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柏林會議
柏林歷史 |
---|
布蘭登堡侯國時期(1157–1806) |
普魯士自由邦時期(1918–1947) |
另見:年表 · 條約 · 分類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
---|---|---|---|---|---|---|---|---|---|---|---|---|---|---|---|---|---|---|---|---|---|---|---|---|---|---|---|---|---|---|---|---|---|---|---|---|---|---|---|---|---|---|---|---|---|---|---|---|---|---|---|---|---|---|---|---|---|---|---|---|---|---|---|---|
|
||||||||||||||||||||||||||||||||||||||||||||||||||||||||||||||||
柏林會議(德語: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6月13日-1878年7月13日在德意志帝國柏林舉行的會議。與會國包括當時歐洲強國(俄羅斯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帝國)、[1]巴爾幹半島各國(希臘王國、塞爾維亞公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和蒙特內哥羅公國)和鄂圖曼帝國。這次會議旨在確定俄土戰爭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領土。最終,會議以柏林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背景
1875年,波士尼亞爆發反鄂圖曼帝國動亂,不久蔓延至鄰近的保加利亞,鄂圖曼帝國軍隊在保加利亞進行殘酷的鎮壓,令俄羅斯帝國以保護保加利亞人為由,於1877年向鄂圖曼帝國宣戰。土耳其戰敗求和,與俄羅斯帝國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條約訂明被鄂圖曼帝國統治數世紀的保加利亞獲得獨立,但新獨立的保加利亞版圖之大,令英國、奧匈帝國以及其他巴爾幹民族不滿,各國恐怕新獨立的保加利亞會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傀儡,令俄羅斯帝國大大增加在巴爾幹半島及東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於是巴爾幹地區在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後,變得異常緊張。
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以德意志帝國在巴爾幹地區沒有直接利益為由,願意當上調解人,在德意志帝國首都柏林召開討論巴爾幹問題的國際會議,邀請各國出席,以平衡英國、俄羅斯帝國與奧匈帝國的利益。
柏林條約的條約內容
- 保加利亞分為三部分:保加利亞(獲得自治權)、東魯米利亞(仍屬鄂圖曼帝國擁有,但有自治權)及馬其頓(歸還鄂圖曼帝國)
- 沙俄仍持有比薩拉比亞
- 英國獲得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
- 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蒙特內哥羅的獨立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主權名義上仍歸鄂圖曼帝國,但行政管轄權則歸奧匈帝國
參考來源
- ^ "Besides Turkey, there were six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Great Britain, France, Austria-Hungary, Italy and Germany." Sowards, Steven W. Lecture 10: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Eastern Question. Twenty-Five Lectures on Modern Balkan History (The Balkans in the Age of Nationalism). [14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