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光緒三年(1877)《黃巖縣志》新定縣城坊巷圖。

黃岩城牆為舊黃巖縣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已不存。

黃岩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置縣,名永寧,屬台州,武后天授元年(690)以黃岩山為名改為黃岩,沿用至今。黃岩城牆始築於唐上元年間,後廢,至宋元時均無城池。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明元年,1367)永嘉侯朱亮祖重築城牆,周三里,至明洪武三十年(1397)城石又被拆除以築海門衛城,居民立柵為藩(俗稱木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因倭寇入侵再度築城,次年竣工,清順治、雍正、乾隆、咸豐、光緒時重修。城牆北臨永寧江(又名澄江),西臨西江,東、南分別臨東官河和南官河,周長七里(約3360米),原高二丈(約6.4米),清順治十五年(1568)又增高四尺(至此高約7.68米),厚三丈(約9.6米),設陸門五座,水門四座,五座陸門分別為東門鎮海門、西門液金門、南門迎薰門、北門拱辰門和東南門應秀門,四座水門分別為東水門東陡門(後名登瀛門)、西水門車浦陡門、東南水門南陡門和東北水門東浦陡門。護城河為清順治十五年(1658)所鑿,後多次疏浚[1]。民國二十八年(1939)為便於戰時居民疏散而拆除[2]

原城內主要建築有縣署(已不存,其址今仍為黃巖區政府)、學宮(黃巖縣學文廟,今學前巷2號,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已不存)和慶善寺(現存慶善寺塔,今尚司路2號黃巖區總工會院內,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等。

參考文獻

  1. ^ 清·陳鍾英修、王詠霓纂,《光緒黃巖縣志·卷七·建置·城池》:「舊城唐上元中築,周回九里三十步,又雲周回四百五十步,久圮。宋元皆無城,西、北距澄江,東距官河,南距奎文坊支河以為縣郭(見赤城志)。明初吳元年(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永嘉侯朱亮祖重築,周圍凡三里。洪武三十年信國公湯和城沿海防倭衛所,撤石料徙之海門,居民列柵為藩(案俗名木城,今猶有此語)。嘉靖壬子,倭大入寇,以無城故陷,於是邑令高材請於當道,委攝令傅、通判倌成之,後令汪汝達至,始竣事,即今城是也。凡周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為級三,為門五,東曰鎮海,南曰迎薰,西曰液金,北曰拱辰,東南曰應秀,南北二門增設炮台,北門外更置丹崖第一關。為水門四,東曰東陡門,西曰車浦陡門,東南曰南陡門,東北曰東浦陡門。初,城北倚長江,右瀕西港,又於東南鑿河廣十丈,北入江,西達港,以環其外。鑿時得古硯一枚,鐫「金帶」二字,遂以名河,後淤。國朝順治十五年總督李公率泰檄署令王印昌增築,高其垣四尺,合兩雉為一,並三級為二,環城鑿壕,內植木柵藩之。……歷年既久,柵廢壕淤,垛堞隤陊。乾隆三十四年王令憕捐俸修築,復尋東南壕河故跡而疏浚之,寬二丈二尺零,深二尺零,周圍九里三十步……(咸豐)八年黃令維同重浚壕河,闊三丈六尺,深一丈八尺。同治己巳孫令憙浚五支河成,引永寧山水入城,修築東陡門,名曰登瀛。
  2. ^ 池太寧. 《黄岩城墙变迁史》. 台州晚報. [2018-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