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音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語流行音樂(英語: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Mandopop),指現代標準漢語[註 1]流行音樂,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華語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1]。其起源於二十世紀的上海,目前主要流行於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說漢語地區。[2]

歷史

華語流行樂的發源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3]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19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4]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5]而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美國爵士樂小號手——曾在上海同黎錦暉一起工作,他們兩人彼此學習,相互影響,使對方熟習的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團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後於1931年並入聯華影業公司,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白光李香蘭山口淑子)、吳鶯音」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繈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5]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裏,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取得政權,開始在文化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6],至此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被嚴厲壓制,只容許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嚴重打擊中國音樂發展。

龔秋霞姚莉白光吳鶯音張露等上海海派時代曲音樂人,因戰亂南遷至香港發展,香港開始成為時代曲的接續發展中心,後因邵氏電懋影業競爭,歌舞片盛行,幕後代唱演歌雙棲成為常態,代表者為葛蘭葉楓淩波潘秀瓊等人。

1949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同帶不少社會精英遷往台灣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擔任主持人的群星會在臺北台視開播開啟了黑白電視歌唱節目時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會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創造的男女對唱的表演型態風靡一時,張琪謝雷孔蘭薰青山吳靜嫻美黛趙曉君姚蘇蓉紫薇余天陳蘭麗楊小萍尤雅陳盈潔楊燕皆是其座上賓,鄧麗君因演唱台視晶晶連續劇主題曲,15歲初出道時首次參加群星會,成為該節目年紀最小的來賓。群星會的影響力遍及東南亞成為此世代的共同記憶。

隨著電視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流行音樂工業也藉助其獲得了新的成長。電視劇電影之後,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而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錄音機(收錄機)與磁帶(卡式錄音帶)的流行使留聲機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1956年,在青年樂手金祖齡(Johnny King)的號召下,台灣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搖滾樂團「洛克樂隊」(Rock Band)正式成軍。由於「洛克」歌聲動人,甚獲蔣宋美齡夫人喜愛,特別邀請該團到各地舉行勞軍演出,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六〇年代中期(1965年),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源自「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簡稱AFNT)的鄉村音樂和民謠歌曲也跟著慢慢流行起來,並以美軍俱樂部(如臺北美軍招待所)及飯店西餐廳、舞廳和夜總會為據點,包括臺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鹽埕區等,帶動了西洋熱門樂團的發展,也培養了台灣本地大量的流行音樂人才。

1970-1980年代

台灣:華語流行音樂中心地位

1965年,陶曉清開始在中廣主持《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介紹當時西洋流行音樂。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音樂文化之中,「舊上海」式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在這種氛圍之下,創作屬於「中國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整個七八十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

70年代初,隨著青春校園電影及瓊瑤三廳電影」熱潮,以電影主題曲姿態出現的國語時代曲亦獲得空前成功。當中劉家昌的創作班底獨領風騷,劉更憑藉培育或引薦多位日後叱吒七八十年代臺灣華語樂壇流行巨星,尤雅鄧麗君費玉清甄妮劉文正鳳飛飛黃鶯鶯等,成為不爭的七十年代華語樂壇教父。其時,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遠遍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 而鄧麗君的歌聲亦傳至中國大陸。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開闢了《熱門音樂》節目,其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75年,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風潮,歌謠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召開「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包含了胡德夫楊弦楊祖珺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陶曉清並策劃了「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與《我們的歌》專輯出版。陶曉清參與其中的民歌運動,逐漸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台灣流行音樂界的發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臺灣一方面從校園發展出以「唱自己的歌」為號召的校園民歌創作熱潮,如蔡琴齊豫潘越雲李建復施孝榮黃大城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葉佳修李壽全李泰祥蘇來靳鐵章梁弘志等人開始投入樂壇,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樂樂團(BAND)起家的音樂人,也開始回歸國語唱片參與製作及演唱如黃鶯鶯蘇芮羅大佑譚健常陳志遠翁孝良等人,彼此激發火花樂壇風格更趨多元成熟。八十年代起,與臺灣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民歌亦進入成熟與商業化時期,西洋音樂樂團起家的人成為主流,市場欣欣向榮唱片公司百家爭鳴,詞曲創作與唱片製作成為專業並開始細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兩家為吳楚楚彭國華創辦的飛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黃鶯鶯蘇芮王芷蕾 ,知名創作人李壽全陳志遠陳樂融張雨生等人)與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創辦的滾石唱片(知名歌手陳淑樺齊豫潘越雲,知名創作人羅大佑李宗盛陳昇陳煥昌(小蟲)、黃韻玲等人),兩家的良性商業競爭擴展了唱片市場,創作力道豐沛多元。

1982年開始,羅大佑的《之乎者也》等專輯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7] 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杆。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臺灣華視開播張小燕 (臺灣)主持的綜益節目綜藝100,其中與《民生報》聯辦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膾炙人口,以唱片銷售量定榜單,每週公佈當週排行榜,每季結算當季累計最暢銷專輯前十名,成為流行音樂指標。1989至1998年台灣華視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龍虎榜,則繼續與《民生報》及台灣區唱片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合作,民眾明信片票選與銷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統計出每週最佳專輯與最佳歌曲,《民生報》每日刊登票選表格。每週由報榜主持人公佈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舉行十大票選偶像藝人與銷售量的頒獎典禮。公正的排行榜節目普及人心,成為老將展實力,新人曝光發熱的極佳管道,亦促成台灣唱片市場蓬勃發展。

臺灣女歌手中,流行音樂天后鄧麗君鳳飛飛黃鶯鶯蘇芮是融合其中傑出者,鄧麗君她的音樂風格上接上海時代曲下啟台灣流行樂,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巨星,也在日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鳳飛飛以獨到表演方式橫貫華語與台語流行音樂,拉近流行音樂與土地及生活的距離,從樂團與美軍俱樂部起家的黃鶯鶯蘇芮中英雙聲帶紅遍海內外,則是將西洋樂風帶入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性人物;黃鶯鶯專注在唱片製作演繹,以其獨到的品味與唱腔,不斷與新秀合作翻新音樂風格,唱片賣座創作者也受到樂壇注目,為華語流行音樂注入新血;蘇芮打破樂壇溫柔女聲慣例,將西洋音樂中的靈魂撼動揉入國語音樂中,影響力到後輩歌手如張惠妹那英等,以上四位皆獲得台灣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

香港:粵語樂壇崛起

而在香港,許冠傑也掀起唱粵語歌風潮,原本靠唱國語歌或英文歌的羅文徐小鳳溫拿樂隊等紛紛開始唱粵語歌。鄭少秋為當時第一代演而優則唱的粵語歌手,憑著楚留香及主題曲在台灣大紅大紫;而羅文在日本參加歌謠賽間吸收到澤田研二坎普風及以華麗衣著等舞台表演風格,開始把此風格推廣至大眾,影響後輩往後華語舞台表演風格模式,70年代末更憑著小李飛刀 (歌曲)走紅台灣及東南亞。溫拿樂隊更是該年代最為火紅的華語樂隊,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及台灣,兩位主唱譚詠麟鍾鎮濤更被邀主演台灣不少文藝電影。

香港八十年代時期,紅館83年落成乃標誌著大型舞台表演的開始,在羅文引入坎普風舞台表演風格後,後輩歌手舞台風格越加華麗鮮艷,在唱片工業愈加發達的同時也孕育出了眾多巨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王一後」,張國榮譚詠麟陳百強梅艷芳。彼時香港娛樂業高度發達,領先華語地區、其中最知名的巨星張國榮和梅艷芳更是多棲發展的巨星,在影視歌方面都取得了極高成就,開啟了香港巨星全面發展的時代。譚詠麟的《愛在深秋》,《一生中最愛》,《愛情陷阱》等;張國榮的《我》,《追》,《風繼續吹》,《當愛已成往事》等;梅艷芳的《女人花》《似是故人來》《親密愛人》等歌曲風靡整個華人世界。

除「三王一後」外,林子祥Beyond樂隊陳慧嫻葉倩文也金曲頻出,其中林子祥的十分十二寸掀起串燒歌風潮,影響到後輩如巫啟賢的湊熱鬧,張學友的友情歌,古巨基的勁歌金曲系列;而《海闊天空》《光輝歲月》、《千千闕歌》、《瀟灑走一回》等金曲帶著這些粵語歌手突破語言的隔閡火遍大江南北,香港一度成為華語娛樂圈朝聖的殿堂,就連鄧麗君王傑周華健張信哲巫啟賢陳潔儀許美靜、等外地歌手也曾發行粵語專輯,並取得了取得香港市場的青睞。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紛紛成立香港和台灣分公司搶攻華語音樂市場,香港樂壇、臺灣樂壇影響力擴展到全球華語音樂圈。

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本土流行樂萌芽

1980年代,鄧麗君等人演唱的流行歌曲傳入中國大陸,當時民間流傳著「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順口溜[8][9]。鄧麗君的歌曲被認為具有人性啟蒙的效果,與當時的「新啟蒙運動」思潮相呼應[10][11]

在七十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共調整了對內對外政策,於1978年底正式開始實行改革開放[12]鄧麗君等人演唱的華語流行音樂開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間,並在「新啟蒙運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0][11][13][14]。1980年代,錄音機電視在中國大陸城市中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華語流行音樂的傳播如虎添翼。陶東風認為,「這些所謂『靡靡之音』在當時是作為對極端的『公共文化』(其代表是所謂的『樣板戲』)的反動而出現的,它不但極大地改變了當時中國老百姓十分單調貧乏的文化生活,而且在這個意義上,它與『新啟蒙』和人道主義思潮在精神上無疑是極為一致的,可以說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呼應和推動了思想界、理論界的『新啟蒙』和人道主義思潮。」[10]

而早在1970年代末,中國內地流行歌曲萌芽,李谷一演唱的《鄉戀》被認為是當時中國大陸的第一首流行歌曲,1979年底起風靡全國,從唱法到歌詞都是在貼近本真的人和人性,但不久就因被批判為「靡靡之音」、「黃色歌曲」而被禁,大陸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音樂人士甚至出版了《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文集,但最終《鄉戀》在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獲得解禁[14][15][16]。此後,中國流行音樂歌壇進入到一個繁榮的新時期,率先出現了以《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等為代表的「西北風」流行歌曲原創潮[14][17]

1984年,香港歌手張明敏在央視春晚上演唱《我的中國心》,由王福齡作曲、黃霑填詞,一舉成名,而曲目也在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廣為流行[18][19][20]。1985年,美籍華人黃錦波在春晚上演唱《龍的傳人》,第一次將這首歌傳唱到中國大陸[20][21]

1986年,崔健推出的《一無所有》成為中國大陸搖滾樂的開山之作,在「新啟蒙運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學家高爾泰曾經評價:「也許崔健和他的搖滾樂是中國目前唯一可以勝任啟蒙的藝術形式了。因為理論界的範圍大狹窄,起不了大面積的啟蒙影響,而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能起到任何其他方式都達不到的作用。中國需要啟蒙。」[22][23][24][25] 《一無所有》在中國大陸「八九民運」期間被廣為傳唱,成為當時抗議學生的非正式用歌[26][27][28],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標誌[29][30][31]。而崔健的崛起,也帶動內地搖滾樂的發展,其中汪峰臧天朔竇唯謝天笑鄭鈞等都深受他影響而投身樂壇。

1986年,中國大陸的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32]。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靈感[7][32]。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到了1987年,費翔通過演唱台灣經典流行歌曲紅遍中國大陸,他在1987年央視春晚上演唱了名曲《故鄉的雲》、《冬天裡的一把火[20][21]。同年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等歌曲也風靡兩岸。而八十年末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出道的王傑銜接了之後的巨星斷層。童安格也在這段時間憑著《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等專輯大紅大紫。

1990年代:大融合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包括海峽兩岸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與文化聯係都日益緊密。這不僅促進了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更對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90年代後期,CD的出現和廣泛流傳不僅逐漸結束了磁帶的時代,也使華語流行音樂獲得了傳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代表則是80年代中期出道走紅的張學友及靠影視或廣告獲得人氣而發唱片的劉德華黎明郭富城,被傳媒,電台吹棒為香港「四大天王」,被譽為香港十大文化符號之首,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席捲華人地區,重新定義了偶像含義,成為當時影響人們生活中重要文化載體。其中張學友於1990年代間推出的《吻別》,《祝福》等華語唱片在大中華區大熱,他的粵語唱片亦開始在華語地區所流行,包括臺灣、和中國大陸,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張學友是大融合時期最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銷量最高的華語流行樂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銷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歐美樂壇的矚目,令華語音樂開始走向國際,[33]亦有歐美著名樂隊將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並獲得成功。張學友在華語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歌神」。

大中華地區樂壇天后王菲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樂壇天后」[34]。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專輯具有極高的概念性、音樂性和完整性[35],是90年代港台唱片工業最為鼎盛時期音樂藝術造詣最高、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女歌手。[36]王菲也是華語音樂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國大陸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發展卻與內地音樂圈保持密切聯繫,留美經歷更使她深受西方音樂文化的薰陶。王菲是最早將夢幻流行神遊舞曲、人聲實驗、嘻哈音樂等音樂風格引入華語樂壇的歌手之一,她的團隊不僅涵蓋海峽兩岸林夕張亞東竇唯梁翹柏等頂尖音樂人,更有日本、歐美音樂人如中島美雪極地雙子星的參與,高度國際化,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華語音樂的多樣性。王菲的歌曲《我願意》被各國歌手翻譯成10餘種語言,是全球範圍內知名度最高的華語歌曲之一。在粵語市場,王菲的經典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愛與痛的邊緣》《曖昧》等膾炙人口,在國語市場她的《我願意》等眾多作品更是經久不衰,甚至在日本她的歌曲《Eyes On Me》也取得了極高知名度。同時王菲也是如蔡依林[37]孫燕姿[38]王力宏[39]陳奕迅梁靜茹S.H.E容祖兒謝霆鋒李健[40]等兩岸三地眾多知名歌手歌手的偶像,為華語音樂、華語樂壇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以及極其深遠的影響。

除了王菲外,同時期香港還湧現出了許多突破地域限制、享譽華語樂壇的女歌手,比如林憶蓮鄭秀文陳慧琳莫文蔚等。其中林憶蓮不僅在香港取得過不俗的成績,更是曾轉戰台灣並大獲成功。她的經典作品如《傷痕》《至少還有你》《為你我受冷風吹》等在兩岸三地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大融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天后級女歌手。

臺灣90年代樂壇金曲獎蔡琴等倡導下成立,又讓華語歌壇增添了良性競爭的契機,各家唱片公司推出當家最紅歌星出戰金曲獎力拼各大獎項,也讓單張唱片銷量最終突破百萬門檻成為產值高昂的唱片工業。這年代則以張雨生李宗盛陳昇伍思凱伍佰張宇等為重要音樂代表人物。其中李宗盛提攜及為周華健趙傳張信哲辛曉琪莫文蔚等創作大量經典歌曲,又成為不爭的音樂教父之一,其中周華健更有天王殺手的美譽,在香港更創下90年代台灣歌手最多演唱會場數紀錄。

90年代中後期以任賢齊范曉萱李玟許茹芸以及張雨生捧紅的張惠妹為代表人物[41],其中張惠妹更是成為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級指標人物。1996年張惠妹憑藉專輯《姊妹》出道後即一炮走紅,火爆的「張惠妹現象」成為90年代後期華語樂壇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後的二十餘年來,張惠妹在華語流行樂壇長期享有極崇高的影響力與地位,被稱為「妹神」[42][43][44],出道至今已發行19張個人專輯,全球已累有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370餘場世界巡迴售票演唱會,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45] [46][47][48],其中世界巡迴演唱會以及個人演唱會的觀賞人數逾700萬人次。[49]她亦被眾多歌手、音樂人及媒體譽為國寶級天后。不僅影響了無數樂壇後輩同輩甚至前輩[50][51][52][53],歌曲傳唱度亦甚高,是各大選秀比賽翻唱次數最多的歌手[54][55]。 張惠妹曾獲得多個本地及國際音樂獎項,包括1998年美國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56]並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與NHK年度音樂盛典「Asia Live Dream」[57],2000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58],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唯一獲得大中華區代表藝人[59],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紀錄保持人(共計14次入圍,得獎3次)[60][61],亦是金曲獎表演次數最多(高達8次)的歌手,堪稱金曲模範生。

張惠妹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

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在廣東興起。廣東毗鄰香港澳門,是文化大革命後期至改革開放時期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經香港、澳門輸入中國大陸的門戶,受流行音樂薰陶多年,又是多個經濟特區的所在地,現代工商業發達。由於流行音樂企業及優秀詞曲作家、歌手薈萃,該地區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中心。該地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融合臺灣流行音樂的風格,並結合了地方特色,發展出華語流行音樂,一時風靡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其中楊鈺瑩為當時的佼佼者,並創造當時在內地的銷量紀錄,打破港台強勢流行音樂的壟斷。

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話因沒有地方性基礎,而作為粵語基地的廣東卻始終沒有自我發展出粵語歌曲,音樂人才外流,最終沒有新人加入,廣東流行音樂最終式微。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

2000-2010年代:新技術的挑戰

港台華語流行音樂輝煌

臺灣歌手周杰倫在十年中幾乎嘗試了所有種類的華語流行音樂

受到網際網路,P2P、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工業在2000年代既獲得了新的發展良機,同時又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也影響了各地華語流行音樂工業。根據統計,2006年後,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50億元,遂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覓新的商機。[62]

2000-2015年是台灣流行音樂輝煌的15年,由周杰倫陶喆王力宏林俊傑並稱台灣新四大天王,還有後起之秀的盧廣仲林宥嘉蕭敬騰方大同並稱為台灣新四小天王,其他當紅的歌手包括蔡依林蕭亞軒張韶涵王心凌吳克群楊丞琳羅志祥A-Lin徐佳瑩韋禮安周興哲;樂團及組合包括五月天S.H.EF.I.R蘇打綠等,無論在獎項和銷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歌手來台灣出道發展的蔡健雅梁靜茹戴佩妮孫燕姿,以及成功打開台灣市場的香港歌手陳奕迅亦成為華語樂壇有影響力的天王天后。此時為台灣音樂蓬勃發展時期,其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這個年代的最為代表歌手為周杰倫、陶喆、和孫燕姿,周杰倫以他獨有的風格改變了華語樂壇。他的前四張專輯取得三張金曲獎最佳專輯,並和方文山的詞曲合作著稱,並在生涯中期也將Bossa NovaTechno另類搖滾Ragtime等樂風帶入華語樂壇。除了音樂上的高度,他的歌曲傳唱度亦極高。陶喆在1997年出道,將節奏藍調、硬式搖滾、佛朗明哥、爵士曲風、阿卡貝拉首次運用在華語音樂,改變了未來20年的華語樂壇,也影響了包括周杰倫、胡彥斌、盧廣仲等後輩的音樂創作。並且陶喆在前五張專輯中,至少有一首歌是將老歌新編,包括將「望春風」改為阿卡貝拉,成功融合中西方的風格,「Susan說」則陶喆透過新穎的編曲將故事重新詮釋,並在歌詞中放了一段京劇版的蘇三起解。為華語樂壇注入新血,影響力極大,故被稱為華語音樂教父。而孫燕姿更被亞洲周刊形容掀起孫燕姿現象,跟周杰倫並列,尤其02銷售量四張專輯占近40%,可說是2000年代華語女歌手之首屈一指。[63]

至於香港方面,在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陳奕迅謝霆鋒Twins。其中陳奕迅於台灣金曲獎獲不少大獎,及至2018年更三度奪得最佳國語男歌手獎,追平台灣歌手殷正洋的紀錄,成為奪得「金曲歌王」次數最多的歌手之一,同時也成為奪得該獎項次數最多的香港歌手;陳奕迅亦是首位香港歌手於北京國家體育場(俗稱北京鳥巢)開個人世界巡迴演唱會,並一連兩場;於兩岸四地炙手可熱,華語樂壇天王地位備受肯定。而方大同也在00年代中後期崛起,為不少歌手譜寫不少歌曲,成為又一個炙手可熱的華語唱作歌手。

然而,21世紀網路數位化革命時代的到來卻讓全球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爲盜版猖獗,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輕易從網絡下載,CD銷量也因此大大銳減,很難恢復到1980、1990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大賣的光景。在華語流行音樂進入了21世紀電腦數位的時代,為力求日久不衰。臺灣音樂人大多改換以開多場演唱會的方式來賺取收入,改變了以往以發行CD賺取利潤的方式。現今的音樂人都藉由網絡來行銷音樂,分別開展了中國大陸網際網路音樂產業台灣網際網路音樂產業

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崛起

至於大陸方面,在新世紀初比較知名的中國大陸流行歌手有許巍樸樹鄭鈞羽泉汪峰楊坤胡彥斌花兒樂隊等。中後期網絡平台如QQ音樂彩鈴等崛起,標誌著素人能在網絡發表作品走紅成為知名歌手的開端,其中鄭源04年成為彩鈴總量之冠;楊臣剛憑著老鼠愛大米一首歌曲傳唱整個華語地區;2010年左右QQ音樂更出現「三巨頭」:分別是許嵩汪蘇瀧徐良。因為他們長期在QQ音樂熱歌榜佔據前三,與周杰倫陳奕迅等傳統唱片歌手並駕齊軀。其中許嵩在2009年發布的他的第一張音樂專輯ㄧ《自定義》。在這個專輯中,他包攬了詞曲創作、編曲、製作和監製,秒售罄,獲得極高的評價。專輯在無唱片公司的推廣宣傳,僅靠歌迷自發網絡購買即馬上爆紅,由此可見許嵩的實力。

2000年代中期開始選秀熱潮興起,其中湖南衛視的第二屆超級女聲大獲成功,李宇春獲得冠軍,更成為當年最紅的內地女明星,但選票方式惹起官方,內地樂評人及音樂人極大爭議,而後引起中央電視台廣電總局聯合打壓。但這熱潮也影響到台灣的07年超級星光大道,其中蕭敬騰、林宥嘉更成為唱片公司青睞的新晉歌手。

2010年以後,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開始崛起,特別是隨著中國網路數位音樂平台的繁榮,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蝦米音樂和抖音短視頻,及各類電影、電視劇主題曲,綜藝音樂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明日之子》,《中國好歌曲》,《樂隊的夏天》等,捧紅或挖掘不少新晉歌手,原創歌手及民謠歌手如薛之謙李健宋冬野陳粒毛不易等靠著這些綜藝節目於中國大陸走紅,其中李榮浩,趙雷裘德許鈞蘇運瑩Mr. Miss等更獲台灣金曲獎肯定音樂口碑。

而歌唱事業重心轉往中國大陸的華語歌手如楊宗緯彭佳慧林志炫A-lin鄧紫棋等歌手更因《我是歌手》這節目獲得中國大陸樂迷大量關注,其中香港歌手鄧紫棋更是透過該節目紅遍中國大陸,成為華語樂壇新生代天后。

同時韓國流行文化進入強勢,不少中國大陸藝人如:張藝興鹿晗黃子韜吳亦凡等均往韓國出道發展,而其培訓藝人的制度也影響到全華語地區,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等組合選秀節目為此誕生。

許多歌曲不再通過實體專輯方式發行,而是藉由網路銷售模式發表數位單曲或專輯,形成新的華語音樂創作與傳播形態。

2020年代初

2020年代初,出道超過20年的周杰倫林俊傑陳奕迅仍然叱吒華語樂壇。三人佔據2023年度Spotify全球最多串流收聽次數華語歌手頭三位。[64]周杰倫成績尤其特出,已連續數年稱霸華語串流播放量,於各大華語音樂榜均常佔前列位置,甚至睽違好幾年推出的全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成為了2022年IFPI全球專輯暢銷榜冠軍,亞洲天王的地位穩固。[65]

網絡短影音平台如抖音於華語地區日益普及,對華語音樂市場的影響亦不少。2021年11月,陳奕迅推出線上遊戲《英雄聯盟》首部動畫劇集《奧術》的中文主題曲《孤勇者》。於中國大陸上線當晚,即創下2億次播放量,其後於台灣及馬來西亞等地亦爆紅,甚至風靡各地華人小朋友,他們更琅琅上口互相接唱,其流行程度令不少家長嘖嘖稱奇,《孤勇者》被譽為新一代兒歌神曲。陳奕迅推出這歌曲後,實際未有亮相任何節目演唱作積極推廣,但歌曲仍現象級爆紅起來,有說因為網絡短影音平台如抖音的強勁傳播力助攻的關係,短影音充斥《孤勇者》作背景音樂,各種改編版本,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手勢舞等等,小朋友尤其受短片影響,歌曲由小朋友圈傳播至家長們,使歌曲獲得廣泛關注。網絡短影音作新時代的音樂推廣媒介不容忽視。[66]

特點

曲調

當代華語流行音樂十分盛行以卡農進行(1-5-6-3-4-1(3)-2-5)為主體的抒情歌,亦稱芭樂歌(Ballad)。諸如周興哲林俊傑等人都非常擅長以此種和弦進行作曲。此種歌曲大量佔據了華語樂壇的排行榜。

樂器及設置

二十年代時代歌曲萌芽時期,演奏樂隊往往以國樂樂器為主,輔以西洋提琴增潤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樂器漸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樂演奏傳統中式旋律。如今的樂器配置則更為西方化,吸收了諸如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等的許多配樂特點。少數華語音樂人如周杰倫吳克群王力宏陶喆林俊傑等人已經嘗試過將傳統的中國樂器同西方影響相結合。

歌詞

華語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最早是從民間小曲及古代詩詞中汲取靈感。早期的作詞家如范煙橋、陳蝶衣等均深通韻律,上承中國古詩的遺風,歌詞雅俗共賞,俗而不淫。當今作詞家則順應新時代的需要,歌詞更加直白,有的還吸收西方流行音樂的特點,歌詞創作也呈現五光十色。

方文山以典雅的文筆及詞彙著稱,與周杰倫的曲一同確立了流行音樂中國風。他在范特西一張專輯內入圍了三首最佳作詞獎項。香港的林夕號稱詞神,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其筆下。熊仔蛋堡等嘻哈界創作者以大量互相配合的韻腳增添了華語音樂的豐富程度。

行業

廠牌

現今華語流行音樂音樂廠牌包括獨立廠牌杰威爾音樂福茂唱片相信音樂華研國際音樂和主流廠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樂環球音樂華納音樂。過去幾年,中國大陸廠牌例如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也已經出現。

排行榜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於2001年由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香港、新加坡、臺北和吉隆玻等七家電台聯合成立;而全球流行音樂金榜則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全球十二家華語電台在2009年底共同設立。

著名歌手

頒獎典禮

電台

電台 地點 頻率及平臺
KISS Radio 臺灣高雄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網路
好事聯播網 臺灣高雄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網路
Hit Fm 臺灣臺北 90.1 FM、91.5 FM、101.7 FM、網路
中廣音樂網 臺灣臺北 網路
台北流行廣播電台 臺灣臺北 90.7 FM 、91.7 FM、 網路
全國廣播 臺灣臺中 106.1 FM、 網路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 中國全國 90.0 FM
北京音樂台 中國北京 97.4 FM、網路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中國深圳 97.1 FM、網路
上海動感101 中國上海 101.7 FM、網路
88.3Jia 新加坡 88.3 FM、網路
YES 933 新加坡 93.3 FM、網路
958城市頻道 新加坡 95.8 FM、網路
96.3好FM 新加坡 96.3 FM、網路
972最愛頻道 新加坡 97.2 FM、網路
UFM 100.3 新加坡 100.3 FM、網路
澳門電台中文頻道 中國澳門 100.7 FM、網路
KAZN 美國洛杉磯
KSFN 美國舊金山 1510 AM
KSJO 美國舊金山 92.3 FM
KSQQ 美國舊金山 96.1 FM
MY 馬來西亞
Radio Cakrawala FM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98.3 FM
MandarinRadio.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網路

參見

注釋

  1. ^ 中國大陸一般稱作「普通話」;臺灣一般稱作「國語」;港澳地區一般稱作「國語」和「普通話」;新馬地區一般稱作「華語」。

參考資料

  1. ^ Tony Mitchell. 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 Local Noise.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2. ^ Marc L. Moskowitz.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2016-09-13]. ISBN 978-0824834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3. ^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4. ^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5. ^ 5.0 5.1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
  6. ^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7. ^ 7.0 7.1 Lotayu.org. "Lotayu.o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歷史報道 : 《明天會更好》幕後. Retrieved on 2009-01-06.
  8. ^ 寻找邓丽君:一样歌声两种记忆(组图). 鳳凰網. 《南方都市報》. 200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7) (中文). 
  9. ^ 两岸心战60年:"台湾之音"见证两岸关系变迁(2). 中國新聞網. 《國際先驅導報》.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中文). 
  10. ^ 10.0 10.1 10.2 陶東風. 不要低估邓丽君们的启蒙意义. 《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5期. 201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3) –透過愛思想 (中文). 
  11. ^ 11.0 11.1 楊程晨. 白惠元:邓丽君诞辰70年,全球华人不断纪念是在纪念什么?. 中國新聞網. 2023-05-07 (中文). 那個年代,很多人說鄧麗君的演唱是「靡靡之音」,這和她的演唱方式有關。她是一種氣聲唱法,把說話的聲音帶到了演唱里,把日常生活帶到了音樂中。不同於傳統意義上歌唱的宏大敘事和嚴肅表達,她尤其熱愛歌唱愛情,這與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啟蒙話語形成了呼應,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效果。 
  12.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鳳凰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中文). 
  13. ^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14. ^ 14.0 14.1 14.2 龐忠海; 褚黎明. 19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歌词的主题生成及其“启蒙”逻辑.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 (6). 港台流行歌曲北上的邏輯原點即是這些歌曲對於人與生活的關注,《鄉戀》從唱法到歌詞都是在貼近本真的人和人性,「西北風」抒張的是人的志向、豪情和鄉愁,崔健更是在自我和時空的雙重邏輯中尋找出路,甚至在他們的歌詞創作中,浸潤著很多具有人道主義的元素。對人的關注恰恰順應著1980年代的啟蒙思潮。有學者就曾指出,以1980年代為開端的「新時期」的主要表徵就是「人道主義」和「啟蒙」的互文或互證,「『人的覺醒』以『感性血肉的個體』從『神』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為主要內容,並以『人道主義』、『人性』、擺脫異化狀態等作為其理論上的表述」。可見,當時「人」、「人道主義」和啟蒙深深地聯繫在一起。1980年代所謂啟蒙,本質上和20世紀初期的啟蒙運動意義相當,其中心指向都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崛起。在這樣的思潮下,1980年代流行音樂中凸顯人、呈現人、歌頌人的邏輯也就不難理解。 
  15. ^ 陶淘. 李谷一 1979年的“靡靡之音”. 人民網. 《環球人物》. 20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中文). 
  16. ^ 李谷一演唱《乡恋》曾被定性为“黄色歌曲”. 鳳凰網. 鳳凰衛視. 201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7) (中文). 
  17. ^ 流行音乐三十年:贫瘠土地长出微薄希望. 鳳凰網. 《中國青年報》. 200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中文). 
  18. ^ 張明敏. 1984年春晚:音乐《我的中国心》. 中國中央電視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4) (中文). 
  19. ^ “中国心”张明敏:相信年轻一代会做得更好. 《福建日報》. 2024-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4) (中文). 
  20. ^ 20.0 20.1 20.2 十大因春晚而走红的经典歌曲(组图). 鳳凰網. 華龍網. 2008-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9) (中文). 
  21. ^ 21.0 21.1 回顾春晚为海外华人准备的节目 美国首位华人市长献唱. 《中國日報》.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2) (中文). 
  22. ^ 楊波. 崔健给了中国一种声音. 新浪. 《新京報》. 2008-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 美學家高爾泰曾經說:「也許崔健和他的搖滾樂是中國唯一可以啟蒙的文化形式。」崔健的搖滾樂對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城市青年精神層面的影響與啟蒙確實振聾發聵。...... 崔健之能夠打動一代青年,應該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在上世紀80年代,啟蒙是思想界的最大追求,理想主義是青年的行動指南,精英文化與主流文化顯性隱性地對抗。 
  23. ^ 郭永玉. 狂欢、舞蹈、摇滚乐与社会无意识 (PDF). 《社會心理研究》. 1994年, (4): 34-3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4). 
  24. ^ 1986年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 新浪. 《南方周末》. 200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 牛鬼蛇神也好,過度闡釋也罷,崔健的聲音,是在一片沉默的憋悶中突然爆發出的那種喊叫,聽聽他有多憋,聽聽他有多激盪,正是中國人感受到的最切身的現實處境,更是「當時中國唯一可以勝任啟蒙的藝術形式。」 
  25. ^ 張丁歌. 崔健: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晚上. 《新周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 
  26. ^ 江河. 火墙内外:六四歌曲薪火相传. 美國之音. 201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5) (中文). 
  27. ^ SEBAG-MONTEFIORE, CLARISSA. 中国摇滚教父崔健谈“六四”. 《華爾街日報》. 201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4) (中文). 
  28. ^ 吳雨. 崔健与春晚说再见. 德國之聲.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0) (中文). 
  29. ^ 崔健:让艺术照亮理性生活. 中國網. 201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8) (中文). 
  30. ^ 一声呐喊 让乐坛不再一无所有. 中國新聞網. 《北京青年報》. 200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7) (中文). 
  31. ^ Matusitz, Jonathan. Semiotics of Music: Analysis of Cui Jian's “Nothing to My Name,” the Anthem for the Chinese Youths in the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Era. 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010-02, 43 (1). doi:10.1111/j.1540-5931.2010.0073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7) (英語). 
  32. ^ 32.0 32.1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China.org.c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2009-01-05.
  33. ^ Strauss, Neil. 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Pop.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0-10 [2019-07-08].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美國英語). 
  34. ^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Divas of Pop - Oct. 14, 1996. TIME.com.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美國英語). 
  35.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评选台湾流行音乐200佳专辑,王菲6张入选.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36. ^ 网易云音乐对王菲的介绍.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37. ^ 王菲台北个唱华丽落幕 蔡依林阮经天力挺偶像_影音娱乐_新浪网. ent.sina.com.cn.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38. ^ 孙燕姿表白王菲 孙燕姿还一度被形容为王菲的接班人_音乐_央视网(cctv.com). music.cctv.com.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39. ^ 王力宏视频表白偶像王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40. ^ 李健翻唱《矜持》并称王菲为“偶像”.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41. ^ 出道20年張惠妹成天後 同期女歌手現在都去哪了?. YAHOO!. [2016-12-16] (中文(臺灣)). 
  42. ^ 陳奕迅現身小巨蛋跪拜「妹神」張惠妹 又親又抱歌迷爽尖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三立新聞
  43. ^ 是偷人的故事還是順便也偷了自己的故事,『偷故事的人』aMEI張惠妹 後期口碑之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layMusic音樂社群網站
  44. ^ 根本天籟!妹神Amei義大利合體波伽利合唱〈If Only〉,美聲征服觀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麗佳人
  45. ^ 最苦命的歌後 張惠妹經典重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壹週刊
  46. ^ 張惠妹 Amei女王幕後 緊張感廿年 星鮮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VBS
  47. ^ 她的歌總有你的故事!張惠妹22年來的那些情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VBS
  48. ^ 20年了!張惠妹的天堂嗨歌與妹式情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鏡週刊
  49. ^ 阿妹後者歸來 登蛋Hold住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時報
  50. ^ 走過20年的張惠妹 聽20首經典「妹式情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Q
  51. ^ 張惠妹現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灣光華雜誌
  52. ^ 她把歌曲唱進你我的心坎裡!華語天后張惠妹的「妹力」人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AZAAR
  53. ^ 解讀「阿妹現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遠見雜誌
  54. ^ 張惠妹歌太火 選秀最愛唱蘋果日報
  55. ^ 傳唱度高!陸歌唱節目 張惠妹歌曲翻唱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VBS
  56. ^ 1998年美國告示牌 (雜誌)|告示牌]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張惠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illboard
  57. ^ 妹力無人敵 亞洲傳熱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民生報
  58. ^ 張惠妹接受十大傑出青年表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社
  59. ^ 張惠妹獲世界和平音樂獎|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60. ^ 14度入圍女歌手!張惠妹與金曲獎的愛恨情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Q
  61. ^ 張惠妹出道15年‧ 紀錄AmeiZING -20120329完全娛樂. [202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透過www.youtube.com. 
  62. ^ 中時:從麥可傑克遜猝逝看臺灣流行音樂未來. [2009-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4). 
  63. ^ https://www.sohu.com/a/402700733_35113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tle= 造成「孫燕姿現象」的《Leave》究竟怎麼樣?
  64. ^ 台灣達人秀TTshow. Spotify 2023年全球華語流行音樂聆聽趨勢大公開!周杰倫、林俊傑、陳奕迅名列前茅|TTshow 台灣達人秀. 台灣達人秀TTshow. [202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6) (中文(臺灣)). 
  65. ^ 周杰倫太狂!專輯奪下全球銷售冠軍. Yahoo News. 2023-03-28 [2024-04-11] (中文(臺灣)). 
  66. ^ 張鈞凱. 陳奕迅《孤勇者》播放量破10億!它如何爆紅成兩岸小學生神曲?. 香港01. 2022-09-27 [202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