈突通、蕭瑀、李靖、秦叔寶、長孫順德、劉弘基、宇文士及、錢九隴、程知節、龐卿惲,竇琮、苑君璋、李子和、張平高、張公謹、許洛仁、安修仁、秦行師、獨孤彥雲、蘇定方、李安遠、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六家,所食實封,並依舊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