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汪逢春(1884年5月29日—1949年8月14日)本名朝甲,字風椿,行醫時用名逢春江蘇吳縣人,中華民國中醫。[1]

生平

汪逢春生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十多歲時,入知名中醫艾步蟾門下學醫。1908年到北京,任法醫,並且向名醫厲軒舉求教。1913年辭去法醫職務,正式開始行醫。因為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逐漸和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在診治內傷症方面,認為脾胃爲後天之本,主張著重護理脾胃。[1]

1938年,成立國醫職業公會,汪逢春當選該公會會長,同時籌備《北京醫藥月刊》,於1939年1月創刊,汪逢春主持筆政並撰文。1942年,創辦國藥會館講習班於北京天安門內側朝房。

1949年8月14日(己丑年七月二十日),汪逢春逝世,享年65歲。1949年9月27日安葬在北平東北義園[2]

著作

  • 汪逢春,《中醫病理學》,北京醫學講習所鉛印本,1942年
  • 汪逢春,《泊廬醫案》,謝子衡等學員手輯,華北國醫學院鉛印本,1941年
  • 汪逢春,《今冬風濕症之我見,願與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醫藥月刊》1939年第二期
  • 汪逢春,《猩紅熱與痧疹之分辨》,刊《北京醫藥月刊》1939年第四期
  • 汪逢春,《為本市小兒科專家謹陳芻言,希鑒納之》,刊《北京醫藥月刊》1939年第五期

參考文獻

  1. ^ 1.0 1.1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7頁
  2. ^ 馮其利,東北義園名人補遺,北京檔案史料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