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肢体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肢體語言英語:Body language)是指(人類)使用身體行為姿態等的變化,以進行一般語言溝通(包含手語)之外的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有時出於潛意識。當個體間發生互動時,經常會發出和接收此類訊息,譬如身體姿態、手勢語調、眼神接觸等。[1]

在人際互動中,這類訊息與其他非語言線索,經常比一般語言(口語、手語或符號語言等)有更大的影響力。它們可能會帶來信任,也可能會導致受冒犯的感受,因而影響一般語言表達的效果。即使當事人沒有在進行一般語言表達,仍會不可避免地顯現出此類非語言訊息。[1] 在某些情況下,這類訊息甚至可能與一般語言表達的內容差異明顯。[1]

藉著理解及調整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溝通內容,可以改善溝通效果與人際關係[1]

人類個體在其嬰幼兒心智發展階段,即會於接收來自外界之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等)後,下意識地模仿他人的行為等,並將之與自身對於情緒之感知和理解產生連結。[2] 肢體語言的模仿,有時會帶來人際關係的融洽。[3]

類型

面部表情手勢和目光(眼神),經常被認為是肢體語言的三種主要類別。身體姿勢和個人間的距離等,也可能被用於傳達訊息。[4] 肢體語言與其他脈絡等線索,共同構成完整的訊息樣貌。[4]

面部表情

人類臉部肌肉細微變化,可以表達出非常複雜的情緒資訊。據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同文化中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及厭惡等情緒所對應的面部表情,在外顯形式上非常相近,因而可以被用於跨文化、跨語言之溝通。[5]

身體動作和姿勢

坐姿、行走方式、站姿、雙手放在身體其他部分上的姿勢等,向其他人類或動物個體等,傳達了豐富的訊息。[1]

手勢

手勢是多數日常生活人際互動場合中的重要構成,並經常配合口語表達一同發生,且有時出自潛意識。但是,外顯形式相近的手勢,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被賦予差異極大的含義(例如,OK手勢在大多英語文化社群代表積極的意思,但在巴西等地可能被視為有冒犯性)。[1]

眼神交流

由於視覺感官對大多人來說佔主導地位,眼神交流是一種特別有影響力的非語言溝通形式。它可以被用以表達和釋放感興趣、愛慕、敵意或魅力等情緒相關的訊息[6]。眼神交流對於維持溝通互動進行,以及理解彼此積極或消極情緒也有很大影響。[1]

身體接觸

人類與其他動物,都會透過身體接觸進行溝通,例如不同表現狀態的擁抱握手、身體碰撞等。[1]

個體間的物理距離

在有些人類個體和文化的認知中,人類個體間的距離太接近,會導致心理壓迫感的產生。這種需求因文化、個體間的關係等而產生差異。它可以被用以透露出一些與情緒狀態相關的資訊。[1]

說話聲調

說話時聲音的表現方式(如速度快慢,或者高亢低沉等),會影響聽覺接收者對於口語內容的整體解讀。這種現象經常與情緒方面的理解和溝通有關。[1]

參見

参考资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ww.helpguide.org. 2018-11-02 [2024-07-31] (美国英语). 
  2. ^ Chartrand, T. L.; Bargh, J. A. 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06, 76 (6). ISSN 0022-3514. PMID 10402679. doi:10.1037//0022-3514.76.6.893. 
  3. ^ Body Language | Psychology Today. www.psychologytoday.com. [2024-07-31] (美国英语). 
  4. ^ 4.0 4.1 How to Read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Verywell Mind. [2024-07-31] (英语). 
  5. ^ Are There Universal Facial Expressions?. Paul Ekman Group. [2024-07-31] (美国英语). 
  6. ^ The Biology of Attraction | Psychology Today. www.psychologytoday.com. [2024-07-31]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