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州婦女頭戴三條簪圖

三條zān閩東語三條簪實際讀音/saŋ˥˥ nɛu˥˥ ʒaŋ˥˥/;日语:三把簪),又叫“三把刀”。是古代福州女性的一種髮飾,盤髻於後腦,正左、正右、正中個插一簪,俗稱三條簪

歷史

舊時福州妇女头戴“三條簪”的发簪回外家送拗九粥的路上
福州的船只,船上为福州民系的农民,其妇女头戴典型的福州“三條簪”的发簪
舊時福州勞作婦女

關於三條簪的歷史來歷,有諸多說法:

說法一

汉國武帝時期,闽越国被汉國出征的軍隊亡國。漢軍進駐閩越國之後,無惡不作,屠殺闽越國的所有男人,並且强娶閩越國本土妇女為妻。但是闽越國的妇女誓死不从,便在发髻上插刀子以防身。后来發展成為在福州地區的婦女发髻上的頭飾三条簪。[1]

說法二

大明嘉靖年間,倭寇時常來袭扰福州城。福州婦女不甘屈辱,在身上隨身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用以防禦沿海袭来的倭寇。后来,为了携带方便與隐蔽,福州婦女就把这种小铁器改制成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如果日子实在难过,甚至可以用于自杀。后来渐渐地演变成使用银器打制,後期慢慢變成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

樣式

头饰呈刀剑形、银质,中间一刀豎插,刀尖朝天。左右两刀横插,刀尖朝外,相互对称,插戴在发髻上。[2]

參見

參考資料

  1. ^ 蛇头簪插田螺髻——袁绶笔下的福州农妇妆饰. 台海网. 2018-12-09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2. ^ 蛇头簪插田螺髻——袁绶笔下的福州农妇妆饰(2). 台海网. 2018-12-09 [202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