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歐陽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歐陽漸(1871年—1943年),鏡湖,四十歲之後改竟無,一般尊稱為歐陽竟無竟無大師,男,江西宜黃人,中國佛學家。是支那內學院的建立者,復興法相唯識學,是現代中國佛教研究之先鋒。

著名的弟子有熊十力呂澂等人;而哲學家唐君毅及其父親唐迪風(唐烺,晚清學者),亦師承自歐陽氏。

生平

歐陽漸出身書香世家,其祖父歐陽鼎訓為舉人,至北京考取景山官學教習。其父歐陽暉為道光年間舉人,但在北京數十年,科場失利。中年後,回到家鄉,督辦團練,因而保舉陝西司主事[1]

1876年,六歲時,其父病逝,家道中衰。由叔父歐陽昱負責教養成人。歐陽昱是同治年間貢生,長於辭賦,有名士之稱,但同樣科場不利,無法仕進,擔任幕僚及塾師維生。除了養活自己家庭之外,還要負擔歐陽漸一家。

歐陽漸自幼隨叔父歐陽昱讀書,初習詩賦文章,繼習文字考據之學,進而學習曾胡程朱諸家學說與經世之學。1890年,至南昌,考進經訓書院。在此認識桂伯華,從而認識黎端甫梅光羲李證剛等人。

1894年,甲午戰爭後,改修陸王心學,這時桂伯華勸其學佛。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赴北京廷試後南歸時路過南京,專程到金陵刻經處拜訪了楊仁山。不久,他回到宜黃,興辦正志學堂,自訂科目,自編課本,親自講授。1906年,他在廣昌縣做教諭時,母親去世。

次年,歐陽竟無赴南京,追隨楊仁山學習佛法。不久,他奉楊氏之命,東渡日本,尋訪佛教遺籍。在東京,他結識了章太炎劉師培等,常在一起討論佛學。回國後,為了籌集今後能夠長期專心學習研究佛法的經費,就接受兩廣優級師範學堂的邀請,出任講席,後因病辭職。繼與友人李證剛於九峰山務農。1910年,歐陽竟無再次赴南京依楊仁山居士研究佛法,專攻慈氏法相唯識學。1911年,楊仁山去世,而革命軍四起,歐陽竟無等弟子在戰亂中保全了經文石刻。1912年,他與李證剛、桂伯華等一起發起成立佛教會,激勵僧徒自救,主張政教分離。

1914年在金陵刻經處成立佛學研究部,聚眾講學。1918年,他與沈子培陳伯年梁啓超熊秉三蔡孑民章太炎等人,共同發起在金陵刻經處研究部的基礎上籌建支那內學院,經過四年的籌備,支那內學院於1922年7月正式成立。1937年「七·七」事變後,內學院遷到四川江津,院名為支那內學院蜀院。

1943年2月,歐陽竟無因肺病不治而逝

佛陀與教育

民國十二年(1923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界的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

他舉例證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在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時代,佛法依舊是教育。直到最近兩百多年,清朝中葉嘉慶以後至今,佛教確實已形成宗教[2]

家族

其子歐陽格官至中華民國海軍少將[3]

著作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
  • 《大般若經敘》
  • 《瑜伽師地論敘》
  • 《大涅槃經敘》
  • 《俱舍論敘》
  • 《五分般若讀》
  • 《心經讀》
  • 《唯識抉擇談》
  • 《唯識研究次第》
  • 《中庸傳》
  • 《解節經真諦義》
  • 《在家必讀內典》
  • 《經論斷章讀》
  • 《四書讀》

文獻參考

  1. ^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 程恭讓. 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質. 圓光佛學學報. 1999年12月, (第四期): 141–191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釋淨空. “認識佛教”. 《十善業道經大意》. 報佛恩網. 2000-07-01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現代的佛教總共有五種形式同時存在……第一種、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是傳統的佛教,現已很少見。第二種、宗教的佛教。……第四種、哲學的佛教。…… 
  3. ^ 胡平生; 周先俐. 周非將軍與民國海軍.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20-03-01: 21. ISBN 978-986-326-78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