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廷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廷英(1899年—1979年9月15日),雪峰奉天省金縣(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人,中華民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1]

生平

早年及求學

馬廷英是家中長子,共有九個弟妹,年幼家境清寒。1917年畢業於金州中學後,考取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在筑波大學)理科,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再考入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地質古生物學教室,1929年獲得地質古生物學教室理學士。畢業後再繼續攻讀博士,1933年馬廷英已完成博士論文,日本政府要求他返回滿洲國科學院做為博士學位交換條件,並要求馬廷英入日本籍,為馬廷英拒絕。指導教師矢部長克博士將論文送往德國柏林大學,於1934年獲博士學位,日本政府也立即授予東北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所以馬廷英擁有德、日兩國博士學位。[2],馬廷英是第4位得到日本帝國大學理學博士的漢人,也是地質學專業的第1位。

在日本期間,馬廷英專攻古今珊瑚礁生長率變化以及有關的古氣候、古生態、古地理、古大地構造問題,在日本學士院會報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用現代珊瑚證明珊瑚的年成長率理論。[3][1]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古生代珊瑚的內部構造發現其年成長率與海水溫度有關。[1]

學術報國

1936年,馬廷英衝破日本方面的阻力,秘密離開日本回到中國,應聘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持東沙群島珊瑚調查研究,在東沙群島發現中國明朝古物,證明該地區自古即中國領土。後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其間,他將珊瑚年成長率與海水溫度的關係用到古氣候研究中,研究地質時代的氣侯變遷與冰川消長的原因以及海底地形等問題。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內陸各省食鹽短缺,馬廷英應政府之請,到沿海地區及其他各個產鹽地進行勘量,並且指導開採井鹽岩鹽的方法。1938年,應東北協會主持人齊世英的邀請,兼任東北中學校長(該中學成立於瀋陽九一八事變後遷到北平),率領已從北平遷至南京的師生繼續遷移,經湖北湖南貴州各省而抵四川,到自貢自流井靜寧寺復校。此後他辭職,重新投入研究工作。1940年任中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海洋組主任。1942年,率領中國地理學會海洋組專家考察福建省沿海地區,以調查戰略資源。[3][1]

臺大任教

1944年應陳儀做主任委員的台灣調查委員會聘,11月1日兼任台灣調查委員會專門委員。1945年末與東北帝國大學校友陳建功蘇步青2理學博士及同樣留日的蔡邦華陸志鴻國民政府特派員羅宗洛共6位教授到台灣,與杜聰明林茂生同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1月成立國立臺北大學校務委員會,聘羅宗洛、馬廷英、陸志鴻杜聰明、林茂生、范壽康(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圖書館館長)、趙廼傳(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教育處處長)為校務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核定國立臺灣大學校名,派羅宗洛代理校長,羅代理校長請蘇步青出任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請馬廷英出任理學院地質學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所長。

1947年陸志鴻接台大校長,馬廷英仍任地質學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所長直到停辦。[4]陳儀班底的魏建功1947年4月1日寫給學友傅斯年的信說:「台大事務,陳原為宗洛時期總務長,與馬廷英(海洋研究所長、地質系主任)最屬主腦。」(陳指留法動物學教授陳兼善)。經過莊長恭校長、杜聰明代理校長和傅斯年校長,傅校長死後的1951年馬廷英辭主任。馬廷英和陸志鴻(東京帝國大學工學士)從此留在台灣,羅宗洛陳建功蘇步青蔡邦華後來永遠離開台灣。

到台灣後,1945年至1946年間,他率領專家赴蘭嶼調查動植物及地質情況。1947年,到南沙群島海南島開展學術調查。他利用珊瑚成長率研究各地質時代各大陸的相對位置及遷移。1950年代,他還寫出《石油成因論》一文,推測臺灣西部及海域深處有可能蘊藏著大量石油及油氣,這對開拓台灣資源有很大影響。1953年,發表地殼剛體滑動說。後來,他發表「古氣候與大陸漂移之研究」系列近20篇學術論文,證明地殼滑動學說,引發國際地質學界的討論與肯定。[3][1]

去世

1979年9月15日,馬廷英在台灣大學附屬醫院逝世,享年80歲。[1][5]

1980年,馬廷英獲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頒令褒揚。1988年,中國大陸為準備《中國大百科全書·海洋學》的編纂,主編寫信至比利時囑一位台灣學者撰寫馬廷英傳,刊於《中國大百科全書·海洋學》馬廷英條。1991年,中國大陸編纂《科學家傳記大辭典》,也列入馬廷英傳。[1]

家庭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
位置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7巷6號
官方名稱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評定時間2006年11月1日
詳細登錄資料

1940年與同為留日學生孫采蘋女士(1911-2016)在重慶結婚,育有1女1子。孫采蘋曾隨馬廷英到台灣,因感情不洽離異,返回大陸,後與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生有一子章立凡

作家亮軒(馬國光)是他的大兒子,孫子馬世芳是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6]

1962年,與日籍妻子小野千鶴子女士(1926年生)再婚,育有一子馬東光,二女馬慈光馬慧光,馬廷英逝世後,妻子仍然與三名子女住在青田七六。

注釋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馬廷英,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地質名人館. [201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青田七六部落格: 導覽4-2:馬廷英教授生平重要事蹟. 2016-10-25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3.2 齊邦媛,巨流河,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4. ^ 當時的海洋研究所是日本人留下來的純研究機構,和熱帶醫學研究所、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資源研究所一樣,都不授予研究生學位,陸志鴻校長任內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資源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停辦,熱帶醫學研究所1951年在美國援助下改為授予研究生學位的公共衛生研究所,1968年在吳大猷院士倡議下,台大開辦授予研究生學位的海洋研究所。
  5. ^ 臺灣地質學之父 (PDF). archive.is. 2017-07-13 [2017-07-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7-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馬世芳. 我的爺爺奶奶. 新民周刊. 新浪網.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