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蔭棠
蔡蔭棠(1909年—1998年),出身新竹新埔望族的藝術家,以其繪畫作品為大眾所知。[1][2]
生平簡介
1909年,蔡蔭棠出生在新埔庄街望族中。就讀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受教師南條博明啟蒙,奠定其油畫創作基礎。[1][2]
中學畢業後,保送至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受鹽月桃甫指導繪畫。畢業後,原欲往巴黎進修,但因雙親反對,改至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系就讀[3],在校期間持續抱有對美術的興趣。[1][2] 1935年,自京都帝國大學畢業並返鄉任職,同時繼續創作。[3] 1946年,在臺灣省立新竹中學任教導主任,並時常與藝術家陳進交流。1953年,應聘至臺北市立大同中學任教務主任,並舉家遷居台北,跟當地畫壇互動,並與同校美術教師張萬傳、吳棟材、陳德旺等密切交流。 參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臺陽展及臺灣省全省教員美展等並獲得獎項。1955年至1960年間與畫友共同創辦「星期日畫會」(該畫會於1965年改組為「心象畫會」,後又歷經改組成為「世紀畫會」、「世紀美術協會」等[4])。[5][3] 1977年,移居美國加州費利蒙市。[1][2]
藝術風格
以水彩、油畫、素描為主要創作媒材;主題抽象、具象皆有。 在創作生涯中不斷地學習觀摩,自印象派、野獸派到立體畫派等西洋藝術理念出發,並經由同儕交流、畫會、展覽等活動拓展經驗與視野。在作品中企圖展現對造型、色彩與線條等繪畫元素的實驗與藝術表現。 學者賴明珠分析其風格晚年趨於自由,以主觀的用色,流暢奔放的線條,明亮的彩度、表現出風景或人物的生命力。[6]:268-9[7]:235-7
紀念故居
故居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林, 保堯主編. 《金色年代.風景漫遊:臺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1.
- ^ 2.0 2.1 2.2 2.3 林, 保堯. 《臺灣美術全集 第二十三卷 蔡蔭棠》. 臺北市: 藝術家. 2002. ISBN 9789867957313 (中文).
- ^ 3.0 3.1 3.2 農安街口(中山北路的晨光).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9-01-08].
- ^ 「世紀美術協會」復會. 南畫廊.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 ^ 自學畫家創作出非制式的生命色彩史博館推出蔡蔭棠創作紀念展. 自由時報.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 ^ 臺灣美術史辭典1.0.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20. ISBN 9789862822623.
- ^ 賴, 明珠.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台北: 藝術家. 2020. ISBN 978-986-282-242-5.
- ^ 竹縣蔡屋暨蔡蔭棠故居與竹東甘屋渤海堂 列縣定古蹟.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外部鏈結
- 金色年代 ● 風景漫遊─台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首頁| 典藏| 典藏品| 農安街口(中山北路的晨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城市意象、風景漫遊]臺灣前輩畫家 蔡蔭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