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臺北市道路列表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列表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市民大道或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
我想要建立市民大道的條目,但其名稱,大家認為用哪一個比較好?(建國高架橋和環河南北路也是一樣的問題)-- howard61313 15:45 2006年8月19日 (UTC)
市民大道比較好,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個人以為只是那綠色的部份。
建國高架橋和環河南北路也是一樣,除非我們專寫高架橋部份,不然應該均包含才是。--方舟(方舟軒) 07:51 2006年8月19日 (UTC)
請問一下︰ 市民大道一段和鄭州路目前還是兩者並用嗎? —Cthuang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00:21 (UTC)
北門橋
正式名稱應為北門橋非北門高架橋,見西寧南路口的橋邊招牌--蒼空 翔 有事點我 11:04 2006年9月10日 (UTC) 台北市志和台北市發展史(市府寫的)作『北門高架橋』
有關紀念人物
關於渭水路
長安東西路旁的渭水路,其渭水一名是指以甘肅省和陝西省兩省流域為主的黃河支流渭水,即今已被中國更名的渭河,並非蔣渭水的渭水。來源根據請見2006.1.06的台灣日報《馬英九又在吃蔣渭水豆腐了。》
- 為此,我特地找出來來源,並全錄原文如下:
或許馬市長會因為台北市擁有全台灣唯一的「渭水路」而沾沾自喜,可是別忘了,台北市這條緊鄰「長安東路」的「渭水路」是中國黃河支流的那條渭水,跟蔣渭水毫無關係。希望馬市府不要天兵到想拿「渭水路」來大作蔣渭水秀,那只會突顯馬市府仍用高高在上的大中國霸權來施以小惠、籠絡台灣人,台灣社會得到的絕對只有屈辱,而非尊重。
在此,我再稍為就個人看法補充詳述一下,位於光華橋渭水路開通應該在1996年解嚴或民進黨執政之前,依政治環境,實不可能將其渭水路命名,另外,如果以此命名,也應比照蔣渭水高速公路一般,以全名命之。除此,就中國地理位置配置,應該取「長安」(長安西路)(陝西)旁的渭水流域。請維基人明鑒。
- 應以全名(姓名)命之?有見過孫中山路和蔣中正路?當時認為只要有名字就可以了。見政府公報資訊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電為改正街道名稱應一律採用有意義之2箇字為之,仰遵照,民35年02月20日。不過後來有了例外,像研究院路就是。--Mihara57 (留言) 2010年11月1日 (一) 14:12 (UTC)
- 插個花,現在的甘肅省好像也沒有渭河縣?或許渭水縣現在的地名還需要考證一下。--汪汪 01:48 2006年12月4日 (UTC)
- 剛才編輯衝突了,我已經將內容略為修改,而長安東路旁的渭水一名或許跟大直明水很像。--winertai 01:58 2006年12月4日 (UTC)
- 另外,文中的酉陽街是最短一條街,我也蠻懷疑的,如有可能,也請撰文者列出來源。(常德街也只有一間建築物)--winertai 01:58 2006年12月4日 (UTC)
- 酉陽街是最短的一條街的說法,來自《臺北市路街史》該條目,本街位於中山堂與市警局間,沒有門牌,為1984年文獻會田野調查實地測量。而《臺北畫刊》曾經介紹景美地區的街道時,稱「車前路」為本市最短的一條街道,此說法只是當地民眾自認,未實地測量,《臺北市路街史》的資料也比酉陽街長。但現在坊間的鄉土教材,均引用臺北畫刊,知道臺北市路街史這本書的人,比臺北畫刊少。123.192.22.56 15:40 2007年1月28日 (UTC)
- 2002年《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序言稱,文山區富山路僅有40公尺,是目前最短的街道;但該書並為說明路頭路尾如何計算。123.193.115.68 12:04 2007年2月26日 (UTC)
- 很有必要考證一下,同樣是在解嚴以前,台北市就有福星國民小學(紀念羅福星)、舊宗街(舊宗路的前身)、朱崙街(當地舊地名朱厝崙),這些都是戒嚴時代早期就出現的名字,因此戒嚴時代去紀念蔣渭水沒什麼不可能的,甚至在塔悠路出現以前,在基隆河截彎取直以前的大直還有一條「下塔悠街」,還有一件,在台北市的地政資料上,房屋所有權狀上不是會註明房屋是位於「●●段○小段」嗎?本來這些「●●段」在戒嚴時代都是使用雙連、埤頭這種舊地名,反而是到了1990年代(好像是陳水扁當市長的時候吧?不扯政治了)改成現在的仁愛段、復興段這種名字,你有收過房屋稅或地價稅單嗎?上面會寫房屋是位於「●●段○小段」
- 基於中立原則,現在先把渭水路部份清空,因為尚未有討論結果,也就是說在未有討論結果前條目中不要列出渭水路
- 雖不滿意閣下「中立」說辭,但是為了免於編輯戰,我贊成不列出渭水路。(呵呵,等熱度過了再說。)不過,還是想告訴閣下,蔣渭水於解嚴之前的地位與羅福星不能相比,且你舉的國小或地籍代稱,其重要性或性質實在與道路名是兩階層之別。另外,陳水扁那些事情,也扯遠了,這些尚祈請閣下明鑒。--winertai 18:20 2006年12月4日 (UTC)
- 一個建議是,舉出明確的證據,證明在民國34至38年時,中華民國的行政建制有渭水縣或渭水市,渭河縣或是河流渭水是算不得準的,台北市的中國地名路名一定是中華民國34至38年時實際存在的省縣市名,河流山脈這種自然地形是不會用的,而且還有一點,一定用漢名,比如沒有齊齊哈爾街有龍江街、沒有哈爾濱街有濱江街,另外長安不是因為西安的古名而是陝西有個長安縣。要證明渭水路只能舉出明確的證據,比如政府的資料,台灣記者素質差,報紙隨口說說不易讓人相信。
- 只要不要把渭水路跟蔣渭水扯在一起的明顯錯誤資訊出現,我並不在乎渭水路有沒有列出,(其實用各種搜尋引擎查到的「中國,甘肅渭水縣資料」,也不是沒有,如:天水堂。)倒是閣下「長安縣」或「台北道路一定用漢名」上述兩說法,頗與我手邊書籍所言有所出入,希望能列出可供查證的資料。--winertai 19:09 2006年12月4日 (UTC)
- 渭水縣也是要有可供查證的資料,長安縣就是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民國時代叫長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徹縣設區了,另外天水堂說渭水縣今伏羌,查了一下伏羌縣民國改甘谷縣,因此會被使用的是甘谷(還真的有甘谷街),不可能用渭水或伏羌,而且甘肅有清水縣、通渭縣、渭源縣,就是沒有渭水縣和渭河縣,明代天水府只有清水縣,清代多出扶羌縣,很可能天水堂筆誤把清水渭水搞混了,如果沒有政府明確資料那麼渭水路無法與渭水縣相關。
- 其實我也對台北中國地名街道「一定要省縣市地名」這原則也存疑,我想不知道有沒有此原則的說法來源?
據我手邊資料,光華橋為1972年建成,而橋體下的渭水路有可能是因應新橋建成,從當時的巷子升格所成,而當時的街道命名原則,或許沒有1948年的那麼嚴謹。--winertai 14:26 2006年12月5日 (UTC)- 我在聯合知識庫中找到關於台北市渭水路最早的報導是【1959年06月06日/聯合報/03版/】「北市原松江路 改名杜勒斯路」的報導,內容是關於當時美國前任國務卿杜勒斯逝世後,台北市市長為了紀念這位台灣友人,考慮將松江路改名為「杜勒斯路」。其中有一段「松江路是自渭水路至新生北路一段交叉口之間,全長一千七百八十五公尺,路面寬度四十公尺。」。另外,我記得台北市政府曾經出過ㄧ本說明台北市內各道路歷史的書籍,我曾在北市圖總館內翻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這本書看看有沒有相關資料。--汪汪 15:05 2006年12月5日 (UTC)
- 如果你是指民國75年編的《臺北市路街史》的話,那本已經確定沒寫為什麼取名渭水路。(該發言來自:user:210.200.105.214,補正者--winertai 09:12 2006年12月7日 (UTC))
- 謝謝勒,這個資料蠻珍貴的。如果是1959年以前就命名,蔣渭水上檯面的機會更不是很大。--winertai 16:28 2006年12月5日 (UTC)
- 我在聯合知識庫中找到關於台北市渭水路最早的報導是【1959年06月06日/聯合報/03版/】「北市原松江路 改名杜勒斯路」的報導,內容是關於當時美國前任國務卿杜勒斯逝世後,台北市市長為了紀念這位台灣友人,考慮將松江路改名為「杜勒斯路」。其中有一段「松江路是自渭水路至新生北路一段交叉口之間,全長一千七百八十五公尺,路面寬度四十公尺。」。另外,我記得台北市政府曾經出過ㄧ本說明台北市內各道路歷史的書籍,我曾在北市圖總館內翻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這本書看看有沒有相關資料。--汪汪 15:05 2006年12月5日 (UTC)
- 其實我也對台北中國地名街道「一定要省縣市地名」這原則也存疑,我想不知道有沒有此原則的說法來源?
- 渭水縣也是要有可供查證的資料,長安縣就是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民國時代叫長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徹縣設區了,另外天水堂說渭水縣今伏羌,查了一下伏羌縣民國改甘谷縣,因此會被使用的是甘谷(還真的有甘谷街),不可能用渭水或伏羌,而且甘肅有清水縣、通渭縣、渭源縣,就是沒有渭水縣和渭河縣,明代天水府只有清水縣,清代多出扶羌縣,很可能天水堂筆誤把清水渭水搞混了,如果沒有政府明確資料那麼渭水路無法與渭水縣相關。
- 只要不要把渭水路跟蔣渭水扯在一起的明顯錯誤資訊出現,我並不在乎渭水路有沒有列出,(其實用各種搜尋引擎查到的「中國,甘肅渭水縣資料」,也不是沒有,如:天水堂。)倒是閣下「長安縣」或「台北道路一定用漢名」上述兩說法,頗與我手邊書籍所言有所出入,希望能列出可供查證的資料。--winertai 19:09 2006年12月4日 (UTC)
- 一個建議是,舉出明確的證據,證明在民國34至38年時,中華民國的行政建制有渭水縣或渭水市,渭河縣或是河流渭水是算不得準的,台北市的中國地名路名一定是中華民國34至38年時實際存在的省縣市名,河流山脈這種自然地形是不會用的,而且還有一點,一定用漢名,比如沒有齊齊哈爾街有龍江街、沒有哈爾濱街有濱江街,另外長安不是因為西安的古名而是陝西有個長安縣。要證明渭水路只能舉出明確的證據,比如政府的資料,台灣記者素質差,報紙隨口說說不易讓人相信。
- 雖不滿意閣下「中立」說辭,但是為了免於編輯戰,我贊成不列出渭水路。(呵呵,等熱度過了再說。)不過,還是想告訴閣下,蔣渭水於解嚴之前的地位與羅福星不能相比,且你舉的國小或地籍代稱,其重要性或性質實在與道路名是兩階層之別。另外,陳水扁那些事情,也扯遠了,這些尚祈請閣下明鑒。--winertai 18:20 2006年12月4日 (UTC)
- 民國時代沒有渭水縣和渭水市[1](該發言來自:user:210.200.105.214,補正者--winertai 09:12 2006年12月7日 (UTC))
- 我想現在把問題弄擰了,其實這問題真正癥結是命名相關資料都顯示當初取名原則是「中國地名」而並非一定拘限中華民國34至38年時實際存在的省縣市名。
例如,中華民國統計資訊有篇文章中山北路走七擺內容中就有這樣說法:「另若用中國大陸各省都市、名山、大川命名則需以忠孝東西路及中山南北路交點為中心分成東南、東北、西南及西北四區,並參照我國版圖相當位置取名,所以在台北市找廣州街,就要往南,要到酒泉街朝西北走準沒錯...」,如果照此官方文章說法,取名河川名稱的渭水未何嘗不可?何況饒河或許是指鄱江的俗稱-中國饒河。因此在沒有找出台北中國地名街道名稱都是以中華民國34至38年時實際存在的省縣市名的確切字眼前,以我找到的這兩個來源,足夠證明渭水路命名沒有違反中國地名命名的準則,而渭水路更不是為了紀念蔣渭水所命名。
--winertai 08:54 2006年12月7日 (UTC)
- 編輯衝突了,我修正一下發言內容。另外,為了讓討論內容更明確,我建議發言者要簽名,除此,我擅自將部分未簽名者標上IP位址,請見諒。--winertai 09:04 2006年12月7日 (UTC)
- 在內湖於1968併入台北市以前,慈佑宮那裡是台北市東北部,慈佑宮一帶的路用江西的鄱江命名?請注意『命名則需以忠孝東西路及中山南北路交點為中心分成東南、東北、西南及西北四區,並參照我國版圖相當位置取名』,還有三水是廣三鐵路的終點,是交通要地吧?另外,跟黃河長江珠江比起來,哪個才算名山、大川?(該發言來自:user:210.200.105.214,補正者--winertai 09:12 2006年12月7日 (UTC))
饒河與三水只是我隨手舉的反例。重點是,既然資料來源證明大川可予以命名,不能說,沒有長江之名,就不可以有渭水之稱號。另外,我還是強調中國地名命名的台北市街道其命名「須是中華民國34至38年時實際存在的省縣市名」的說法,並沒有可供查證的來源。--winertai 09:26 2006年12月7日 (UTC)- 既然寫都市、名山、大川那麼黃河長江珠江黑龍江華山泰山衡山這些名稱出現以前先命名渭水,不會覺得顛倒奇怪嗎?
- 呵呵,在戒嚴時期,沒有羅福星路、余清芳路、逢甲路或者連橫路,而來個蔣渭水路,不是更奇怪。--winertai 09:45 2006年12月7日 (UTC)
- 既然寫都市、名山、大川那麼黃河長江珠江黑龍江華山泰山衡山這些名稱出現以前先命名渭水,不會覺得顛倒奇怪嗎?
- 再補充與更正一下,中國東北部的饒河如果是河川是指饒力河(請見饒河縣),而三水更可能是指因西江、北江和綏江的合稱。(請見三水)--winertai 09:32 2006年12月7日 (UTC)
- 在內湖於1968併入台北市以前,慈佑宮那裡是台北市東北部,慈佑宮一帶的路用江西的鄱江命名?請注意『命名則需以忠孝東西路及中山南北路交點為中心分成東南、東北、西南及西北四區,並參照我國版圖相當位置取名』,還有三水是廣三鐵路的終點,是交通要地吧?另外,跟黃河長江珠江比起來,哪個才算名山、大川?(該發言來自:user:210.200.105.214,補正者--winertai 09:12 2006年12月7日 (UTC))
其實就是蔣渭水的故鄉宜蘭的渭水路,都是近幾年才改名的,之前叫中山路,所以若說台北的渭水路是為了紀念蔣渭水,我認為不太可能。但否定是以中國地理命名的理由也很有根據,這確是值得考究的一件事。未命名 09:30 2006年12月7日 (UTC)- 咦?不是本來叫渭水路,近幾年才改名中山路,這事在自由時報的讀者討論區還鬧很大。資料來源
- 名稱改來又改去。另外,上兩個禮拜,我到大直忠烈祠想找蔣渭水的牌位也找不到。1950年代末,參加左派政治團體的賴和被請出彰化忠烈祠,不知道蔣渭水有沒有被請出大直忠烈祠。這樣講好了,在戒嚴時期,蔣渭水並沒有那麼高的政治地位。講難聽一點,教科書當中,寥寥無幾的台灣史當中,只見羅福星丘逢甲,政府沒篇幅也沒意願去提蔣渭水。在此氛圍下,當時使用一個沒有代表性台灣政治人物的名稱充作首善之都街道名稱,是違反一些常理。--winertai 09:42 2006年12月7日 (UTC)
- 總之現在沒有人能證明自己絕對是正確的,因此建議繼續不列出渭水路。直到找到1947年的文件為止。
- 名稱改來又改去。另外,上兩個禮拜,我到大直忠烈祠想找蔣渭水的牌位也找不到。1950年代末,參加左派政治團體的賴和被請出彰化忠烈祠,不知道蔣渭水有沒有被請出大直忠烈祠。這樣講好了,在戒嚴時期,蔣渭水並沒有那麼高的政治地位。講難聽一點,教科書當中,寥寥無幾的台灣史當中,只見羅福星丘逢甲,政府沒篇幅也沒意願去提蔣渭水。在此氛圍下,當時使用一個沒有代表性台灣政治人物的名稱充作首善之都街道名稱,是違反一些常理。--winertai 09:42 2006年12月7日 (UTC)
- 咦?尷尬了,好像我記反了。不過那則報導指出宜蘭的渭水路是在日治就有的,並不是國府命名的,而且該新聞也適足表現出蔣渭水的不被重視。未命名 09:56 2006年12月7日 (UTC)
- 1946年1月1日,見各縣市街道名稱改訂-臺北市街道新舊名稱對照表呈送案第031100350021編號最左邊,或見政府公報資訊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市政府改正街道名稱一覽表第四頁,為配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11月公佈的街名改訂,提交的這份文件當中就有「渭水街」了。此路名是當時的市長黃朝琴(曾為臺灣民眾黨成員),可能還包含了部分群眾的意見(參考《民報》),為了紀念蔣渭水而命名。據〈渭水路更名蔣家後代遺憾〉《聯合報》(2003年10月2日,B2版,宜蘭縣新聞):「渭水路的除名並不是台灣史上第一次,蔣朝根表示,台灣民眾黨本部所在,1946年也曾被命名為渭水街,後被陳儀更名天水路,爾後政府採取補救措施,新闢道路時在宜蘭另設渭水路紀念蔣渭水。」另據《臺北市路街史》:「光復後,以甘肅省命名為『天水街』,路寬十四點六公尺,六十年代拓寬為十六公尺,改稱『天水路』。」若將兩者一起比較,「渭水街」與「天水街」只差一字,可說是一字之改。以當初的政治環境並非不可能,首先是官方人士為蔣渭水寫墓誌銘(1949年?忘了,在《蔣渭水傳》附錄),其次是1951年蔣渭水逝世二十週年,蔣中正為表彰蔣渭水贈「民族正氣」匾額(其實應該要表彰的是民主精神),以安撫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做這些是為了捥救失去的民心。至於『渭水街』是什麼因素從建成區(後來併為大同區)移至中山區?推測版本一,
以陳儀為主的官方不敢隨意廢除渭水街這個街名,所以移至與中國大陸的渭水流域相對位置的中山區,並淡化與台灣民眾黨本部之間的連繫(要先確定改街名是二二八之前或之後)。版本二,1951年之後,各在宜蘭市與台北市找一條路,命名「渭水路(街)」,中山區那條光復後是十公尺,依照當時的標準可能還叫渭水街,《聯合報》也能印證。但不管是哪個版本,除了宜蘭在當時還有點新聞內容(《聯合報》最早記載是1952年),在台北中山區的渭水路(《聯合報》最早記載是1958年)幾乎讓人淡忘它與蔣渭水的關聯,搞得後來的人不清楚是來自人名或河川名(台北市僅見的中國河川?)。蔣中正當時做了這麼多補救措施,可能是聽從旁人建議順應民心,後來時過境遷,人們漸漸淡忘,就不需要再特意再去表彰蔣渭水了。結論:靈感最初可能來自蔣渭水,相對位置可能有經過考量(1947年後)也可能是巧合(1951年後),至於紀念大半是為虛應當時的民眾。--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06:03 (UTC)- 查詢檔案管理局-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有「臺灣高等法院- 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38年專案已移轉檔案局)」檔案產生期間:民國36年02月21日。檔案內容開放申請與否:不開放。再查詢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資訊網有「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02月21日,檔案內容開放申請與否:限制開放。以上。似乎在二二八事件之前已展開第二次改街道名稱的動作?檔案需要申請,國家檔案似乎不收費,想了解內容的話可以去國家檔案及閱覽中心詢問(台北市中山區伊通街59巷10號)。--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10:18 (UTC)
- 民國34年11月17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佈的「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原稿為手寫的行政長官公署檔案,1945年11月23日的《民報》第1版亦有刊登)與民國63年7月31日臺灣省警務處公佈的「臺灣省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辦法」。將兩者比較後可以發現都市、名山、大川可以說是後來才補充上去的,僅管最早有提到地理卻是強調適合當地地理,此時以中國大陸各省行政區來命名的想法都尚未出現。轉變的關鍵在於鄭定邦這個上海建築師,詳見龍應台的部落格。再看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查得「民政處技正鄭定邦派任案」時間「起:1946-06-06/迄:1946-07-07」,以及政府公報資訊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派鄭定邦職務出版日期為民35年07月16日。我一時疏忽還有該人物,以致於前面以官僚思想來解釋中間的決策,現在應該修正。鄭定邦對渭水街的情況可能是知情的?或有經過協商取得共識?總結起來當時台北市所有路名裡,最有紀念意義的只有「渭水街」,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移至中山區,以配合他整個台北市街道名稱的佈局。由於只使用不到一年的街名,預料民眾不會有太強烈的反對,可能要看過存放在國家檔案局的「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才有進展。--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11:29 (UTC)
- 另補充一份檔案管理局的文件是「都市計劃案」,內容摘要:「本案有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於民國卅六年二月間,致函公署以市區街道地名已奉令重行制定,並分別派員標立路牌門牌,為便利市民辨認索引擬發行市區地形詳圖並檢送十份;公署批示准予備查並將該地圖檢送至各科。」主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二二八事件 更改街道名稱 地圖繪製」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02月21日~民國36年02月25日」。--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1日 (日) 00:48 (UTC)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在民國36年01月15日、16日、17日,分三次公佈「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當中僅提及大同區的渭水街改天水街的部分,但未提及中山區渭水路
(街)的部分。與後來保存於檔案局的文件日期太過於接近,不知內容是否有所增益。鄭定邦當下對渭水街的處理方式,並沒有我所認為的採取折衷的方式。後續是何時在大同區補上「渭水路(街)」,以及所抱持的態度是為紀念或為符合山川,或兩者兼而有之,還有待查證。--Mihara57 (留言) 2010年11月1日 (一) 15:29 (UTC)- 翻閱《臺北市政概況》(民國37年版)內夾一張〈臺北市都市計劃圖〉(民國37年1月,由臺北市政府公務局製),已見「渭水路」三字。可見「渭水路」的命名早在民國36年已決定,之前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的「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三期皆未完整列出,或是在不久後才補上?總之,除了機關局的重要文件外,再看看是否有其他民國36年的文件記載此事。--Mihara57 (留言) 2010年11月3日 (三) 10:17 (UTC)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在民國36年01月15日、16日、17日,分三次公佈「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當中僅提及大同區的渭水街改天水街的部分,但未提及中山區渭水路
- 另補充一份檔案管理局的文件是「都市計劃案」,內容摘要:「本案有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於民國卅六年二月間,致函公署以市區街道地名已奉令重行制定,並分別派員標立路牌門牌,為便利市民辨認索引擬發行市區地形詳圖並檢送十份;公署批示准予備查並將該地圖檢送至各科。」主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二二八事件 更改街道名稱 地圖繪製」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02月21日~民國36年02月25日」。--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1日 (日) 00:48 (UTC)
- 民國34年11月17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佈的「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原稿為手寫的行政長官公署檔案,1945年11月23日的《民報》第1版亦有刊登)與民國63年7月31日臺灣省警務處公佈的「臺灣省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辦法」。將兩者比較後可以發現都市、名山、大川可以說是後來才補充上去的,僅管最早有提到地理卻是強調適合當地地理,此時以中國大陸各省行政區來命名的想法都尚未出現。轉變的關鍵在於鄭定邦這個上海建築師,詳見龍應台的部落格。再看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查得「民政處技正鄭定邦派任案」時間「起:1946-06-06/迄:1946-07-07」,以及政府公報資訊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派鄭定邦職務出版日期為民35年07月16日。我一時疏忽還有該人物,以致於前面以官僚思想來解釋中間的決策,現在應該修正。鄭定邦對渭水街的情況可能是知情的?或有經過協商取得共識?總結起來當時台北市所有路名裡,最有紀念意義的只有「渭水街」,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移至中山區,以配合他整個台北市街道名稱的佈局。由於只使用不到一年的街名,預料民眾不會有太強烈的反對,可能要看過存放在國家檔案局的「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才有進展。--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11:29 (UTC)
- 查詢檔案管理局-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有「臺灣高等法院- 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38年專案已移轉檔案局)」檔案產生期間:民國36年02月21日。檔案內容開放申請與否:不開放。再查詢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資訊網有「台北市各區里鄰街道名稱卷」檔案產生日期:民國36年02月21日,檔案內容開放申請與否:限制開放。以上。似乎在二二八事件之前已展開第二次改街道名稱的動作?檔案需要申請,國家檔案似乎不收費,想了解內容的話可以去國家檔案及閱覽中心詢問(台北市中山區伊通街59巷10號)。--Mihara57 (留言) 2010年10月30日 (六) 10:18 (UTC)
原先是123.192.22.56,換isp了,目前仍然不太打算使用帳號,你可能不會理會,不過還是提一些可注意之處: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中有四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路名→清芳街(指余清芳),永福街(指劉永福),渭水街(指蔣渭水),福星街(指羅福星)。這四條除了清芳街在現代台北市找不到影子外,另外三條在1947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後」)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都找得到,渭水街換到光華商場那邊變渭水路,福星街被福星國小替代(福星國小就在福星街旁邊,這兩者都在中央市場近鄰,中央市場就是西寧電子商場),永福街換到老松公園那邊。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就已經有延平路,中山路,中華路,中正路,大同路,光復路,東園街,西園街,新生路,三民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鄭定邦到台北之「後」,延平路改成延平北路,中山路改成中山北路,中華路換位子,中正路改成中正東路(1954年改回中正路,1970年再改成忠孝東路一段及八德路),大同路改成大同街(1990年再改成昌吉街跟民族西路的巷子),光復路換位子,東園街不動(萬大計畫時後半段併入萬大路,前半段保持東園街),西園街改成西園路二段,新生路改成新生北路,三民路取消(民生社區開發時找別的位子再度起用),民族路換位子,民權路換位子,民生路換位子(1970年鄭定邦命名的民生路拓寬後改成民生西路,同時舊的、1946年命名的民生路闢建,從道路預定地變成真正有路,叫民生東路)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有開羅街(指開羅會議),羅斯福路(指小羅斯福),鄭定邦到台北之「後」,羅斯福路換位子,舊的羅斯福路改南昌路,鄭定邦拿羅斯福路這個名子命名南昌路西側尚未闢建的道路預定地,這個制度被臺北市政府沿襲,舊的信義路四段改名文昌街,舊的基隆路改名嘉興街及舟山路皆沿襲自此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有雙連街及民生路,鄭定邦到台北之「後」,雙連街改名民生路,民生路因為尚未闢建所以沒取名,但是台北市政府出版的文宣刊物《絕版與復刻》中收有一份1948年的改名對照表寫說雙連街改名民生西路,民生路改名民生東路,1970年已經改名為民生路的雙連街在拓寬後果然再改名民生西路,沒取名的民生路道路預定地在闢建後果然命名民生東路,1980年代民生西路旁邊的一條小巷命名雙連街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有中華路,鄭定邦到台北之「後」,中華路改名建國南北路,然後把台北城西城牆命名中華路,台北城南城牆命名愛國西路,這表明鄭定邦的命名方式是沿襲上海的命名方式,上海縣城拆掉被命名為中華路和民國路,鄭定邦只是將『民國』換成更具有教條訓示意味的『愛國』
- 在1946年(鄭定邦到台北之「前」)那一版的臺北市路名表有復興街、仁愛街、和平街,鄭定邦到台北之「後」,復興街、仁愛街、和平街都換位置變成大路,再加上建國南北路、信義路、忠孝路(1970年改成忠孝東路二及三段),把復興街擴張成復興南北路加上建國南北路是從上海帶來的命名方式,上海有復興東西路加上建國東西路,甚至北平(「北京」)的復興門內外大街加上建國內外大街也是1946年國民政府命的名,仁愛路、和平東西路加上信義路、忠孝路是鄭定邦自己的主意
- 除了東園街、西園路二段外,看不到鄭定邦用台北市舊地名道路(大直已經湮沒的下塔悠街可能勉強算第三條)。
112.105.176.42 (留言) 2011年1月29日 (六) 10:35 (UTC)
- 謝謝閣下提供的一些資料與想法,看了以上這些例子,可約略看出鄭定邦對這些舊路名的處理態度。部分路名最後被決定搬移而幸運保留下來,應該是有經過再三權衡考量的,例如記念人物就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渭水」已不是單一個案了。希望將來有學者或作家可以針對這部分再進行確實的研究、分析,而不要光搬出鄭定邦「沿襲上海的命名方式」、政府公佈「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的傳統說法來一語蓋之,而忽視其他例外情形或經過一字之改的路名。另閣下提供的一些路名的後續轉變,敝人也頗感興趣,待有時間再慢慢研究了。--Mihara57 (留言) 2011年2月20日 (日) 21:02 (UTC)
- 補充說明一些事
- 這是民國35年06月28日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市政府改正街道名稱一覽表(鄭定邦到台北之「前」的那一版),有趣的是『公洽路』不見了,因為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打槍說『路街應採用有意義名稱』,為什麼會被打槍?不要以為公洽是古文訓示,公洽是陳儀的字,臺北市政府被打槍後把『公洽路』改名博愛路,鄭定邦到台北之「後」,博愛路換位子,以北門郵局前面那條為新的博愛路,『公洽路』改名重慶南路一段。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在民國36年01月15日公佈的「臺北市新舊路名對照表」還真的有民生東路及民生西路,不過實際上在民生社區開發前,現在的民生西路一直叫民生路。再來此表把新生路改成林森路,不過實際上這條是改成新生北路,林森北路是隔壁另一條路。然後光華商場到圓山交流道的道路命名新生北路,不過實際上這條是命名松江路。
- 再來是台北市舊地名,或者說是清代民間俗稱街道名的問題,鄭定邦到台北之「後」,就不使用了,可以說的很明白,鄭定邦『放棄』,原因很簡單,日本殖民時代多次市區改正後這些路都湮沒掉了,再怎麼命名也無法將名字放到原來的道路上,原來的道路已經湮沒變房屋了,只能把名字放到附近依都市計畫新開的道路上,所以『放棄』,但是這些清代民間俗稱街道名在民國36年台北市建立里鄰的時候全轉化成里名,比如說千秋街、建昌街變成千秋里、建昌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龍峒舊地名依仁里在鄭定邦到台北之「前」變成仁里街,鄭定邦到台北之「後」再變成里鄰上的依仁里,里鄰名剛好和舊地名完全符合。112.105.172.128 (留言) 2011年2月22日 (二) 22:20 (UTC)
- 很精采的論述;看到這條目吸引這麼多人來參與,讓條目創建者的我感到十分光榮。大家都是先進,不敢提太多意見,只是在此以個人經驗提供大家另方向思考。
- 大家在考證時似乎忽略了一個重大因素「拆除建築物」「舊有河溝」「拆除違建」後的微調。鄭定邦大略命名後,這種微調持續發生,例如上面所提的天水街,渭水街,博愛路,重慶南路,新生南北路,中山北路,松江路都與此相關。--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1:07 (UTC)
- 至於渭水路命名,我還是認為是屬於「中國大川」原型命名。--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1:21 (UTC)
- 只可惜這些內容頗具深度,卻大半隻能在討論頁裡,放在條目頁也不適合,敝人建議112.105.176.42、112.105.172.128可篩選出您有確實掌握的部分,然後以筆名投稿至報紙副刊(再有權威的就是期刊、書籍,但等待時間長且難度較高)。純粹建議,不勉強。--Mihara57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3:32 (UTC)
- 關於公洽路(街、巷),查了一下谷歌,在中國大陸幾個地方曾用過,花蓮縣也曾用過,如果更早就已命名,那麼可能以前那附近是與「洽公」有關的。至於是不是因為陳儀的字而避嫌,也許是因素之一吧?當時臨行進駐的國民政府不尊重舊路名,各縣市把路名表交上去了,他們又塘塞一堆理由說有的不適合(明明就有照著改正辦法),明顯不相信本地人,公洽路也是其中一個,最後請來鄭定邦弄了半年多才搞定。關於「放棄」舊路名,敝人覺得重要街道的命名有他上司盯著,給予一定程度的壓力,鄭定邦才會下手這麼徹底,這才是真正主因,否則台北市政府最初提交的街道路名表也不會有近九成在後來公佈的一覽表裡不見了。至於里名、一些小街,沒有干涉太多,這種降一層級,不與重要街道爭光,且沒有明顯日本色彩的舊地名會保留下來。重要街道就像檯面上,象徵著國家的意識與政策;里名、小街就像台面下,仍是小老百姓熟悉的地名或街道名。--Mihara57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3:32 (UTC)
- 話不能這麼講,當時的省轄(及縣轄)市只有台北市被鄭定邦重新來過,其他城市像是高雄有名的一心二聖三多…也是在1946命名的就沒被重新來過,被說不適合的就只有一次而已,至於里名,我是不知道為什麼實施地方自治後為什麼里長鄰長會被市民看做是很不重要,在民國3~40年代,連區長都是民選,還是很有地位的,鄭定邦把舊地名保留在里名中(而且在艋舺大稻埕大龍峒大量使用)而不是保留在街道路名中(需注意清代舊路在市區改正後大多消失湮沒),一樣是有經過再三權衡考量的,而且應該有跟台北本地人開會討論過。112.105.172.128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4:28 (UTC)
- 還有一個麻煩在,像是迪化街一段,在清代這不到一公里的路就有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杜厝街這麼多路名,真的這麼用,門牌怎麼編?貴德街也是,不到一公里分成千秋街、建昌街兩段,還有衡陽路,鄭定邦到台北之「前」1945年取名文武街,這是錯的,清代文武街是重慶南路一段,出這種錯上司敢放手讓他們做嗎?而且衡陽路在清代也西門街、石坊街兩段,一樣有門牌怎麼辦的問題。可以看看這個連結就知道勉強作下去只會徒增困擾112.105.172.128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4:52 (UTC)
- 創建者的意見很好,我認為若自身是台北人或久居台北,有一定歲月資歷,可親身觀察這幾十年台北的變化,有這樣條件會比較好些,不然像我是台南人就感覺有些糢糊了。也可配合看一些各時期的地圖(多收錄在《台北市志》)、舊照片(特別是鳥瞰鏡頭)、甚至詢問當地耆老、文史工作者。最後就是研讀期刊論文、介紹台北市的書籍跟早期的報紙了。一些重要的「拆除」、「填埋」、「鋪路」等「都市計畫」會記錄在一些市政報告書並出版,早期報紙也會依重要性而報導。要弄清楚這麼多的「沿革」是很不容易的,我是很佩服112.105.176.42、112.105.172.128的。--Mihara57 (留言) 2011年2月23日 (三) 03:32 (UTC)
回到渭水路,當地人(我的親戚)說,渭水路(八德路旁那條)原名亦稱渭水街,是因建國啤酒廠縮減土地使其拓寬之,才改稱渭水路,希望這個資訊有幫助。218.166.102.220 (留言) 2011年8月24日 (三) 00:16 (UTC)
- 1958年的臺北市地形圖,維和化學公司和第二酒廠(今建國啤酒廠)間道路係為渭水路,算是臺北市早期的道路命名。Necbest(留言) 2013年7月10日 (三) 04:01 (UTC)
杏林路
杏林路真的是紀念作家杏林子嗎?是否有來源可供查考。直覺上感覺好像只是指醫學界,像是杏林春暖一般的用法。 ☆疾風。肯尼★_ (留言) 2011年1月7日 (五) 19:10 (UTC)
題外話
北寧路原名遼北街,遼北街和舒蘭街會改名其實是因為發音不雅,有發現嗎?提示,用閩南語想
華西街
- 華西街不是原條目所寫的河南華西,根據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出版的台北畫刊所言,只是說明「艋舺地區以中國西方省份(華西)」命名的取名規則[2]。另外,此條目中的「雨聲街」、「長安東西路」等等均有爭議。個人認為,除了顯而易見的常規外,稍有爭議的街道名稱,都要考量到「可供查證」方針,盡量不要列出。這樣講好了,總不能把全台灣的成功路取名,都是標明為了紀念鄭成功。--winertai 07:42 2006年12月11日 (UTC)
南港區昆陽街
昆陽不是在雲南省?當初命名怎麼會跑到「台北東區」!
- 中國叫做昆陽的地名可能不只一個,根據昆陽之戰條目,河南省也有一個,不過已經是舊名了。--汪汪 18:00 2007年1月20日 (UTC)
- 昆陽街由59.104.116.55增加,但不知該名是如何確認是源自雲南?又與鄭和有何關係?另外合歡山區也有「昆陽」,這當中有何關連性?-yiken (留言) 2010年2月20日 (六) 11:05 (UTC)
臺北市街道以中國地名命名的時候還是省轄市時代,還不包括南港區的範圍,昆陽就算真的與雲南有關也不適合列在此列表當中。--Cthuang (留言) 2010年7月26日 (一) 00:50 (UTC)
關於德行東西路
「德行」一名,那本台北市路街史稱:『德行:今士林區德行里,位於福華路與石角溪間,雙溪以北的區域。與南雅同時開闢。因地昔有大竹圍,故初名竹行,嗣以不雅,乃改稱「 德行 」。』
德行一名,是竹行的雅化,但不是在1945年以後才雅化,這算是當地地名?(如同港仔嘴與江子翠)
關於編訂法規與條目問題
關於「大道」的路寬規定,目前仍未修法通過。現行規定是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釘辦法,原本希望修訂為臺北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但是因為市議會屆期不連續,因此被退回。有興趣網友,可連結參考該草案與目前規定,改寫本條目。
另外本條目本來創設目的,僅列出列出「臺北市主要的聯外橋梁與街道」,結果目前內文卻整體介紹台北市道路命名的規則與列表,有部分道路還細部列出其所在區域(如中山北路、羅斯福路),已使整體編排混亂,是否有網友重新修改,以使條目與內文一致。 123.192.22.56 15:29 2007年1月28日 (UTC)
路名簡稱
『中山南路與中山北路應合稱「中山路」而非「中山南北路」』。如此,就與北投區的中山路重名!同樣地,將和平東路與和平西路合稱和平路,這也十分不妥。因為在陽明山華崗地區,的確就有一條路叫「和平路」,如此簡稱,只會讓頁面更為混亂。台北人也很少稱長安路、重慶路,這樣好像置身於大陸的某些大城市中。同樣地,通河東西街若是簡稱為通河街,不也跟另外一條街道同名。
又或者是將新湖一~三路合併為新湖路,在台北市的街道稱謂上,亦不太適合。臺灣其他縣市,可以將凱旋一~三路合稱為凱旋路,那是因為凱旋一路、二路、三路可以連成一線,但是台北市除致遠一路與二路是同一路線外,其他某某幾路,均是指不同的道路。(致遠三路也沒有根致遠二路相連) 123.192.22.56 06:14 2007年2月1日 (UTC)
詳細稱呼請參照《臺北市路街史》。凱旋一至三路之類的,在台灣大多數地區都是指稱三條不同的道路,唯有高雄市例外。臺北市路街史並未將此類道路合稱。(致遠一二路相連是巧合)。之所以中山路重名不改,是因為地址上面只會有南北路擇一出現。125.225.174.231 2007年6月22日 (五) 05:37 (UTC)
以當地里名為街道名稱來源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門牌檢索系統、臺北市鄰里社區聯網
街道名稱 | 街道命名年代 | 里名出現年代 |
樟新街 | 1993年 | 1990年 |
港華街 | 1994年 | 1990年自港墘里劃出 |
湖山路 | 2003年 | 1946年成立 |
福志路 | 1991年 | 1990年原福壽里及志成里合併而成 |
通安街 | 1983年 | 1958年 |
中原街 | 1987年 | 1967年從中莊裡析出 |
葫東街 | 1982年 | 1973年由葫蘆里劃出 |
開明街 | 1969年 | 1967年由大屯裡劃分為開明里 |
中心街 | 1971年 | 1945年 |
成福路 | 1977年 | 1968年 |
倫等街/永平街 | 1982年 | 1974年,倫等里與永平里於1990合併為永倫里 |
中南街 | 1946年 | 1946年 |
社中街 | 1982年 | 1974年 |
社正路 | 1982年 | 1974年 |
大道路 | 1978年 | 1974年 |
和興路 | 1972年 | 1968年 |
東明街 | 1991年 | 1974年 |
瑞光路 | 1998年 | 1974年 |
東山路 | 1992年 | 1990年 |
清江路 | 1965年 | 1946年 |
興德路 | 1960年 | 1950年,原名為興德里,後改興得里。 |
備註:北投區振華街命名年代1973年,而振華里1974年才從福興里分出,所以這就證明振華街源於振興街。 123.193.115.68 16:04 2007年2月22日 (UTC)
關於路標牌照片
目前的路標牌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由交通局交通工程管制處設置在號誌杆上(原來由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掌理);及由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設立於無號誌路口兩種(原來由工務局養護工程處掌理);。目前在本條目內的照片,兩張屬於前者;而「台北市早期路標牌」這個則是由原養工處所設立,希望有網友能搜尋一下自己的老照片,看看可不可以將兩個系統路標牌樣式的沿革也拼湊出來。 123.193.115.68 14:26 2007年2月24日 (UTC)
中國地名命名規則
想到幾個例子︰
- 鄭州是隋代以來的稱呼,明代劃歸開封府,民國時代稱鄭縣,1953年才改為鄭州市。
- 「汀州城」一直以來都屬於長汀縣,而歷史上只有福建省汀州府,沒有汀州縣。
- 此外,也沒有江西省牯嶺縣。
從這幾個例子可推論當時命名並非一定是民國時期有設治的省縣市官方名稱。
因此,長安東西路不取名西安(現在有西安市長安區)是合理的事情。又,北投區的西安街則是跟東華街對應,應該和市區的中國地名命名規則無關。
—Cthuang (留言) 2008年1月29日 (二) 00:29 (UTC)
550CC以上重型機車准許行駛路段。
建議補充 550CC 以上重型機車准許行駛路段。
有關許多重要道路或快速道路被重定向此頁面
我可以理解不是每一條路都有必要在自己的頁面上做介紹,但是像堤頂大道,環東大道等等應該都有許多故事可以分享的。,可以一起試著做像'市民大道'頁面的創建,以中山北路和羅斯福路等頁面成果為目標,朝這方向努力。 ☆疾風。肯尼★_ (留言) 2011年1月7日 (五) 19:10 (UTC)
重名之加註
台北市將部分重名之道路改名、併入其他道路,撤銷路段會顯示他們。但,有時會誤導查詢之民眾,例:「港墘路:本路改為木新路三段。」,是指位於文山區之港墘路,而內湖區有一條現存之港墘路。所以,撤銷路段若有重名應加註區名,例:港墘路(文山區):本路改為......方便民眾閱覽。 218.166.105.196 (留言) 2011年8月23日 (二) 06:28 (UTC)
信安街
這是條目內編輯的註解
- 信安街原為塯公圳支流, 1993年大排水溝加蓋,以連接信義區和大安區得名信安街。雖然信安是衢州古名。但浙江省沒有信安縣,信安街命名典故仍待考證。
- 信安街(信義區-大安區)信安街在信義區成立之前就有了,而且信安街根本沒經過信義區;另外,衢州市柯城區有信安街道,但不知是否就是這個信安 (就是這個信安沒錯,事實上信安是衢州古地名,請原作者放心刪除發言)
就我個人觀點:信安街地下原是塯公圳第一幹線,1984年整修成大排水溝,加蓋是在1993年,信義區成立的時間是在民國1990年。信安街的命名時間是在1993年之後,是因為連接信義區和大安區得名。或是先後出現過兩條信安街? Kenttai|小海 ^^(留言) 2012年11月28日 (三) 17:24 (UTC)
- 信安街(信義區-大安區)
信安街在信義區成立之前就有了這句話很有問題,吳興街156巷、 嘉興街127巷、嘉興街181巷、嘉興街221巷5弄、崇德街99巷、和平東路三段263巷等街道於1995年5月1日整編為信安街,以信義區-大安區為名。Necbest(留言) 2013年7月10日 (三) 03:24 (UTC)
康寧路
我想描述康寧路的分段情形,但不知康寧路二段至今是否存在?118.168.120.29(留言) 2013年8月16日 (五) 07:34 (UTC)
Google Maps上是還存在一小段(該路段還有街景服務),不過並沒有寫二段的路標,臺北市的門牌查詢系統上已經沒有房子掛二段的門牌了。 另外現在二段的尾和三段的頭沒有接在一起。--貓砂_來喝茶 2013年8月16日 (五) 23:00 (UTC)
但大輿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台北市、新北市地圖集第34、35頁並無標示出。118.168.125.243(留言) 2013年8月17日 (六) 04:09 (UTC)
已找到街景服務,但不知路名是否被市政府廢止?118.168.125.243(留言) 2013年8月17日 (六) 04:14 (UTC)
康寧路二段在民國85年整編成金湖路326巷117.56.41.76(留言) 2022年12月15日 (四) 03:16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臺北市道路列表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tgsc.com.tw/peitou/data/20070527110138/index.html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6153054/http://www.tgsc.com.tw/Peitou/data/20070527110138/index.html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6月13日 (三) 17:31 (UTC)
XX Ave. 不能用於地址
如新生北路又是 8th Ave. 又 9th Ave. 可見不能用於門牌地址。--Jidanni(留言) 2024年10月23日 (三) 19:0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