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青年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青年團是日佔淪陷區的青年組織。由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內政部管理。[1]

歷史

1939年維新政府中央治安委員會提出設立青年團。1939年3月維新政府內政部(部長陳群)創辦「青年團指導員訓練所」,培養「青年團幹部人才」。首屆86名學員從維新學院畢業生中挑選。1939年8月11日,維新政府內政部下設「中華青年團指導總部」。1939年10月起,南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相繼設立青年團指導部和指導員訓練所,各地大量招收團員、訓練青年。至1940年1月,中華青年圖在三省二市建立團組織416個,團員62,528人,幹部訓練所24個,培訓學員1,421人。1941年10月統計,建立團組織705個,團員142,681人,縣區指導部76個。[2]

《團章》規定,鄉、坊(鎮)設立基層組織青年團,鄉、坊長為團長;各保設分團,保長為分團長。

  • 中央指導總部 部長陳群(內政部長兼)
    • 課長:負責常務。李子鋒(內政部顧問兼)
      • 事務股
      • 指導股
      • 調查股
    • 指導員訓練所:所長陳群(內政部長兼)。學制6個月,畢業後從事「青運」。共辦4期,畢業學員390人。
    • 《中華青年》團刊:1939年11月創刊。月刊,汪政權內政部中華青年團指導股編輯。至1942年1月共16期。發刊詞中稱「明中日親善之旨,知蔣共抗戰之非,確信中日和平,可以復興中國,並認識建立東亞新秩序,乃能使東亞永久和平,敏於自覺,自覺覺人,有組織、有紀律、使中國一般社會,改變過去盲從蔣共之心理,歸服吾人之道,而納於正軌。」內容上力求卑近平凡,使一般青年及民眾,易於事實了解,切於具體而實際,力避玄虛無際的理論。刊中載有大量有關青年團活動的文件和記錄,是研究汪政權青年團的重要文獻。各地的青年團也辦刊,如南京的《新青年》,上海的《中國青年》,浙江的《青年旬刊》,安徽的《昊興青年》,蘇州的《模範青年》。

各地的青年團組織方案並不統一,甚至名稱都不統一。如無錫叫「維新青年團」,江陰叫「防共青年團」,湖口叫「興亞青年團」,上海叫「中國青年團」。

1942年初,汪精衛政權開始實施「新國民運動」,訓練重點即為青少年,組建汪系自己的「中國青年團」、「中國模範青年團」。中華青年團不了了之。

參考文獻

  1. ^ 周競風:「偽中華青年團組織概述」,《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54-57頁。
  2. ^ 偽《中華青年》1942年1月,第4卷第1期,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