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字

是中國自先秦時代開始使用的聚落行政單位名稱。秦漢以後,行政上建立了郡縣制,大量的邑轉變為城[1]:12

字源

邑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相同。相關研究文章提及三種寫法。後兩種為上下結構,上有一「口」,下有一跪坐的「人」。於省吾認為,某字為「國之初文」,第一種寫法為某字左半邊,「乃邑之初文」。又有演變、「省作」。當代研究者認為後兩種寫法,是「強調邑為有人居住的地方或區域」。東漢《釋名·釋州國》解釋:「邑……邑人聚會之稱也。」中國學界多將邑字之上的「口」釋之為城牆。除認為邑是有城牆的聚落外,有認為「口」為溝樹之封,邑是無城牆的聚落[1]:2—3

甲骨文中有「作邑」的卜辭,郭沫若解釋「作」為「豐」,認為是「封」字的異文。《周禮·地官》記載,大司徒之職「制其幾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鄭玄註:「溝,穿地為阻固也;封,起土界也。」王國維說:「古封、邦一字,封乃古人之經界。」亦有學者指出,夏商周時期,「邑」與城郭的概念區別嚴格,邑有溝樹之固,但並無城的痕跡[1]:3

歷史

先秦時代,將城市、聚落及其周邊地區稱為都邑、城邑、縣邑、村邑等。《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而「無論通都大邑還是蕞爾小邦,都可稱作邑」,另有大邑、天邑、新邑、邑人等詞組[2]:12,16

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諸侯,直接管理王畿附近的土地、人民。邑是西周時代,最基礎的政府行政和社會組織單位[2]:5—6。西周時的邑依歸屬,分為王邑、封邑(諸侯之邑[1]:3)、公邑等。

參見

注釋

  1. ^ 1.0 1.1 1.2 1.3 徐龍國. 中国古代的城、邑、里. 中國考古網,原文發表在《考古學視野下的城市、工藝傳統和中西文化交流——劉慶柱先生七十華誕祝壽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3年. 2020-06-03 [2022-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簡體中文). 
  2. ^ 2.0 2.1 謝國升. 《西周时期的邑》 (碩士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 2019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