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人口容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人文地理學概念,指某一個國家地區環境所能夠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也稱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可變的值,其受科學技術水準、資源循環應用、人口素質等方面的影響。

意義

人類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資源。所以在自然資源數量恆定或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是不能無窮增長的,否則會導致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社會崩潰。因此,人類需要一個定量指標來確定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應當將人口保持在什麼樣的範圍之間,以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此產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準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根據以上定義,環境人口容量的約束條件不僅包括本地自然資源這樣的自然因素,還包括地區開放程度、人口素質科技水準、文化特徵等社會因素。

分析

自然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數量的首要因素。尤其對於全球範圍而言,許多自然資源的總量是恆定或趨於減少的。並且諸如土壤水體大氣等自然資源,一旦被嚴重污染淨化的難度極高。故而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對於環境人口數量影響最大的因素。自然資源種類越豐富,數量越龐大,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就越多。

科技水準與人口素質影響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效率,從而間接影響環境人口數量。尤其在當今全球人口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加快有關節能技術與新能源開發等科目的研究,對於使人口增長速度適應環境人口容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口素質則體現在節約能源的意識,及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良好的人口素質對維持或擴大環境人口容量有積極意義。

地區的開放程度通過影響資源的交換或補充、科技的引進與交流、文化的傳播等,進而影響某一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

文化特徵會影響文化區內居民的消費水準和環境觀念,進而影響某一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由於現有的科學技術水準有限,並且人類的科技研發在不斷進步,所以對於目前全球的能源儲備總量與分布情況,不能做出十分精確的判斷,並且對於未來是否將利用新型能源,也不能得出確定的結論。同時,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也在持續發展,人們的環境觀念、消費水準和各個地區的政策,在未來很可能發生不可預見的變化。綜上所述,對於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不可能給出十分精確的具體數值。但是縮小一些條件的波動範圍,例如在假設對外開放政策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在面積較小的區域內,以土地資源為主要指標估計未來某一段時期的環境人口容量,則可以給出相對確定的數值。

依據前文的定義,環境人口容量是指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但是實際生活當中,考慮到社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不能真正使人口膨脹到最大人口數量,否則人類的生活質量乃至種群安危將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有人提出「合理容量」的概念。顧名思義,合理容量區別於最大容量,指能夠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準,穩定增長的經濟,並且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口規模,合理容量對於地區發展來說是最適宜的人口容量。但是,因為對於「合理」、「健康」的理解與對可持續發展的判定,具有相當大的主觀因素,所以對合理人口數量的估計更加困難,也難以得到廣泛的共識。

因為人們對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條件理解不同,並且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的假定條件也不同,所以對於全球人口容量的判斷,目前流行著多種說法,這裡總結其中最為主流的三種。

  • 悲觀者認為:當今世界人口太多,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且短期內不能恢復,科技發展的水準來不及填補人口增長的需求。故而全球人口已經超過了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全球人口總數仍在增長,災難已經不可避免。
  • 樂觀者認為:人類未探索的科技領域還有很多,況且各國政府已加強了關於環境問題的合作,人們的環境意識在提高,人口增長率也得到了控制。因而未來人類將有足夠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口總數的增長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
  • 中立者認為:人類通過自身努力,有能力在今後的發展中維持自身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但有必要對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設置一個近似上限。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左右,可以使地球上的人類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中國的環境人口容量

1991年,中國科學院發表報告《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認為中國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目前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這一估計數值,中國人口與自然資源的衝突已經十分明顯,加大對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提倡節能意識,促進相關科技的研發,對於中國而言,迫在眉睫。

從人口與可耕地關係分析,中國屬於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城市化在不斷發展,可耕地面積因而有減少的趨勢,加之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也在不斷減少。許多國內的專家認為,應對以上的緊迫局勢,爭取儘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普及機械化生產,科學育種與養殖,提高農民素質,是最為有效的辦法。下面的圖表顯示了1950年至2000年的中國人口數量變化可耕地面積變化。

中國人口與耕地關係(1950~2000)

從人口與淡水資源關係分析,中國的淡水資源嚴重缺乏,全國許多地區由於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了地下水枯竭,華北的大片地區甚至形成地下水漏斗,威脅城市的安全。缺水也將影響農業工業的生產,如果形勢得不到控制,未來還會明顯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中國政府目前實行的計劃生育環境保護以及科教興國的策略,在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係方面,受到國民最為集中的關注和期待。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