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年团
中华青年团是日占沦陷区的青年组织。由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内政部管理。[1]
历史
1939年維新政府中央治安委员会提出设立青年团。1939年3月維新政府内政部(部长陈群)创办“青年团指导员训练所”,培养“青年团干部人才”。首届86名学员从维新学院毕业生中挑选。1939年8月11日,維新政府内政部下设“中华青年团指导总部”。1939年10月起,南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相继设立青年团指导部和指导员训练所,各地大量招收团员、训练青年。至1940年1月,中华青年图在三省二市建立团组织416个,团员62,528人,干部训练所24个,培训学员1,421人。1941年10月统计,建立团组织705个,团员142,681人,县区指导部76个。[2]
《团章》规定,乡、坊(镇)设立基层组织青年团,乡、坊长为团长;各保设分团,保长为分团长。
- 中央指导总部 部长陈群(内政部长兼)
- 课长:负责常务。李子锋(内政部顾问兼)
- 事务股
- 指导股
- 调查股
- 指导员训练所:所长陈群(内政部长兼)。学制6个月,毕业后从事“青运”。共办4期,毕业学员390人。
- 《中华青年》团刊:1939年11月创刊。月刊,汪政權内政部中华青年团指导股编辑。至1942年1月共16期。发刊词中称“明中日亲善之旨,知蒋共抗战之非,确信中日和平,可以复兴中国,并认识建立东亚新秩序,乃能使东亚永久和平,敏于自觉,自觉觉人,有组织、有纪律、使中国一般社会,改变过去盲从蒋共之心理,归服吾人之道,而纳于正轨。”内容上力求卑近平凡,使一般青年及民众,易于事实了解,切于具体而实际,力避玄虚无际的理论。刊中载有大量有关青年团活动的文件和记录,是研究汪政權青年团的重要文献。各地的青年团也办刊,如南京的《新青年》,上海的《中国青年》,浙江的《青年旬刊》,安徽的《昊兴青年》,苏州的《模范青年》。
- 课长:负责常务。李子锋(内政部顾问兼)
各地的青年团组织方案并不统一,甚至名称都不统一。如无锡叫“维新青年团”,江阴叫“防共青年团”,湖口叫“兴亚青年团”,上海叫“中国青年团”。
1942年初,汪精卫政权开始实施“新国民运动”,训练重点即为青少年,组建汪系自己的“中国青年团”、“中国模范青年团”。中华青年团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