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津都督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傳說
時代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古朝鮮 辰國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韓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國

時代
伽倻




雞林
熊津·安東
統一新羅 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羅 後百濟 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東行省 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朝鮮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君主 · 首都 ·
文學史 · 教育史
電影史 · 韓醫史
陶瓷史 · 戲劇史
南韓國寶 · 北韓國寶

朝鮮半島主題

熊津都督府朝鮮語웅진 도독부),是唐朝新羅滅亡百濟後,在百濟故地建立的羈縻府,由百濟遺民管理,後在新羅與唐的戰爭中,被新羅吞併。

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故土劃分為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馬韓(今韓國全羅北道益山)、東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德安(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恩津面)、金漣(不詳)五個都督府。熊津都督府下轄熊津、東明、支潯、魯山、古四、沙泮、帶方、分嵯8州,治所在熊津州,都督長史司馬刺史都由百濟人擔任。從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百濟復國運動興起,唐朝與新羅聯合鎮壓,其間為了軍事行動的需要,將五個都督府合為一個熊津都督府。由唐朝將領王文度擔任熊津都督,王文度死後,由鎮守百濟故都泗沘的唐朝將領劉仁願為熊津都督、帶方州刺史。百濟復國運動失敗後,劉仁願改任百濟都護唐高宗任命百濟國末代國王義慈王的兒子扶餘隆任熊津都督。但扶餘隆害怕受到新羅國的侵略,未敢赴任,只好由唐朝將領劉仁軌檢校熊津都督。高句麗滅亡後,劉仁軌、劉仁願回國,熊津都督依然是未敢赴任的扶餘隆,代行其事的是百濟人熊津都督府長史難汗、熊津都督府司馬祢軍。後來百濟國的國土大多被新羅國兼併。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協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羅作戰,最終失敗。677年,熊津都督府被從泗沘遷至建安故城(今遼寧營口),與隸屬安東都護府的建安州都督府合併。

686年,新羅在熊津州也設置同名的都督府,757年,改稱熊川。940年,高麗國建立後改熊川為公州、設置都督府。983年,升格公州府。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