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陳儒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儒林(1839年2月21日—1901年4月15日)[1]泮漁,又字半池半渠藻塘[1]福建淡水大稻埕(今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人,籍貫同安西源鄉,清代舉人陳霞林堂弟[1]。官員、仕紳。

生平

陳儒林於道光十九年正月初八日(1839年2月21日)出生,師從大龍峒仕紳陳維英。咸豐七年(1857年)補弟子員,同治二年(1863年)補增生。光緒元年(1875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巡台,特開決科,取超等,後參加鄉試,然並未考上。次年,陳儒林母過世,他便「讀書家居」,並開班授課。光緒五年(1879年)成為恩貢。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陳儒林辦理團練助戰,因而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獲台灣巡撫劉銘傳賞賜。光緒十五年(1889年),台灣布政使沈應奎賜其內閣中書官位[1]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陳儒林奉命與舉人潘成清辦理團防總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宣布台澎地區割讓給日本,台灣民眾群情激憤,成立台灣民主國,陳儒林被推選成為台灣民主國議院議員。日軍攻佔臺北城後,眾仕紳設立「保良局」,陳儒林作有〈偶吟一律,戲贈保良局諸紳〉一詩諷刺道[1]

該詩經大肆傳播後,發覺自己無法繼續留在臺灣,乃攜帶家眷內渡回中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任福建壽寧縣教諭,後因積勞成疾卒於任內,享年六十三歲[1][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王月鏡、吳伯雄. 《臺北市志.卷九:人物賢德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30–33頁. 
  2. ^ 陳儒林.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