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襄陽之戰

座標32°0′36″N 112°7′19″E / 32.01000°N 112.12194°E / 32.01000; 112.121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襄陽之戰
三國戰事的一部分
日期191年4月
地點
襄陽、峴山
結果 劉表獲勝
參戰方
劉表 袁術
指揮官與領導者
黃祖 孫堅 

發生在191年的襄陽之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孫堅劉表之間的一場戰役。劉表為此戰之最後勝利者。事緣在反董卓聯盟瓦解後,袁術袁紹兩位軍閥為爭權奪利,各自組織聯盟跟對方抗衡,孫堅公孫瓚陶謙等人支持袁術,而曹操、劉表等人則支持袁紹。[1]初平二年,袁術為企圖染指漢南,就命下屬孫堅攻打劉表,並希望藉此消除袁紹在荊襄的勢力。儘管孫堅在初戰中取得勝利,但他在圍攻襄陽城時,與黃祖交戰而陣亡,故他的軍隊也被迫撤退。

戰役

孫堅在樊城鄧城之間遭遇了劉表部將黃祖的軍隊。雙方就此展開決鬥,黃祖軍不敵,為孫堅軍所破。孫堅於是順利推進,渡過漢水,並把劉表圍困於襄陽城中。然而,此後孫堅與劉表軍交戰及戰死的過程,歷史上卻有三種不同的記載:

  • 根據《典略》記載,劉表在被包圍後就閉門不戰,卻命令黃祖於夜間領軍出城與孫堅對抗。黃祖卻再次失利敗走,竄入峴山之中。孫堅於是乘勝追擊黃祖,卻被黃祖的部下用弓箭伏殺於竹林之間。
  • 《後漢書》指出劉表被圍於襄陽後,黃祖前來救援,而孫堅就在交戰中被流矢所殺。[2]
  • 《英雄記》卻說劉表的部將呂公(或稱呂介)領兵屯駐於山上,孫堅遂率領輕騎上山攻打呂公。呂公於是命兵將向敵軍下石,孫堅就在此時被石頭擊中其頭部,因而斃亡。

總之,孫堅在包圍襄陽城後,就在與劉表軍周旋期間戰死。孫堅一死,劉表方能扭轉戰局,反敗為勝、轉危為安。

影響

孫堅的突然身亡實際上結束了戰役,其屍首亦為劉表軍所得。長沙人桓階因為曾被孫堅推舉為孝廉,為報此恩,他大膽前往劉表處與其斡旋。劉表欣賞其義行,於是答允其要求,把孫堅的遺體送還敵方。

孫堅死後,其餘部轉由他的侄子孫賁統領。孫賁其後率領部眾投靠袁術。根據古制,孫堅生前獲封的烏程侯一爵位應由其長子孫策承嗣,但孫策卻把它讓給了年幼的幼弟孫匡,後來仍由孫策承襲。[1]

劉表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他在荊州的統治,也同時使袁術從此失去南侵荊州的能力和野心。日後劉表又斷掉了袁術的糧道,袁術遂糧盡於南陽,只能往方向出走,並促成了匡亭之戰及袁術佔淮南等事件。另外,孫策孫權在領有江東之地後,就多次以報殺父之仇為名而侵擾荊州的江夏郡。儘管孫氏數次西征江夏,並能屢次擊敗黃祖的軍隊,但終劉表之世卻也未有完全攻佔江夏郡。

故此劉表在襄陽之戰的勝利,不僅是改變了袁術與孫氏勢力的發展,亦同時意味著其在荊州的統治更加穩固。這也為劉表日後收復荊南四郡及建立盛極一時的荊州學派而奠定了基礎。而荊州也得要在劉表死後,才正式淪陷,為三家瓜分。

小說演繹

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此戰及其起因被改寫了。在小說中,孫堅因先前在退出討董聯軍時被劉表擊潰,出於報復而攻打劉表。孫堅的弟弟孫靜試圖勸阻,但孫堅不聽。孫策被任為指揮官,且在這次處子戰中表現出色。至於實際繼承孫堅軍隊的孫賁從未在演義中登場過。

首戰擊敗黃祖後,孫堅軍圍困襄陽。黃祖手下兩位指揮官陳生張虎分別被孫堅(一說孫策)和韓當所殺。在劉表謀士蒯良獻計下,孫堅被呂公和黃祖引誘,死於落石(即《英雄記》孫堅之死版本)。孫堅部將黃蓋擒黃祖和程普殺呂公,孫策則被迫撤退。《三國演義》中孫賁無出場,孫堅勢力直接由孫策繼承。

桓階在此戰中的作用和史實類似,但《三國演義》稱孫堅的屍體是用被俘的黃祖換回來的,而正史並未記載黃祖被俘。[3]

流行文化

光榮公司真·三國無雙採用了襄陽之戰,但各版本對該戰役的命名幾乎都不一致。孫堅死後,是孫策接管了軍隊,而非孫賁。孫堅之死在各版遊戲中也不一樣,這可能也是孫堅死因不確的一種反映。然而在7代若阻止呂公撤退,孫堅不會死,並在if路線活到最後。

注釋

  1. ^ 1.0 1.1 陳壽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堅篇
  2. ^ Rafe de Crespigny. Generals of the South (page 124). (PDF). [2007-12-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9-15). 
  3. ^ 羅貫中《三國演義》

32°0′36″N 112°7′19″E / 32.01000°N 112.12194°E / 32.01000; 112.1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