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甸清真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8′10.3″N 116°22′42.1″E / 39.969528°N 116.378361°E / 39.969528; 116.378361

馬甸清真寺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馬甸南路7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2-?
登錄1999年1月

馬甸清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馬甸南路7號,是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1][2]

簡介

馬甸,原名馬店,在德勝門外,為回族聚居區。馬甸位於德勝門外關廂以北,京藏高速公路以西,南起北京北三環,北到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朝建北京城後,馬甸便是從德勝門北通清河、沙河、昌平十三陵古北口延慶張家口的要道。明清時期,每年從北方和西北來為朝廷進貢的馬隊,將馬中的上等選為御馬進貢皇家,次等分贈文武百官,淘汰下來的馬匹作為民用就地出售。販運馬、牛、羊、駱駝的客商也常在馬甸住宿。馬甸自然形成交易市場。馬甸的回族大多來自西北,特別是陝西。因馬、牛、羊、駱駝行業擴大,馬市遷到德勝門外關廂(鼎盛時期有馬店48家),牛店遷到北小關,羊店集中在馬甸,北京民間曾流傳「馬甸無羊市無肉。」[1]

馬甸清真寺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當地13家羊店及各界人士捐銀計三千多兩。重修完工之後,16間大殿前有九級台階,大殿門柱上有穆罕默德訓義的抱柱聯:「生天生地更生生,化人化物能化化。」大殿內有窯殿,大殿外尚有其他房屋21間,左邊為講學經堂,右邊為清真小學講堂及鄉老起居所。重修完成後,撰立《重修京都德勝門外馬甸禮拜寺碑記》,如今該石碑仍立在寺內。[1]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馬甸回民在西村建立清真女寺,胡師娘傳經領拜。從清朝到1945年,馬甸清真寺一直開辦大學,講授《古蘭經》並培訓阿訇。清真寺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種:馬甸羊店每出售一隻羊,清真寺收取買賣雙方各一分錢;回民住戶按月向清真寺交供給;清真寺出租土地百餘畝。[1]

1958年,馬甸清真寺停止宗教活動,改為工廠,阿訇們參加生產。文革紅衛兵破四舊,拆毀清真寺垂花門及大殿藍色琉璃頂子,將瓷花大魚缸、明代古玩、地毯、大銅香爐拉走。古柏也遭到砍伐。[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兩次發布專門文件,指示各級政府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1980年,西村女寺被收回,成立回民服務所,又改建為三層樓房的回民托兒所。後來,馬甸清真寺收回寺產,恢復原貌,並恢復宗教活動,通過出租部分房屋及開辦「穆光牛羊肉店」獲得日常經費。1989年,由本地鄉老發起,重修了大殿和南北講堂。[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