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七巧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巧板
一個七巧板拼成的圖案

七巧板是一種智力游戏,是由七塊板組成的。由於等積變換,所以這七塊板可拼成許多圖形(千種以上),例如:

如果配合兩副或以上的七巧板,甚至可以做出一幅畫。

名稱

七巧板除「七巧板」的名稱外,還有不少名稱:「益智圖」、「智慧板」、「唐圖」等都是七巧板的別稱。七巧板的英文名稱則為「Tangram」。這英文名稱的由來在坊間有不少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有三種;

  1. 它來自被廢棄的英文單詞「Trangram」,意思是奇形怪狀的小玩意。
  2. 「Tang」 即是唐山(中國);而「gram」是來自希臘文「γραμμ?」,詞意為「直线」;整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唐山的直线」。
  3. 來自俚語「Tanka」,話說從前居住於中國東南沿海岸被稱為疍家的水上居民,他們供應食物給一些在運輪擺渡中的商家,除了供應食物以外,他們還提供一些娛樂招待,其中一樣即是由七片薄片組成的中國謎題。「Tangram」一詞大約就是Game of the Tanka -「船上人家的遊戲」演化出來的。

歷史

根據近代數學史家們的研究,是於兩代間由中國人所發明的;少許人士說七巧板已經發明了一千多年了。

中國的發展流程

先是宋朝的燕几圖,之後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再者清初到現代的七巧板。

燕几圖

七巧板本來的面目是「燕几圖」,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賓宴用的案几,引發這個點子的人是北宋進士黄伯思,他先設計了六件長方形案几,於宴會時能視賓客多寡適當調整位置,隨後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會變成一個大長方形,分開組合變化無窮。已和現代七巧板相差無幾了。

蝶翅几

後來,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圖」的原理,又設計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組成的,拼在一起是一隻蝴蝶展翅的形狀,分開後則可拼成出一百多種圖形。

七巧板

現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圖」與「蝶翅几」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出來的。

其他國家

七巧板在明、清兩代很快就快傳往日本歐洲。1805年,歐洲的書目中已經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的書籍。日本七巧板分割方式和中國的略有不同,它應該是采用蝶几樣法的中心正方形變形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板》一書,而中國現存最早有關七巧板的書籍——《七巧圖合璧》是1813年出版的,因此日本人認為七巧板是日本人所發明。

玩法

通常,用七巧板拼摆出的图形应当由全部的七块板组成,且板与板 之间要有连接,如点的连接、线的连接或点与线的连接;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同时玩。 七巧板的玩法有4种:

  1. 依图成形,即从已知的图形来排出答案;
  2. 见影排形,从已知的图形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排法;
  3. 自创图形,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玩法、排法;
  4. 数学研究,利用七巧板来求解或证明数学问题。七巧板按不同的方法拼摆、组合可以拼排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和形象,如桥梁、船只、房屋、手枪或是跑步、跌倒、玩耍、跳舞、站立的人物以及戏水的鱼、猫、狗等。操作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不仅具有娱乐的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被人们运用到了教学当中。由于七巧板可以持续不断地反复组合,已引起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领域的研究者的兴趣,还被作为制作商业广告和印章的辅助手段。

好處與用處

七巧板的好處與用處较多,例如:

  • 形狀概念
  • 視覺分辨
  • 認智技巧
  • 視覺記憶
  • 手眼協調
  • 鼓勵开放
  • 擴散思考
  • 創作機會

無論在現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啟發幼兒智力的良好伙伴。它能够把幼兒對實物與形態之間的橋梁連接起來,在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形狀分析創意邏輯上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給家長們廣泛採用來幫助小孩學習基本邏輯關係和數學概念。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幾何圖形數字、認識周長面積的意義,了解畢氏定理

七巧板還可以教導小朋友辨認顏色,引導小朋友領悟圖形的分割與合成,進而增強小朋友的手部智能耐性觀察力

七巧板亦可用以說故事,把數十幅七巧板圖片連成一幅幅的連貫圖畫,即可當漫畫般說故給小朋友聽。先拼出數款貓、幾款狗、一間屋,即可說出一美妙動人的故事(例如:大花貓遇見狗王子)。

類似遊戲

儘管七巧板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圖形,但是形狀上就有一個很大的限制:不能做出帶有曲線的圖形。另外,七巧板始終有些圖形不能做出。於是,古今中外就設計出與七巧板類似的遊戲。剛提過的燕几圖與蝶翅几就是兩種,其餘的有:

其中西方將七巧板、九連環、四喜人等這些中國古老玩具統稱為『中國難題』。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