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蔭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森
蔭林
性別
出生1898年
湖北省黃岡縣
逝世1927年
江西省瑞金
活躍時期20世紀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陳蔭林(1898年—1927年),名,號蔭林湖北省黃岡縣陳宅樓村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生平

1898年5月6日,陳蔭林出生於黃岡縣儒博鄉陳策樓村的一個耕讀之家[1]。幼年曾受私塾教育,後入黃州高等小學。1915年他離開黃岡,來到湖南武昌考入武漢外國語學校學英語。1918年,陳蔭林考上北京大學西語英語專業學習。1920年初,陳蔭林在北京大學畢業,回到武漢,先後在武漢中學啟黃中學、省立第一師範任英語教員。後在其兄陳潭秋的幫助下,參加革命。1921年10月,陳蔭林參加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分部工作。他和李書渠到武昌徐家棚的粵漢鐵路工人中開辦工人補習學校和工人子弟學校。他負責校務工作,兼教文化課[2]

1922年暑假,陳蔭林邀集肖仁鵠等幾位同鄉,帶領一批青年學生,來到黃岡農村,通過演文明戲的形式,向農民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陳蔭林奔走於武漢三鎮,發動各界群眾,聲援江岸鐵路工人的罷工鬥爭。2月7日,他在江岸參加了工人同軍警的搏鬥,直到最後才奉命撤離,之後陳蔭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7月15日,國民黨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陳蔭林被推選為農民部長。1926年春,為了加強對全省農民運動的領導,中共湖北區委成立了以陳蔭林、劉子谷王平章三人組成的中共湖北省農民運動委員會,由陳蔭林主持省農協全面工作。北伐軍攻占武漢後,武漢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湖北農民運動的領導,特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調陸沉任湖北省農民協會委員長,任命陳蔭林為副委員長[3]

1926年12月初,毛澤東來武漢籌備武昌農講所,陳蔭林是籌備人員之一。開學後,陳蔭林主講《關於農民運動的組織》的課程,向學員闡明了農協會的性質、組織農民協會的作用和目的。1927年1月,陳蔭林被選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同時武漢國民政府指定他為湖北省政府籌備委員會委員。3月4日,湖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閱馬場紅樓開幕,陳蔭林被選為大會秘書長[4]。4日上午,他代表籌委會向大會作了關於本次大會籌備經過的報告。5日,他代表省農協作會務報告,報告分三部分,詳細闡明了湖北農民協會的起源和農民協會的現狀及其將來發展,明確提出向土豪劣紳進攻的任務。大會於3月22日閉幕,陳蔭林當選為省農協會執行委員,在26日省農協第一次新執委會上,他被推為副委員長。同日,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為贛州陽新死難烈士舉行追悼會,陳蔭林代表湖北農民協會到會致悼詞,他嚴厲譴責反動勢力的罪行,號召革命黨人支持工農運動。3月下旬,陳蔭林參加籌備全國總農協會的工作[5]

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於3月27日開擴大會議。討論當前農民運動的方向問題。陳蔭林代表湖北省農民協會出席會議,並就湖北當前的農民情況作了匯報。他指出當前農民運動的「中心問題是鄉村的鬥爭問題。」[6]湖北各縣在成立農民協會的同時,還組織了農民自衛軍。5月10日,陳蔭林主持省農協第六次常務會議,決定成立省農民協會自衛軍,統一全省農民自衛軍的組織和指揮。1927年春,蔣介石發動對中國共產黨的鎮壓,陳蔭林領導農協同反動勢力進行反擊,4月22日,他主持省農協發出了討蔣通電[7]

四一二政變後,汪精衛等以「黃岡縣剷除煙苗,妨礙國家稅收」為由,下令解散黃岡縣黨部和縣農協[8]。6月2日,以董必武為首的湖北省黨部,決定派陳蔭林到黃岡調查,並及時向省黨部寫出書面報告澄清了事實,駁斥了汪精衛,後經董必武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第28次會上對黃岡縣剷除煙苗一案提出否定,恢復了縣黨部和縣農協的工作[9]

同年7月上旬,根據中共湖北省委的部署,陳蔭林和劉子谷帶領湖北農民學員600餘入。乘小火輪順江東下,追趕賀龍部隊,在九江編入紅二十軍教導團。他和劉子谷則乘火車先去南昌,參加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占領南昌後,於2日,成立了革命委員會,他被任命為工農委員會委員兼宣傳科長。當起義部隊撤離南昌攻下江西撫州後,決定成立兩個宣傳隊,一隊由陳蔭林負責,另一隊由劉子谷負責。宣傳隊每天隨先遣隊出發,了解部隊所經之地的民情風俗,做宣傳工作。因天氣炎熱,食宿無保障,部隊連續長途行軍。生活異常艱苦,陳蔭林在行軍途中便已患病,住進瑞金醫院。但因病情加劇、缺醫少藥,搶救無效,不幸病逝於瑞金,時年29歲[10][11],其遺體被埋葬在瑞金城東南的一塊墓地上[1]

參考

  1. ^ 1.0 1.1 陈荫林:从“不言政治”到革命先锋-湖北党史网. www.hbdsw.org.cn.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2. ^ 湖北省志、人物誌編輯室編輯. 湖北人物传记. 湖北省志、人物誌編輯室. 1982.10: 72–73.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华著名烈士 第3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09: 303–305. ISBN 7-5073-0861-8. 
  4. ^ 劉炳文編. 人民武装辞典. 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 1988.06: 624. ISBN 7-80045-121-6. 
  5. ^ 武昌農講所紀念館編.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人物传略.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7.03: 12–15. ISBN 7-5430-1621-4. 
  6. ^ 鄧演達著;梅日新,鄧演超主編. 邓演达文集新编.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03: 93. ISBN 7-218-03290-7. 
  7. ^ 李蓉張延忠主編. 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增订本.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6: 288–289. ISBN 978-7-5098-0330-1. 
  8. ^ 中共武漢市委黨史辦公室等編. 武汉风云人物 第2辑.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9.05: 77. ISBN 7-307-00551-4. 
  9. ^ 《董必武傳》撰寫組. 董必武传 1886-1975 上. 北京:中文文獻出版社. 2006.01: 241. ISBN 7-5073-2010-3. 
  10. ^ 政協黃岡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黄冈文史资料 第九辑 黄冈名人与故居. 政協黃岡市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6.12: 6–7. 
  11. ^ 湖北省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08: 1172–1173. ISBN 7-80014-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