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納斯
考納斯 Kaunas | |
---|---|
市鎮 | |
綽號:臨時首都(Laikinoji sostinė) | |
考納斯在立陶宛的位置 | |
坐標:54°54′N 23°56′E / 54.9°N 23.93°E | |
國家 | 立陶宛 |
縣份 | 考納斯縣 |
首次提及 | 1361年 |
馬德堡權利 | 1408年 |
面積 | |
• 市鎮 | 157 平方公里(6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市鎮 | 289,380人 |
• 都會區 | 588,410 |
時區 | EET(UTC+2) |
• 夏時制 | EEST(UTC+3) |
網站 | www |
官方名稱 | 現代主義的考納斯:1919–1939年的樂觀主義建築 |
隸屬 | 歐洲 |
標準 | 文化:(v) |
參考編碼 | 1661 |
登錄年份 | 2023年(45th會議) |
考納斯(立陶宛語:Kaunas)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和舊都(1922年-1940年),僅次於維爾紐斯。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289,380(2020年)。
位於立陶宛最大的兩條河流尼曼河和內里斯河匯流之處,毗鄰立陶宛最大的水體考納斯水庫。
詞源和其他名稱
立陶宛恢復獨立前,這座城市在英語中稱為Kovno,波蘭語名字Kowno,白俄羅斯語名稱是Koўнa,早期的俄語名字是Ковно,1940年以後稱為Каунас。意第緒語名字是Kovne (קאָװנע),而德語名稱包括Kaunas和Kauen。
傳說
一個古老的傳說聲稱考納斯是由羅馬人在古代建立的。據稱,這些羅馬人的首領是一個貴族,名為Palemon,他有三個兒子 - 巴爾居,庫納斯和Sperus。Palemon因為害怕瘋狂的皇帝尼祿而逃離羅馬,帶著他的兒子和其他親人遠赴立陶宛。Palemon死後,他的兒子分配他的土地。庫納斯得到了現在考納斯所在的的地方。他在尼曼河和內里斯河匯合處附近構築了要塞,發展起來的城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城徽
1993年6月30日,一項特殊的總統法令規定了考納斯市的城徽。城徽描繪一隻白色的原牛,在牛角之間是一個黃金十字架,背景為深紅色。原牛是自1400年起該市原來城徽的標誌。目前的標誌是大量研究和討論的結果,由藝術家Raimondas Miknevičius完成。原牛取代了蘇聯時代自1969年以後使用的標誌歐洲野牛。
歷史
立陶宛大公國
至遲在10世紀,在兩條大河的匯流處,今天考納斯老城區的所在地,已經建立了一個居民點。據信該城建立於1030年,但首次見於文獻記載是在1361年。在13世紀,興建了一道石牆,以對付條頓騎士團的不斷襲擊。1362年,該城被條頓騎士團占領,考納斯城堡被摧毀,15世紀初重建。
1408年,維陶塔斯授予該市馬德堡權利,並於1413年成為查基省考納斯縣的中心。從此考納斯開始變得突出,因為它位於貿易路線的交叉路口,又是一個河港。考納斯在1441年加入了漢薩同盟,漢薩商人開設了辦事處。到16世紀,考納斯設立了公立學校和醫院,是立陶宛大公國最好的城鎮之一。
在1665年,該城曾數次遭受俄國軍隊襲擊,在1701年又被瑞典軍隊占領。在1657年和1708年,黑死病 襲擊了該地區,1731年和1732年,火災摧毀了城市的一些部分。
俄羅斯帝國
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遭到最後一次瓜分,該市由俄羅斯帝國接管,屬於維爾紐斯省。在1812年法國入侵俄羅斯期間,拿破崙的大軍團兩次經過考納斯,每次都對城市造成了破壞。
瓜分之後,考納斯是十一月起義(1830年至1831年)和一月起義(1863年至1864年)的中心之一。為了鎮壓當地人,俄羅斯帝國當局在該城設立一個巨大的軍事要塞。俄國軍事要塞至今仍遍布全城各處。
1843年,以考納斯為中心的科夫諾省成立。1862年,連接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 的鐵路建成,使考納斯成為一個重要的鐵路樞紐,1861年完成了俄國最早的鐵路隧道之一。1898年,第一個電廠開始運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前,如同許多東歐其他城市,考納斯也有大量的猶太居民。根據1897年俄羅斯人口普查,猶太人的人數25,500,約占70900人口的36%。[3]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立陶宛
1919年,俄國布爾什維克占領了維爾紐斯,立陶宛共和國政府在這裡設立了主要基地。後來,首都維爾紐斯被強行併入波蘭,考納斯成為立陶宛的臨時首都,直到1939年10月28日,波蘭再次被瓜分,紅軍將維爾紐斯移交還給立陶宛。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考納斯經濟繁榮,它是當時立陶宛最大的城市。在市長Jonas Vileišis(1921年至31年)的管理下,考納斯增長迅速並廣泛現代化。興建了價值超過1500萬立陶宛立特的供水和廢水處理系統,城市面積從18平方公里擴大到40平方公里,建成2500多座建築物,在Neris和Nemunas河上新建了三座現代橋梁。該市的所有街道鋪設了路面,馬車交通被現代化的公交線路所取代,籌劃和興建新的郊區(特別是Žaliakalnis),設立新的公園和廣場。社會保障體系創立了基礎,建成三所新學校,新的公共圖書館,包括Vincas Kudirka圖書館。J. Vileišis與其他許多歐洲城市保持接觸,因此考納斯是歐洲城市生活的一個積極參與者。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考納斯有35,000-40,000名猶太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4]猶太人組成大部分城市的商業,手工業者,及專業部門。考納斯是一個猶太教育的中心,Slobodka yeshiva是歐洲最負盛名的猶太高等學府之一。考納斯擁有豐富多彩的世俗猶太文化。這裡有近100個猶太人組織,40個猶太會堂,許多意第緒語學校,4所希伯來語中學,一所猶太醫院,許多猶太人擁有的企業。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猶太復國主義中心。
蘇聯時期
1940年,蘇聯入侵並吞併立陶宛,改為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1年6月14日,蘇聯開始大規模逮捕,處決和流放立陶宛人到西伯利亞和俄羅斯其他地區。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在考納斯發生了反抗撤退中的紅軍的六月起義,1941年6月23日,曾出現短暫的獨立時期。在與紅軍的戰鬥中,立陶宛反政府武裝控制了政府辦公室、警察局,商店,倉庫,並試圖重新建立對城市的秩序。
1941年6月25日,德國軍隊以近乎凱旋的方式進城,未遭反抗。雖然納粹德國不承認新政府,但直至7月17日奧斯蘭總督轄區成立以前,他們沒有解散獨立政府。此後,政治權力慢慢地為德國總督轄區所取代。從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開始進攻,最終取得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
考納斯猶太人
考納斯的猶太生活的第一次中斷,發生在1940年6月蘇聯占領立陶宛時。這次不受歡迎的占領伴隨著逮捕,沒收,以及廢除所有自由機構。猶太社區組織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蘇聯當局沒收了許多猶太人的財產,數百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同時,由立陶宛民族主義流亡者在柏林建立的立陶宛行動陣線,用立陶宛語進行反猶太主義宣傳[4] ,指責猶太人為蘇聯占領負責。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蘇聯軍隊逃離考納斯。在6月25日德國占領該市前後,反共產主義納粹組織的武裝分子開始攻擊猶太人,責備他們為蘇聯鎮壓負責。特別是沿Jurbarko街和Kriščiukaičio街。[4]他們殺害了超過3800名猶太人,還有數百人被帶到 Lietūkis 車庫,在那裡被殺。
納粹最終建立了考納斯隔都,這裡的猶太人到戰爭結束時幾乎全部被殺害[4]。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考納斯成為立陶宛主要的工業城市 -大約占立陶宛的工業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1991年立陶宛宣布獨立後,蘇聯企圖鎮壓。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1796 | 8,500 |
1813 | 3,000 |
1825 | 5,000 |
1840 | 8,500 |
1860 | 23,300 |
1897 | 71,000 |
1923 | 92,000 |
1940 | 154,000 |
1959 | 214,000 |
1966 | 275,000 |
1989 | 418,087 |
2001 | 378,943 |
2004 | 366,652 |
2005 | 361,274 |
民族構成
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該市由以下的族裔組成:[5]
- 猶太人 25,052 - 35%
- 俄羅斯人 18,308 - 26%
- 波蘭人 16,112 - 23%
- 立陶宛人 4,092 - 6%
- 德意志人 3,340 - 4.5%
- 韃靼人 1,084 - 1.5%
- 其他 2932 - 4%
今天,考納斯是該國最立陶宛化的城市之一,幾乎百分之93公民是立陶宛人。考納斯的立陶宛人比例高於維爾紐斯,也高於里加的拉脫維亞人或塔林的愛沙尼亞人的比例。
2001年該市總人口378,943人,由以下的族裔組成:[6]
地理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 ^ Rodiklių duomenų bazė - Oficialiosios statistikos portalas. osp.stat.gov.lt.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 ^ Zinkevičius, Zigmas. Senosios Lietuvos valstybės vardynas. Vilnius: Mokslo ir enciklopedijų leidybos institutas. 2007: 42. ISBN 5420016060.
- ^ Joshua D. Zimmerman, Poles, Jew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2004, ISBN 978-0-299-19464-2, Google Print, p.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4.0 4.1 4.2 4.3 Kovno. Ushmm.org. [200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7).
- ^ Первая Всеобщ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1897 г. Таблица XIII.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е населения по родному языку. Т.Т.1-50. С.-Петербург: 1903-1905
- ^ 2001 Census - Lithuan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
- ^ Brno - Partnerská města. City of Brno. [200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捷克語).
- ^ Wrocław Official Website - Partnership Cities of Wrocław. (英語, 德語, 法語和波蘭語) © 2007 Wrocław Municipality. [2008-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0).
- ^ Jérôme Steffenino, Marguerite Masson. Ville de Grenoble - Coopérations et villes jumelles. Grenoble.fr. [2009-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2).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 維基導遊上有關Kaunas的旅行指南
- Kaunas Web 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Jose Gutstein
- Kaunas tour over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unas In Your Pocket City Guide (also a downloadable PDF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city of Kaunas
- A short description of Kaunas
- Historic images of Kaun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unas International Airport
- Kovno 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Kovno stories lin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Eilat Gordin Levitan
- Museums in Kaunas
- The Kaunas Jazz festiv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Kaunas ower bird flight
- Kaunas Textile Art Bienni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uno mozaika - the project of urban photography
-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Kaunas (omnibuses, trolleybuses)
-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re of Kaunas reg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unas Travel Guide (tips about Kaun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 Kovn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