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橋城
枋橋城(臺灣話:枋橋城,白話字:Pang-kiô Siâⁿ,臺羅:Pang-kiô Siânn),是臺灣清治時期的一座民修古城廓,由板橋林家為首的漳州籍仕紳與移民集資興建,又稱為枋橋古城、板橋古城,現已不存。2007年臺北縣政府實施板橋古城再造計劃重現城牆舊址,於舊址所在的人行道上每隔數尺鋪一塊篆體「古城界址」地磚,在路燈桿上樹立「板橋古城」標示,並於路邊與地下道入口等處立碑記述。
沿革
修建
清咸豐三年(1853年)由原籍漳州的板橋林家於宅第周遭私自籌款修建,作為防範漳泉械鬥、抵禦泉州人襲擾之用途,建城工事於咸豐五年(1855年)竣工。[1]
概要
城牆高約5公尺,寬60公分,內側增建有高2公尺、寬1.8公尺的守備通道,附設「高銃樓」,供護城武師站哨守備。城牆周長380餘丈,約1300公尺,設有東、南、西、北、小東門等城門五座,每座城門各有十餘名護院武師守備,並有完備的巡更制度。城牆周圍有公館溝環繞古城,形成天然的護城河。[2]枋橋城的修建歷史比臺北府城早30年,面積是臺北府城的四分之一。古城舊址約是今日板橋區府中商圈西門街、北門街、南門街與館前西路內圈的範圍。
拆除
古城於日治時期明治36年(1903年)因都市計畫與交通建設需要而遭到拆除。[3]明治42年(1909年)為整頓市容及興建衛生設施,城牆遺構已全數拆除殆盡。[4]
城門軼事
板橋府中商圈的街道「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和「北門街」的街名源自古城的四座主要城門,第五座城門小東門則作為臺北府城小南門的門戶對口。[5][6]
參考文獻
- ^ 從前的板橋有座城—探索枋橋古城與四大廟宇.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
- ^ 臺北盆地第一座城堡—枋橋城.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
- ^ 板橋古城風貌 莊文毅考證繪地圖.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
- ^ 流金歲月—湳仔溪枋橋古城一帶的土地變遷與發展 (PDF).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2-27).
- ^ 走訪老板橋 古城門不復見只留街名.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
- ^ 走讀新北-板橋古城故事.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