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游螈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游螈目
化石時期:晚石炭紀至晚二疊紀
笠頭螈屬骨骼及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演化支 嗅球類 Olfactores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下門: 有頜下門 Gnathostomata
演化支 真有頜類 Eugnathostomata
高綱: 硬骨魚高綱 Osteichthyes
演化支 肉鰭魚類 Sarcopterygii
演化支 四足形類 Tetrapodomorpha
演化支 始四足類 Eotetrapodiformes
演化支 希望螈類 Elpistostegalia
演化支 堅頭類 Stegocephalia
總綱: 四足總綱 Tetrapoda
演化支 爬蟲形類 Reptiliomorpha
亞綱: 殼椎亞綱 Lepospondyli
目: 游螈目 Nectridea
Miall, 1875
下級分類

游螈目是一類長相類似現存蠑螈的滅絕殼椎亞綱動物,儘管他們與現代兩棲動物關係並不相近。[1]他們通常具有側邊修長的尾巴以幫助游泳,以及獨特的脊椎構造。

描述

棒尾螈屬Urocordylus一種棒尾螈科成員Urocordylidae

游螈目是一支高度多樣性的的四足動物,包括水生的棒尾螈科Urocordylidae;以及可能陸生的肋蜥螈科Scincosauridae;具有獨特的迴旋鏢狀角的笠頭螈科Diplocaulidae,包括最出名的史前生物之一笠頭螈屬。最早的紀錄出現在晚石炭紀,那時該類群就已經相當多樣化,因此該類群的基幹成員不明。這些不同類群的共同特徵使其獨特的脊椎結構。

脊椎

在許多早期四足動物的脊椎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前端的間椎體,後端的側椎體和上方突出且與兩個錐體或和側椎體連接的神經棘。該目中,只有側椎體存在且神經棘完全和側椎體連接,它們的椎骨還擁有一套額外的連接其他椎骨的關節。此外,他們的尾椎還具有自脊椎底部突出的脈弧(haemal archs),早期的兩棲動物往往具有傾斜的位於椎體之間的脈弧,而游螈目的則為垂直排列且與側椎體連接,恰好與神經棘相反。大體來講,游螈目具有相對較短的身體,和修長的槳狀的適合游泳的尾巴。[2][1]

其他特徵

大部分的早期四足動物都有三塊冠狀骨排列在顎的內側邊緣,而游螈目只有一塊。他們的鎖骨較寬且擁有短的背部延伸,肩胛喙骨骨化程度低。[2] 他們的後肢較為發達,具有五趾;前肢則較為退化,但程度不如其他殼椎亞綱,如鱗鯢目。他們前肢通常具有四趾,類似現代兩棲動物,棒尾螈屬Urocordylus則有五趾。[2][3]

古生物學

棒尾螈科笠頭螈科被認為是完全水生的,但只有笠頭螈科具有體側線,但並不代表棒尾螈科完全不具備側線,因為現存的部分兩棲類在沒有骨骼上沒有跡象的情況下擁有側線。肋蜥螈科有骨化完善的四肢,且尾巴比其他游螈目成員更加細長,使得他們被認為是陸生的;但也有研究認為其更可能是兩棲性,而不是純粹的陸生。[4] 痕跡化石Hermundurichnus fornicatus表現了一隻在河床上休息的四足動物,推測笠頭螈等動物可能具有類似的行為。這些痕跡表現了他們腹部鑽石型的小鱗片,以及頭骨上的角與身體間連接的皮膚痕跡。[5]

肋蜥螈屬Scincosaurus一種肋蜥螈科成員Scincosauridae

分類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對游螈目的精確分類一直存在爭議,甚至對它是否構成一個有效的單系分支也存在爭議。一些較早的研究認為游螈目是非常基本的四足動物,與魚石螈屬等相關,但大部分研究將其歸類為殼椎亞綱缺肢目是一類沒有腿的殼椎亞綱成員,常常被認為和游螈目的特定類群關係密切,而不是整個目。如Anderson於2001年將笠頭螈科與缺肢目聯繫起來,其他兩科則為更加原始;另一方面,Ruta等與2003年將棒尾螈科視為缺肢目的親戚。但因為缺肢目並不擁有大部分游螈目的特徵,所以這個類群一直在傳統分類上排除在外,但這也使得游螈目可能不構成一個有效的並系群 [6]。 下為Ruta等提出的支序圖:

殼椎亞綱

Batropetes fritschi

突螈亞目Tuditanomorpha

小肢螈屬Microbrachis

Hyloplesion

Odonterpeton

弛頂螈目Lysorophia

麼螈目Adelospondyli

完椎類Holospondyli

肋蜥螈科Scincosauridae

笠頭螈科Diplocaulidae

棒尾螈科Urocordylidae

缺肢目Aistopoda

"游螈目"

參考文獻

  1. ^ 1.0 1.1 Milner, Andrew R. The Paleozoic Relatives of Lissamphibians. Herpetological Monographs. 1993, 7: 8–27. JSTOR 1466948. doi:10.2307/1466948. 
  2. ^ 2.0 2.1 2.2 Carroll, R. L. The rise of amphibian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3. ^ Palmer, D. (編).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54. ISBN 1-84028-152-9. 
  4. ^ Vallin, Grégoire; Laurin, Michel. Cranial morphology and affinities ofMicrobrachis, and a reappraisal of the phylogeny and lifestyle of the first amphibian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56–72. doi:10.1671/5.1 (美國英語). 
  5. ^ Lockey, Martin; Meyer, Christian. Dinosaur Tracks and other Fossil Footprints of Europ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6. ^ Marcello Ruta, Michael I. Coates and Donald L. J. Quicke. Early tetrapod relationships revisited (PDF). Biological Reviews. 2003, 78 (2): 251–345 [2023-05-01]. PMID 12803423. doi:10.1017/S14647931020061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