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應力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構造應力場(Tectonic stress field),是指由地球構造運動引起的某一瞬間岩石圈上各點應力大小和方向的總和。[1]該項研究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在構造理論地震分析預報工程抗震等領域都具有重要作用。[2]

地震是地殼介質受力作用快速破壞的一種地殼運動形式,它是由受力介質和應力作用這樣一對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所決定的。特定的地殼結構與介質性質只有在相應的地殼應力作用下才能促成地震的孕育和發生,也只有當地殼應力作用於特定結構的地殼介質時才能引起應力的局部集中,產生地震。因此,地震的發生既需要有特定的地殼的介質性質和介質結構,又取決於地殼應力的現代活動狀況。這三者的結合,導致相應的地殼構造應力場。

構造應力場概念

M·B·格佐夫斯基英語Гзовский, Михаил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曾把構造應力場定義為地殼中產生和正在作用的、並與其一定結構單元發展有關的應力的總合。它是人們在認識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地殼運動留下的永久變形痕跡——褶皺、斷裂等的過程中,為了尋求其產生機制和形成規律所提出的。李四光在早年也曾提出過類似的看法[3]

已有的事實表明,構造應力場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只是在有關它的研究方法、描述方法及其分類的特性等方面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看法。

構造應力場作為一種地球物理場,應當包含應力的發生和持續的時間、展布空間以及應力作用大小等幾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它是一定時期的地殼應力在相應的地殼範圍內的規則分布。構造應力場可以按其形成時間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即古構造應力場(晚第三紀以前各地質歷史時期存在的構造應力場)、新構造應力場(晚第三紀以來的構造應力場)以及現代構造應力場(現在尚在活動,用一定測量手段可以直接或間接測得的構造應力場)。根據研究範圍的不同,也可以把構造應力場分為全球構造應力場、區域構造應力場和震源構造應力場等。

參考文獻

  1. ^ 馬瑾.構物理學概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年
  2. ^ 王強等,《構造應力場研究綜述》,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6 (S1): 122~129
  3. ^ 李四光,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