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赤山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赤山村
地圖
坐標:22°35′09″N 120°37′07″E / 22.585706°N 120.618646°E / 22.585706; 120.618646
國家 中華民國
縣市屏東縣
鄉鎮市區萬巒鄉
政府
 • 村長潘嘉明
人口(2023年5月)
 • 總計1,827人
 • 戶數667
時區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村里代碼10013120010
毗鄰萬巒鄉佳和村、萬金村、五溝村、新厝村、泰武鄉佳平村、武潭村

赤山村臺灣話Tshiah-san-tshuan臺灣客家語四縣腔:cagˋ sanˊ cunˊ)位於臺灣屏東縣萬巒鄉東邊,北與萬金村接壤。居民以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為主。潘姓為赤山第一大姓,該姓佔了全村六成的人口數。今仍有馬卡道族祭典[1]

赤山在馬卡道族的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恆春半島的馬卡道族居民分布多是由萬金赤山遷移過去的,當地平埔原住民文化深受赤山村影響[2]

歷史

赤山,古稱茄籐粟山,前者係因赤山的平埔族先民多屬於鳳山八社茄籐社系統,約在乾隆年間[3]:737經由社尾(位於屏東縣崁頂鄉園寮村)做再次遷徙來到此地,後人感念原鄉,遂有此名[3]:735;後者則是相傳赤山盛產米穀,堆滿倉埕,若一座「粟山」,而粟、赤臺灣閩南語音近,後改作赤山[3]:732;或說此地一部分先民來自於鯉魚山赤山巖(位於萬丹鄉後庄村),而有此名。

茄籐社先民移入此地之時,曾與排灣族Kabiyagan社(佳平)、Amawan社(舊萬安)等社有過衝突[3]:733乾隆後期屯番制施行時,赤山萬金為「放索大屯」之地點,常置兵丁員數多達四百名,接受除茄籐社以外之放索社、力力社、下淡水、上淡水社等社民移墾[4]:84。同時期頒布的守隘政策,赤山屬萬巾莊隘[5]:612。基於這些因素,赤山一直是屏東平原上最大的馬卡道族部落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一部分村民再往南遷徙成新開庄[4]:79,也有些更往南直到恆春半島[2]。赤山也是馬卡道族移往東部的重要根據地之一,西元1850年代開始,不堪人口壓力的平埔族,請排灣族人作為嚮導,越過後山在東部落腳,成為今日東部馬卡道族的先民[2]

清代時期,赤山都處於番界線以東之地帶[5]:612同治十三年(1874),在清廷「開山撫番」的政策之下,決定開鑿南、中、北三條越嶺山路到達後山,其中「赤山-卑南」道是全臺灣撫番道路最早開通的一條,但在光緒年間受原住民的反抗而無法通行[5]:613。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1894)的記載也表明,在光緒年間,此處還設有番社義學

行政上赤山本與萬金一體,日治時期同稱赤山庄,先屬阿猴廳港東上里、再隸於高雄州屏東郡萬巒莊,共有千餘位的平埔原住民族居住[4]:75。戰後獨立出萬巒鄉赤山村。

文化

赤山服飾、風俗、堂號均深受附近漢族客家人的影響[6]:105,村莊內多數姓潘,少數姓王[6]:105天主教在十九世紀中葉傳入赤山,今日約有三分之一人口為天主教友。村內的平埔原住民族群今分類為馬卡道族,屬放索社群。

傳統祭儀

日治時期以前,赤山與鄰近的部落如萬金餉潭糞箕湖等地正月十五會一起舉辦馬卡道族趒戲(Ma-olau)的活動[2]。根據戴炎輝《赤山地方的平埔族》所載,此傳統節慶約莫在西元1920年代漸漸消失,該史料也指出,傳統上在五月節,馬卡道族青年也會舉行俗稱「走鏢」的賽跑活動。

赤山的平埔族每年以農曆初三為期,會回到原居地社尾進行祭祖活動,當地有一祖廟,族人會回到此進行跳舞、吟唱及祭祀活動[3]:732,同時鄰近的平埔族部落也會參加[2]:168。今日此祭祀活動尚存,不過已改作與老埤等部落進行跳戲時相同的農曆十月十五日[2]:169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馬卡道族傳統的阿姆姆(或稱老祖)信仰已經式微,今日赤山非天主教友的族人以奉祀媽祖的慈濟宮為信仰中心,而趒戲的祭儀過程已經與漢文化祭祀活動融合,體現在年尾戲裡面[2]:103

潘仙英傳說

據說赤山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曾有一名漢人武將潘仙英,為臺灣南路番屯千總[2],官至五品,掌管放索大屯、塔樓小屯及新港小屯[6]:108。因對地方貢獻良多,尤其抵禦了東方排灣族的侵擾[2]:108,赤山的馬卡道族人紛紛以為姓[6]:108。潘仙英死後葬於赤山,墓今已不存,仍有後裔住在赤山村內。

梅魁

「梅魁」為高屏地區的特有文化,赤山地區的梅魁古厝仍存有兩間(原有七間,佔總數的五分之一),潘謙銘推論來源可能為因潘仙英的影響,該家戶為官員所封;或者是女兒嫁予當地的駐兵官員而來[6]:107。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梅魁象徵多子多孫、源遠流長的含意,並且與大戶人家的贅婚、養子、嫁妝等因素有關[7]:190。而平埔原住民部落的梅魁古厝的數量較多,則顯示了馬卡道族從母系文化過渡到漢人父系社會,產生了較多的贅婚、養子等社會現象[7]

另見

註釋

參考

  1. ^ 存档副本. [202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劉, 還月. 《馬卡道民族誌》 初版. 屏東市: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1996: 380. ISBN 9570077492.
  3. ^ 3.0 3.1 3.2 3.3 3.4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附錄一 《赤山地方的平埔族》
  4. ^ 4.0 4.1 4.2 翁佳音、陳怡宏,《平埔蕃調查書》(臺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
  5. ^ 5.0 5.1 5.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1。
  6. ^ 6.0 6.1 6.2 6.3 6.4 潘, 謙銘. 《赤山萬金莊的代誌》, 收錄於《屏東文獻第二期》 屏東市: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7. ^ 7.0 7.1 廖, 德宗. 《鳳山縣梅魁及鴻禧門額探源》,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club_202301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