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竹江天后宮

座標26°46′39.18″N 119°57′27.68″E / 26.7775500°N 119.9576889°E / 26.7775500; 119.95768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竹江天后宮
竹江後灣天后宮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霞浦縣沙江鎮竹江村
座標26°46′39.18″N 119°57′27.68″E / 26.7775500°N 119.9576889°E / 26.7775500; 119.9576889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清
編號6-50
認定時間2005年5月11日

竹江天后宮,位於中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的竹江島上,是當地信眾為供奉媽祖而建立的廟宇,島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分別名為前澳天后宮和後灣(後澳)天后宮,始建年代都在宋元時期。其中,位於島西側的前澳天后宮是2005年5月11日公布的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

前澳天后宮

正在修繕的前澳天后宮,攝於2023年8月。

歷史

前澳天后宮,原名順濟廟,是閩東沿海歷史最悠久且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築之一。該建築最早建造於南宋寶慶年間(一說慶元年間),是由來到島上定居的張姓人士所興建的一座小媽祖廟,俗稱「小宮」,元明時期,因漁業豐收,島民興建「順濟廟」供奉媽祖。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島上信眾在順濟廟北面重建新天后宮,形成今日建築之格局。1986年,前澳天后宮被列為霞浦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前澳天后宮以「竹江天后宮」的名義入選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年代為明、清[2][3]。2020年,天后宮發生火災,但未造成過大的損失。[4]

建築

前澳天后宮於康熙年間重建後,總面積727.4平方米,包括521.3平方米的大宮和206.08平方米的小宮,大宮前後兩進格局,小宮與大宮緊鄰銜接,均為硬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自西向東依次為照牆和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門門楣懸掛五龍纏繞神牌,中間鑲嵌「天后宮」牌匾,檐下則飾以五層斗拱,檐口翹角。門額上書寫有「河清」「海晏」兩詞,左右邊門的門額上的「東轅門」「西轅門」則由清朝書法家張心玄手書。[3]

宮內亦存有戲台、木香爐、神牌等清代造物。戲台左右有迴廊,並豎有一副楹聯,台前則有眾廳、神廳和神龕,頂上則為七層斗拱裝嵌的圓形藻井,環樓上為長23米的腰壁,上有精美的浮雕。神廳左右兩側原各有4幅1870年繪製的工筆畫,現僅存4幅,神龕中立有和常人比例相同的媽祖神像[5]。木香爐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製造,長38厘米、寬12厘米、高22厘米,四角呈圭腳形。神牌共大小兩座,建造於乾隆年間,大神牌為高浮雕楠木所雕刻,高80厘米,寬34厘米,曾於1994年被借到台灣作為媽祖文物藏品展出;小神牌高25厘米,寬12厘米,造型與大神牌相似。[3]

後灣天后宮

後灣天后宮,又名後澳天后宮,始建年代已無考,明朝、清朝和民國時期均有重修,1966年毀於「九三颱風」,1994年由台灣人鄭淑佑提倡重建,形成今日格局[6]。整體建築坐南朝北,內有照牆、戲台、中廳和媽祖殿。近年來,後灣天后宮是當地「走水」習俗的重要場所,也常常接待來自馬祖台灣島的相關宗教人士。[7]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5〕164号). 2005-05-11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2. ^ 陳永庚.; 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文物胜景. 霞浦县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910–919. ISBN 7-80122-542-2. OCLC 47112521. 
  3. ^ 3.0 3.1 3.2 政協福建省霞浦縣委員會. 霞浦文物(《霞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霞浦縣: 寧德市文化與出版局. 2010: 20–23. 
  4. ^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霞浦县竹江天后宫火灾事故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告的批复. 寧德市人民政府. 2020-09-10 [2023-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5. ^ 蕭然. 清幽竹江. 寧德網. 2016-01-17 [2023-12-28]. 
  6. ^ 霞浦县竹江后澳天后宫. 2012-05-29 [2023-12-29]. 
  7. ^ 袁菲; 葛亮. 福建霞浦竹江渔村. 都市計畫. 2019, (04). ISSN 100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