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明
張聰明 | |||
繁体字 | 張聰明 | ||
---|---|---|---|
|
張聰明(1860年—1925年9月15日),原名張蔥仔,又名偕張聰明,或稱偕牧師娘,噶瑪蘭族,是一位出身五股的台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她的丈夫是馬偕
生平
早年生活
1860年前後,張蔥仔出生於觀音山山腳[2];她的父母是生活在五股坑的張忠與愛氏,她是他們的長女。不久,張蔥仔被送予五股坑口陳烏 、張氏夫婦作童養媳。[3]童年時,她因不願纏足而常遭養父母家人以言語或肢體懲罰對待,而家中只有養祖母陳塔嫂會特別照護她。[2]
1872年,陳塔嫂在聽聞偕叡理(即馬偕)牧師講道後成為其首位女性信徒。此後,她曾協助其傳道,並在1873年於五股協助興建當地首間禮拜堂,更幫助其於教會招收當地孩童學習白話字;當時,張蔥仔也是學生之一。同時,張蔥仔的原婚配對象病逝。[2]
婚後生活
1878年2月3日,張蔥仔受洗,馬偕為她命名作「聰明」。 1878年5月,馬偕經其學生陳雲騰作媒,且經陳塔嫂等親屬同意,與張聰明於1878年5月27日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由領事為其主持婚禮;婚後,他們隨即前往拜訪北臺灣各教會,馬偕的傳教工作也在張聰明協助下進行得更加順利[3]。1879年,張聰明與閏虔益(Rev. Kenneth Junor)牧師的夫人在教會內從事婦女相關事務的推廣工作。[2]
1880年,張聰明隨馬偕遊歷印度、歐洲大陸及英國等,並最終抵達加拿大;抵達後,張聰明隨馬偕前往當地各教會進行報告,又發起勸募資金以於淡水建立神學院。1881年,張聰明在返回臺灣前被於教會所舉行歡送會上邀請致詞;當時,她穿著臺灣傳統服飾上台並發表其於旅途中的見聞與感想。在歡送會結束前,當地報社代表群眾將六千多美元募得款項贈與馬偕。[2]
1882年,馬偕創辦理學堂大書院並任校長,張聰明則擔任五位教師其中一位;當時,張聰明不但識字(羅馬字[3])且通曉英語。1883年,加拿大教會提供女學堂的興建資金;張聰明在女學堂建立後成為義務教師之一。
1901年,馬偕辭世。
晚年生活
1925年,張聰明將馬偕留給家族的五千多坪土地捐贈私立淡水中學作運動場;9月,張聰明辭世。[2]
家庭
張聰明在婚後與馬偕育有2女1男,分別是長女偕媽蓮 (Mary Ellen Mackay)、次女偕以利(Bella Catherine Mackay)、幼子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4]。[2]
參考資料
- ^ 馬偕牧師來臺灣宣教 (PDF). 2020-10-20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29).
- ^ 2.0 2.1 2.2 2.3 2.4 2.5 2.6 超越灰姑娘童話─張聰明(1860-1925)-臺灣女人. women.nmth.gov.tw.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英语).
- ^ 3.0 3.1 3.2 馬偕博士夫人張聰明女士(1860~1925)(538278).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1).
- ^ Mrs. G. L. Mackay. www.laijohn.com.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外部連結
閱讀資料
- 臺灣女性環球之旅第一人:張聰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的建築形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偕張聰明和她的聰明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