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夕照
39°55′00″N 116°27′43″E / 39.91673°N 116.46184°E
金台夕照,為燕京八景之一。現存「金台夕照碑」,位於北京市朝陽區財富中心庭院之中。[1][2]2013年1月,朝陽區文化委員會為「金台夕照碑」立有「北京市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牌。
簡介
「金台」的典故源自戰國時期燕昭王為禮賢下士而修築黃金台的傳說。東晉孔衍《春秋後語》記載:「燕昭王曰:『安得賢士以報齊仇?』郭隗曰:『王能築台於碣石山前,尊隗為師,天下賢士必自至也。』王如其言,作台以金玉崇之,號黃金台。」唐朝白居易《白氏六帖》記載:「燕昭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金台。」燕昭王究竟是否曾築黃金台,歷代多有爭議。但各家都認為黃金台代表招納賢士之地。[3][4]
歷代文人曾以「黃金台」入文,表達懷才不遇之感。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有:「如登黃金台,遙謁紫霞仙。」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有:「此時聞有燕昭台,挺身東望心眼開。」[4]
金章宗時的《明昌遺事》記有燕山八景:盧溝曉月、西山積雪、薊門飛雨、居庸疊翠、金台夕照、玉泉垂虹、瓊島春陰、太液秋風。[1][2]明朝胡廣《燕山八景圖詩序》記載:「昔燕昭王尊郭隗,築宮而師事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後金人慕其好賢之名,亦建此台,盡在舊城內。後之游者,往往極目於斜陽古墓之中,徘徊留戀,以寄其遐思,故曰金台夕照。」可見胡廣認為,金朝人曾在舊城內新建黃金台,以慕燕昭王好賢之名,遂有「金台夕照」之景形成。[4]
清朝乾隆帝御筆定燕京八景為:西山晴雪、盧溝曉月、金台夕照、薊門煙樹、瓊島春陰、太液秋風、玉泉趵突、居庸疊翠,並分別刻立石碑。其中,金台夕照碑立在朝陽門外的一座高地上。《長安客話》記載:「都城黃金台,出朝陽門循濠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是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弔古之士,登斯台者,輒低回眷顧,有千秋靈氣之想。京師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1][2]
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記載,「金台夕照」位於朝陽門外東南二里許的「苗家地北高地」,金台夕照碑也立在此處。1900年庚子事變時,八國聯軍曾將打靶場建在該高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此處已為一片荒丘。1959年8月,大躍進期間,該高地是幸福彎人民公社第六農業生產隊的場院,北京市文物局的考古人員到此考察,得知當地農民為了耕地,已經推倒石碑並深埋地下,後來荒丘被開墾為農田。當時考古人員進行了勘探發掘,一無所獲。後來該地被新建的工廠占用。[1][2][4]
2001年12月,在位於北京CBD的財富中心開挖地基時,在地下2米處發現一塊巨石,施工部門向文物部門報告,文物部門隨即進行了發掘,使這塊金台夕照碑出土。財富中心建成後,金台夕照碑立在財富中心的庭院中。[1][2]石碑被一池清水圍繞,石碑旁邊有一個大平台。[4]
金台夕照碑的碑身、碑座通高3.3米。碑座為須彌座,寬1.8米、高0.95米、厚0.7米,陽刻有寶相花、纏枝蓮等花紋。碑額寬1.45米、高0.75米、厚0.8米,圓雕如意狀,陰面和陽面淺浮雕有夔龍紋,篆書「御製」。碑身寬1.5米、高2.35米、厚0.5米,碑身陰面和陽面刻有連續的回紋。碑身陽面刻有乾隆帝御筆「金台夕照」四個大字。碑身陰面刻有乾隆帝御製詩:「九龍妙筆寫空濛,疑似荒台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託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辯方盂任小童。遺蹟明昌重挍撿,睪然高望想流風。」「燕台遙望澹煙蒙,返照依希禁籞東。是處人家圖畫裡,一川風景夕陽中。溪頭棹響歸漁艇,牛背簫聲過牧童。千古望諸留勝跡,幾回憑弔向西風。」落款為「辛未年初秋題」,下面蓋有玉璽。辛未年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1][2]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御題「金台夕照」碑,朝陽文化,2013-03-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2.2 2.3 2.4 2.5 御题“金台夕照”碑,朝阳数字文化网,2013-05-12. [2014-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 ^ 戶力平.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20: 129. ISBN 978-7-5207-1180-7.
- ^ 4.0 4.1 4.2 4.3 4.4 夕阳依旧照金台,新浪,2013-04-16. [2014-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