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氣象廳松代地震觀測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松代地震觀測所2號廳舍

氣象廳松代地震觀測所(日語:気象庁松代地震観測所、正式名稱: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嘯監視課松代地震觀測所[1])是位於日本長野縣長野市松代町的地震觀測所。利用舞鶴山(海拔510米)的南山山腳的松代大本營遺址日語松代大本営跡,是日本最大級的地震觀測設施。

概要

由於松代距離海岸較遠,不會受波浪影響,亦很難受大都市生活震動的影響,所以適合高靈敏度地震儀的設置、運用。1947年中央氣象台在松代設置分所,開始地震觀測。主要的地震計設置在舞鶴山山頂下100米的松代大本營遺址的地下坑道內,為從1963年8月3日開始的松代群發地震採集了寶貴的數據,成為日本地震觀測研究的中心組織。

另外,松代地震觀測所內的松代地震中心雖然有任務上的關聯,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個組織。

沿革

1號庁舎(右奧)・2號庁舎(左手前)
氣象廳松代地震觀測所小坑道內設置的石英管變形地震計
  • 1944年11月11日,大本營的遷移工程開始(1945年8月15日由於日本投降,工程中止)。
  • 1947年5月1日,在預定地的洞窟里設置了「中央氣象台松代分室」
  • 1948年2月13日,改稱「中央氣象台松代地震觀測所」。
  • 1949年5月7日,開始使用地震計進行觀測。在此之後,又設置了各種地震計和傾斜計進行觀測。
  • 1949年6月1日,改稱「地震觀測所」。
  • 1950年8月1日,長周期地震計開始觀測(1966年4月11日觀測結束)。
  • 1951年4月1日,設置百葉箱。氣象觀測開始。
  • 1953年9月3日,石英玻璃管伸縮計觀測開始。
  • 1965年
    • 8月3日 應變地震計觀測開始。
    • 8月3日 松代群發地震開始。
  • 1967年2月8日,「松代地震中心」(相關部門,地震觀測所長野縣級協商體)設立。
  • 1983年4月1日,群列地震觀測系統運用開始。
  • 1988年9月1日,STS - 1型超寬帶地震計開始觀測。
  • 1992年4月1日,開始使用震度計進行烈度觀測
  • 1995年4月1日,改稱「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嘯監視課精密地震觀測室」。
  • 1996年3月21日,震度計機能強化。
    • 6月25日 開始使用STS-2型地震計進行觀測。
  • 1997年11月28日,群列地震觀測系統中尾根觀測點增設運用開始。
  • 2001年10月3日,多點大口徑陣列系統(SATELAA)開始試用於遠地地震的震源計算。
  • 2003年7月29日,開始使用LISS(Live Internet Seismic Server)進行地震震源通報。
  • 2005年3月28日,西北太平洋海嘯信息中心業務的支援開始。
  • 2007年10月30日,群列地震觀測系統傳輸裝置更新。
  • 2008年3月28日,設置「ボアホール型」寬帶地震計。
  • 2014年4月1日,改稱「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嘯監視課松代地震觀測所
  • 2016年4月1日 氣象廳本廳移管原來由松代地震觀測所進行的地震解析業務。[2]

組織

松代地震觀測所的組織上的地位如下[3]

任務

大坑道入口
  • 中等規模以上的地震的精密觀測和通報。
  • 觀測地殼變動。
  • 地震觀測設備的維護、試驗及改良。
  • 各種調査研究業務。
  • 出版地震觀測報告。
  • 國際協力
  • 向氣象廳地震火山部、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地震觀測情況。

國際協力

地下核試驗的探測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基地下核試驗的探測也在進行,這裡的地震計觀測到的數據傳遞到維也納的數據中心(核爆炸導致的人工地震與自然現象波形不同[4][5])。另外,核試驗的震動波到達日本時多為晚間,可以進行更高精度的觀測[6]
LISS & BUD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運營的 LISS(Live Internet Seismic Server)和IRIS 運營的 BUD (Buffer of Uniform Data)聯通的數據經由網際網路實時取得全世界的地震的震源和規模(別名:松代震級[7])以高精度決定,通知氣象廳本廳。

主要觀測機器

於大坑道設置的地震計 (STS-1,STS-2,etc)
  • 短周期地震計
  • 短周期上下動地震計
  • 長周期地震計
  • 90型計測震度計
  • 群列地震觀測系統(MSAS)- 直徑10公里的一部分7個地點,以及中央的2個地點的共計9點的高精度的地震計,由計算機處理數據,從地震波的到達時間的差異等「測定震源的距離方向規模」等[8]
  • 石英管式水平傾斜計 2基(東西、南北) 各100m長。(由25個4米的石英管連接)
  • 水管傾斜計
  • 電磁式強震計(機械式強震計已經停止使用)
  • STS-2型地震計
  • 「ボアホール式」寬帶地震計 CMG-3TB[9]。設置深度為705m。
  • 加速度計 CMG-5TB

資料館的主要展示物

松代地震觀測所3號廳舍(展示室)
大森式地震計
  • Wiechert式地震計
  • ガッチリン地震計
  • 大森式地震計
  • ミルン式地震計
  • 世界標準地震計(USCGS)從1965年設置,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半的STS地震儀設置為止才停止運用。
    • ベニオフ式短周期地震計 - 固有周期1秒
    • プレス・ユーイング式長周期地震計 - 固有周期15秒
  • 石本式高倍率地震計(56型高倍率地震計)
  • ウッド-アンダーソン式地震計
  • 簡単地震計(1940年以前的主力機型)
  • 普通地震計(1950年代的主力機型)
  • 59型光學式電磁地震計
  • 59型直視式電磁地震計、59B型(派生型)
  • 61型直視式電磁地震計
  • 67型電磁地震計

交通

去往所在地(長野縣長野市松代町西條3511)的交通方法如下[10]

公共運輸
JR長野電鐵長野站坐巴士約40,在「松代高校」站下車、徒歩約20分中。從JR篠之井站與信濃鐵道・屋代車站到松代高校也有巴士運行到(到巴士站的所需時間是前者約30分鐘,後者約25分鐘)。
從長野站乘計程車約30分鐘。或松代車站乘計程車約10分鐘。
私家車
上信越自動車道長野IC開車約10分鐘。

腳註

  1. ^ 松代地震観測所「沿革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より(2015年10月3日閲覧)。
  2. ^ 松代地震觀測所の地震解析業務の移管について 報道発表資料 気象庁 平成28年3月1日PDF(PDF)
  3. ^ 松代地震観測所「組織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10-02.」より(2015年10月3日閲覧)。
  4. ^ 地震波からみた自然地震と爆発の識別について 日本気象協會 平成22年9月9日PDF(PDF)
  5. ^ 吉澤和範:北朝鮮核実験による地震波形記録 北海道大學地球物理學研究報告 (2008),71, p.39-48
  6. ^ 松代地震観測所での地下核実験の観測能力について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気象庁地震観測所技術報告 第9號
  7. ^ 遠地地震のモーメントマグニチュードをSTS2地震計を用いて即時推定するための経験式 地球惑星科學関連學會2002年合同大會 予稿集PDF(PDF)
  8. ^ 群列地震観測システム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
  9. ^ ボアホール地震計の設置について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 気象庁精密地震観測室技術報告 第26號
  10. ^ 松代地震観測所「交通案內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6.」より(2015年10月3日閲覧)。

關聯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