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宮劇清宮戲是指以清朝宮廷生活為背景,以皇帝或執政者[a]為主角的影視劇和戲劇作品[b]。1980年代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大陸)成為引人關注的作品類型[2]:303,清宮戲的創作更被定義為中國大陸社會「意識形態活動之一」[3]:103辮子戲則是對此類作品的蔑稱[2]:303[4],因劇中男性人物都留有清代的辮髪

研究者將1990年代之後的清宮劇(電視劇)分為四類:一、戲說劇;二、正說劇;三、宮鬥劇;四、穿越劇[5]:28—29

歷史演變

1912年,溥儀退位,清朝滅亡。失去政治禁錮之後,以清朝皇帝皇族為主角的文學作品大量湧現,民間各類野史秘史傳說謠言層出不窮[6]。1940、50年代,此類題材的電影即已形成傳統[2]:303。1948年香港電影《清宮秘史》是其中的知名者,更為1980年代的清宮戲「奠定了敘事基調」[7]

1949年兩岸分治兩岸三地中,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獨自發展。1980年代,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政治管制逐步放開、經濟開始繁盛。台灣、香港及外國電影人進入中國大陸拍攝、製作電影。1980年代初香港導演李翰祥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1986年美國電影《末代皇帝》,激發了中國大陸電影界對此類題材電影的興趣[2]:303

1991年,台灣和中國大陸共同製作的《戲說乾隆》成為清宮戲說劇的「開山鼻祖」。2004年,香港TVB電視劇《金枝欲孽》成為清宮宮鬥劇的典型。2012年,中國大陸拍攝的《甄嬛傳》達到宮鬥劇的收視高點。2011年,中國大陸拍攝的《宮鎖心玉》則開創了清宮穿越劇類型[5]:28—29

評價

2018年《解放日報》文章中,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講師楊慧認為因時代較近,觀眾對清宮戲有親近感。清宮劇的興盛有兩個原因:一,詳盡的文物、史料為考究的正劇提供影視化再現的可能性;二,坊間流傳的謠言、傳說、秘史、野史成為正史戲說的「參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認為,清宮戲具有快速消費品的相似性質,即「文化快消品」[6]

這些電視劇對清朝的描繪都較為正面,或歌頌清朝皇帝,或幻想浪漫的宮廷生活(如《還珠格格》)。批評者認為,以康乾盛世為背景的清宮戲迎合了民眾對盛世的想像,並對康乾盛世進行了美化。將帝王及皇族生活「世俗化[c][2]:303[6]的同時,「滿足了民眾內心攫取為所欲為的權力的欲望」。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帝王崇拜、權力崇拜[2]:303,以及權謀文化。而「清宮戲中的權謀文化表述在公民意識建設和官場政治中具有負面影響」[3]:102

備註

  1. ^ 清朝前期、中期由皇帝主政。自同治朝起,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隆裕太后三位女性攝政者先後主政。
  2. ^ 影視劇包括指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戲劇作品包括舞台劇話劇[1]:44 等。
  3. ^ 此處的「世俗化」,是與君主人格「神化」相對的說法。

注釋

  1. ^ 棉華. 《卢燕:从梅兰芳弟子到好莱坞女星》. 新天地 (北京市: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8, (2008年第8期): 44. ISSN 1673-7857 (簡體中文). 最近,有香港話劇團"戲寶"之稱的清宮戲《德齡與慈禧》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2. ^ 2.0 2.1 2.2 2.3 2.4 2.5 張閎. 《“辫子戏”与意淫症 》. 西部廣播電視 (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省廣播電視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2015, (2010年第1期): 303. ISSN 1006-5628 (簡體中文). 
  3. ^ 3.0 3.1 王俊秋. 《权谋文化传统与“清宫戏”的盛行》. 中國文學研究 (湖南省長沙市: 湖南師範大學). 2008, (2008年第3期): 102—105. ISSN 1003-7535 (簡體中文). 
  4. ^ 樂毅. 《贞观长歌》让我看到“辫子戏”的不散阴魂. 中青在線. 2007-02-06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2) (簡體中文). 吳子牛們大約是在這種以明清為背景的中國文化中浸潤得太久了,兼之辮子戲拍多了,就無知者無畏地認定:可以拿拍《雍正王朝》一樣的文化態度來拍盛唐[……] 
  5. ^ 5.0 5.1 鄔婷. 《现当代影视剧中清宫戏的研究》. 名家名作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省作家協會). 2015, (2015年第004期): 28—31 [2021-09-22]. ISSN 2095-88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2) (簡體中文). 
  6. ^ 6.0 6.1 6.2 記者:張熠、鍾菡. 荧屏为何频频上演清宫戏. 責任編輯:楊婷. 新華網,來源:《解放日報》. 2018-09-05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2) (簡體中文). 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講師楊慧看來,螢屏之所以屢見清宮戲,與其文物、史料豐富不無關係。「觀眾對較近的歷史有親近感[……]這種現象在東亞文化圈並非個案,在日本,不少影視劇題材也集中在德川幕府行將結束的時期。一方面,詳盡的文物、史料為考究的正劇提供影視化再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坊間流傳的謠言、傳說、秘史、野史成為正史戲說的「參考」。除了史料豐富易得,清宮戲的流行也有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認為,清宮戲具有快速消費品的相似性質,即「文化快消品」。[……]在楊慧看來,非正劇類清宮劇[……]「這些劇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凸顯的是帝王將相身為愛人、親人、家人的世俗化一面,這些支撐起了故事主線。」[……] 
  7. ^ 李夢雪. 摘要. 《权力的空间——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影像中的皇宫空间分析》 (碩士論文). 山東師範大學. 2016 [202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2) (簡體中文). 1948年香港製片的《清宮秘史》以不同於「戲曲片」的歷史觀和表現手法,將「宮廷片」帶回內地,也首次將皇宮的形象搬上了銀幕。這部攝影棚搭景完成的影片並不比它同時代的影片更高明,卻為八十年代享有故宮實景拍攝條件的清宮戲奠定了敘事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