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列日戰役

坐标50°38′26″N 5°34′20″E / 50.6406°N 5.5721°E / 50.6406; 5.572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日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

位於列日東北的埃斯塔勒防線,比利時的軍隊正在射擊
日期1914年8月5日-16日
地点
50°38′26″N 5°34′20″E / 50.6406°N 5.5721°E / 50.6406; 5.5721
比利時列日
结果 德國獲勝,但西線攻勢遭到拖延
参战方
比利时 比利時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比利时 熱拉爾·勒曼英语Gérard Leman 德意志帝國 奧托·馮·埃米希
德意志帝國 埃里希·魯登道夫
兵力
第三步兵師,第十五混合旅和要塞警備師
兵力 – 36,000人& 252門火炮[1]
第二軍團英语2nd Army (German Empire)
兵力 – 59,800人& 140門火炮[2]
伤亡与损失
6,000–20,000人傷亡
4,000人被俘[3]
3,300人傷亡 (4日-8日)[4]

列日戰役(法語:Bataille de Liège;德語:Eroberung von Lütt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場戰役,也是德國入侵比利時的開端。[5]1914年8月5日,德軍開始進攻列日[5] ,持續到16日,最後一座要塞投降為止。德軍入侵比利時的行為最終讓大英帝國加入了戰爭;列日守軍的防守耐力最終讓協約國能夠有更多時間來組織軍隊,並準備好防守法國。

序幕

施里芬計畫

由於德意志帝國害怕將因面對法國俄羅斯帝國的兩面夾擊,而陷入漫長的兩面作戰,施里芬計畫被設計成發動一場閃電戰,快速擊敗法國(就像1870年的普法戰爭那樣),接著再轉移西線大軍到東線,以擊退俄羅斯的軍隊(因為他們認為俄軍動員速度較法軍來的慢)。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德軍將必須破壞比利時的中立並入侵之,在數天之內通過該國。而在德軍向比利時推進的路線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當其衝。[6]

戰爭爆發

1914年夏天,奧匈帝國斐迪南王儲暗殺後,各國之間的外交及軍事行動漸趨激烈化,而戰爭也逐漸地無法避免。而德國為遵守和奧匈帝國間的盟約,於8月1日向俄國宣戰,並於隔天向法國(俄國的三國協約盟國)下達最後通牒

同時德國也向比利時的阿爾貝一世國王下達另一道最後通牒。德國的施里芬計劃(已發展二十年餘)將投入大量的人力,來清除集中於阿爾薩斯前線的法軍。此一側翼調動需要德國侵犯比利時的中立,以便繞過法軍和崎嶇的阿登山區。比利時可選擇不做抵抗,並讓德軍可穿越他們的國土進攻法國。事實上,多數德軍的計畫皆需要比利時如此做,否則其他情形將會像一位普魯士軍官所說,這將「激怒沉睡的綿羊」。對德軍的計畫來說,不幸的地方在於比利時將證明他們有強大的意志,來防衛他們的獨立地位[7]。但對比利時來說,不幸則在於他們的資源跟不上他們的銳氣(élan)。

比利時修築了防線,並計劃獨立對抗任何潛在敵人,不論是德國、法國還是英國。1914年八月初,她的軍隊也如同多年來一樣,部署在國界上。當阿爾貝一世收到從柏林來的通牒時,他的參謀長安托南·德·塞利耶·德·莫朗维尔英语Antonin de Selliers de Moranville將軍便開始執行應變計畫:集中軍隊在比國的中心,而讓列日和那慕爾的要塞群能夠減緩德軍的侵攻。列日座落在比、法兩國間的主要道路上,而德軍既不想從南部崎嶇的道路經過,也不想經由比利時北方的荷蘭進攻(即便那將少去十數公里,且地勢平坦)。列日和那慕爾都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但也都有嚴重的缺點。

列日城被一打要塞環繞,由十九世紀後期傑出工程師亨利·亚历克西·布里亚尔蒙英语Henri Alexis Brialmont所設計與建造。布萊爾蒙特選擇不用法國工程師沃邦星形要塞系統,自行設計要塞群來抵擋新式線膛火砲。除了由混凝土、磚石以及泥土所做成的山丘之外,要塞主要的部份皆在地面之下。每座要塞皆擁有一個可伸縮的圓屋頂,可裝設許多火炮,最大者可達6英吋。當此一先進的要塞於1892年完成後,並未受到妥善的維護。布萊爾蒙特還另外要求建造較小的防禦工事和戰壕,用以連接並保護主要堡壘群,但比利時政府並沒有執行該項建造計畫。他們的駐軍戰力並不完整,其中有許多人是來自當地的警衛部隊,且他們只受到最低程度的訓練。

8月2日,阿爾貝一世國王下令開始執行支援工作以回應德國的最後通牒,同時動員所有軍隊並使之達到最佳戰力。列日要塞群的指揮官,热拉尔·勒曼英语Gérard Leman中將被命令「和你那些受託付的部隊防守到最後一刻。」[8]

比利時軍用來完成所有準備的機會不多,因為德軍在8月4日進入了他們的國家。德軍中負責占領列日的臨時單位,是由奧托·馮·埃米希指揮的默茲河軍團(Army of the Meuse),轄下共有八個旅。埃米希指揮的主力步兵及騎兵,被下令攻占列日城附近橫越默茲河的橋梁,並消除所有遇到的抵抗。然而當他及其麾下部隊抵達河邊時,卻發現多數橋梁已被摧毀,只能架起浮橋以作為替代。而當這些措施也遭受對方的火力襲擊時,德軍發現他們被迫向列日要塞進攻。

要塞群

列日要塞群示意圖
列日要塞群
(從最北方開始向順時針方向)
列尔斯(Liers)
蓬蒂斯(Pontisse)
巴尔雄(Barchon)[9]
埃沃涅(Evegnée)
弗萊龍(Fleron)
绍方丹(Chaudfontaine)
昂堡(Embourg)
邦塞勒(Boncelles)
弗莱马勒(Flemalle)
奧洛涅(Hollogne)
隆桑(Loncin)[10]
朗坦(Lantin)
列日要塞的火砲示意圖
克魯伯圍城砲發射單殼砲彈摧毀了隆桑要塞

列日坐落在馬士河烏爾特河的交會點上,位於南方的阿登森林、荷蘭馬斯垂克,與西北方的法蘭德斯平原之間。馬士河沿著深峻的峪流經列日,為其構成一個重要屏障。

德國通往布魯塞爾的主要鐵路會通過列日,這條鐵路最後通至巴黎。馮·施里芬馮·毛奇就是想利用此條鐵路運兵進入法國。大量的工業設施、工廠和其他設施將有助於城市的防禦。然而主要防線仍是十二座要塞組成的環形要塞,該環形要塞完成於1891年,以半徑6~10公里環繞列日[1]。要塞間的火力交織網及保護區的設計,將使要塞能夠在其中之一遭襲擊時,周圍兩座要塞將可提供火力援助。每兩座要塞間的間距大約4公里。

這些要塞不是三角形狀就是四方形,周圍環繞著溝渠與鐵絲網[1]。要塞完全由混凝土建造,並搭配210毫米榴彈砲、150及120毫米加農砲和57毫米速射砲可供防禦[1]。要塞裡的步兵利用步槍與機槍來防禦敵人的攻擊。主要的砲座安裝在可供360度旋轉的砲塔上。只有57毫米的砲塔可以升高。一個要塞共有78門大砲,利用彈藥庫來儲存彈藥,軍隊宿舍可供多達五百人居住,並擁有發電機可供應照明[1]。這些要塞並未相連在一起,只能透過地面上的電話或電報來互相聯絡。

這些要塞有幾個其他的弱點。由於有許多溝壑橫跨兩兩要塞間,使得這裡的地形難以完全防守。間隔的防線在戰鬥前才被建造,且其防止德軍滲入城市的效率不彰。在後方的要塞也很脆弱,那是德軍轟炸後砲彈飛往的方向。要塞內的通風及衛生情形相當的差,造成內部空氣不流通與異味。最終,要塞就在選用非最佳混凝土,以及只能承受1890年最大的圍城砲(210毫米榴彈砲)砲火的情形下建成[1]。勒曼曾親自被選為第三師與列日要塞群的指揮官,在阿爾貝國王的指示下,堅守要塞到底。勒曼擁有約30,000人可防守要塞間的間隙,以及6,000名要塞守軍,其中包含了公民警備隊。

戰鬥序列

比利時戰鬥序列

比利時第三步兵師負責守衛列日的工作,由熱拉爾·勒曼少將指揮。這個由4個及數個其他戰鬥團組成:

  • 第九混合旅:包含第9和29步兵團,以及第43、44和45砲兵連。
  • 第十一混合旅:包含第11和31步兵團,以及第37、38和39砲兵連。
  • 第十二混合旅:包含第12和32步兵團,以及第40、41和42砲兵連。
  • 第十四混合旅:包含第14和34步兵團,以及第46、47和48砲兵連。
  • 第十五混合旅(8月5日加入):包含第1、4猎兵團,以及第61、62和63砲兵連。
  • 要塞守衛隊:包含後備第9、11、12和14步兵團、一個砲兵團、4個後備砲兵連,以及其他部隊。
  • 第三砲兵團:包含第40、49、和51砲兵連。
  • 第三工兵營。
  • 第三通訊部。
  • 第二槍騎兵團。

總體而言,比軍有大約三萬六千人和252門大砲可供面對德國的入侵[11][1]

德軍戰鬥序列

德軍負責進攻的默茲河軍團(第二軍團英语2nd Army (German Empire))組成如下[12]

  • 第三軍第11步兵旅,由弗里德里希·馮·瓦赫特(Friedrich von Wachter)少將指揮。
  • 第四軍第14步兵旅,由弗里德里希·馮·武索(Friedrich von Wussow)少將指揮。
  • 第四軍第34步兵旅,由里夏德·馮·克拉韦尔(Richard von Kraewel)少將指揮。
  • 第六軍第43步兵旅,由許爾森(Hülsen)少將指揮。
  • 第七軍第27步兵旅,由本諾·馮·馬索(Benno von Massow)上校指揮。
  • 第十軍第38步兵旅,由厄爾岑(Oertzen)上校指揮。
  • 第二騎兵軍,由格奧爾格·馮德馬維茨中將指揮,包含

總體來看,德軍大約有五萬九千八百人及100座火炮[2]。他們受奧托·馮·埃米希將軍指揮,埃里希·魯登道夫則跟隨部隊作為指揮部的觀察者。

戰鬥過程

德國於8月3日早上對比利時宣戰,先頭部隊「默茲河軍團」於4日早晨8點跨過邊界。騎兵推進至默茲河,但發現多數橋梁均被摧毀。到了8月4日傍晚,德國騎兵已經渡過默茲河來到北邊的维塞,並在那裏遭遇到第十二旅,該旅被下令進行英勇的後衛作戰以利撤退至要塞防線。整個晚上德軍都被擋在北方。

比利時第三步兵師躲在倉促完成的防禦工事後方以防禦城市,同一天他們成功地擊退了企圖通過要塞群的德軍。德軍企圖進攻占巴爾雄要塞英语Fort de Barchon的攻勢被要塞的機槍與大砲火力挫敗, 承受了相當大的損失[13]。此次挫敗後,德軍利用齊柏林飛船發起了歷史上第一次空襲,對列日城丟下了砲彈[14]。同時,騎兵則從南方的維澤趕來包圍了列日。隨著城市可能很快陷落,勒曼命令他麾下的第三步兵師撤退,並重入新動員的比利時軍到西方去。

8月6日,魯登道夫將軍揮軍前進時,發現第14旅的指揮官已戰死。他以個人名義下令一野戰榴彈砲提供火力支援,以便通過克迪布瓦法语Queue-du-Bois村,因為該處是個可俯瞰列日的高點[15]。魯登道夫派出一隊人向勒曼提出休戰協議,但被拒絕。而在其後跟隨的突擊隊也被勒曼指揮部的軍隊擊退。德軍這次的突襲迫使勒曼逃離列日城,並躲入該城西方的隆桑要塞英语Fort de Loncin以做為避難。外環的其他要塞則持續抵抗德軍的推進,因為德軍對他們的鐵路線進行封鎖。德軍持續砲擊地砲擊這些要塞,但大多數的要塞仍屹立不搖。唯一被擊垮的是弗萊龍要塞英语Fort de Fléron,該要塞的穹頂遭到砲火摧毀。而巴爾雄要塞則在德國步兵持續的進攻下,於8月10日被攻佔。[16]

為了削弱這些要塞,德軍決定使用他們強大的圍城砲。這些圍城砲中包括克虜伯大貝莎420毫米榴彈砲,以及一些奧匈帝國借出的305毫米榴彈砲,由斯柯達公司建造。這些要塞在建造之初,比利時認為陸地上最大的可移動式大砲是210毫米榴彈砲,所以這些要塞並未設計成可承受來自更大的圍城砲的砲彈。圍城砲發出的砲彈從堡壘的正上方烙下,穿透了混凝土層,然後再由延遲導火線引爆。要塞一個個被迫就範,直到8月16日最後一座要塞-邦塞勒要塞英语Fort de Boncelles投降為止。8月15日,勒曼指揮官在防守隆桑要塞英语Fort de Loncin時負傷,在昏迷的情形下成了德軍的俘虜[17]。到了8月17日早上,德國第一軍團、第二軍團及第三軍團按照施利芬計畫,準備繼續橫掃剩餘的比利時,迫使剩餘的比軍退往安特衛普,並使布魯塞爾於8月20日不戰而降。[18][19]

後續發展

勒曼及其部隊在列日所做的十日抵抗,是否對德軍施利芬計劃的時間表有所影響,至今仍不清楚。但顯而易見的是,協約國視這場戰鬥為精神上的勝利。沒人預期到比利時會反擊,至少不致於會這麼有效。有無可能在小小的比利時願意打到底情形下,歐洲各國不願意呢? “這是精神勝利並向世界宣傳—國家傳統信仰及責任仍能在戰場上激勵著士兵們的勇氣,並顯示出德軍輝煌的表面下仍是美中不足的。”[20]這讓法國在1914年頒發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給了列日市。[21] 另一影響則是從各方面削弱了對於修築要塞群的信心,並讓法國的凡爾登的要塞群更加脆弱,最終影響了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22]

刊物

  • Paul Hamelius, The Siege of Liège: A Personal Narrative (London, 1914)
  • J. M. Kennedy, "The Campaign around Liège," in Daily Chronicle War Books (London, 1914)

參考

  • Griess, Thomas E., The Great War, Avery Publishing, 1986.
  • Marshall, S.L.A., World War I, American Heritage, 1964.
  • Reynolds, F. J., 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Vol. III, P.F. Collier & Son, New York, 1916.
  • Keegan, John, The First World War, Vintage Books, 2000.

註腳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рубежник», 1922, № 6, стр. 20
  2. ^ 2.0 2.1 «Der Weltkrieg 1914 bis 1918», Bd. 1, S. 109.
  3. ^ Siehe Herwig, Marne, S. 117.
  4. ^ «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рубежник», 1922, № 6, стр. 21
  5. ^ 5.0 5.1 Keegan 1998,第84頁
  6. ^ Siehe Otto, Helmut, Schmiedel, Karl (Hrsg.), Der erste Weltkrieg. Dokumente, 2. Auflage Berlin 1983, S. 33.
  7. ^ Siehe Otto, Schmiedel, Dokumente, S. 46.
  8. ^ Keegan, John. The First World War. Vintage books, June 2000. ISBN 0-375-70045-5. Pg. 81
  9. ^ Форт Баршон пал первым, еще 10 августа,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атаки германской пехоты.
  10. ^ Именно в этом форте находился комендант крепости генерал Леман, этот форт пал последним из всех укреплений Льежа.
  11. ^ Siehe Herwig, Marne, S. 108.
  12. ^ Siehe Reichsarchiv, Grenzschlachten, S. 109.
  13. ^ Siehe Reichsarchiv, Grenzschlachten, S. 111.
  14. ^ Siehe Herwig, Marne, S. 110.
  15. ^ Барбара Такман. Первый блицкриг. Август 1914 5000 экз. М.: АСТ. 1999: 210 [The Guns of August]. ISBN 5-7921-0245-7 (俄语). 
  16. ^ Keegan, pg 84 & 85.
  17. ^ Siehe Reichsarchiv, Grenzschlachten, S. 120 sowie Keegan, John, Der Erste Weltkrieg. Eine europäische Tragödie, Reinbek 2001, S. 134f.
  18. ^ Duffy, M. (22 August 2009) The Battle of Liege, 1914 http://www.firstworldwar.com/battles/liege.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1
  19. ^ Siehe Reichsarchiv, Grenzschlachten, S. 214ff., 240ff.
  20. ^ Buchan, 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p. 134.
  21. ^ New World Encyclopedia Article: Legion D'Honneur http://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Legion_of_Hon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1
  22. ^ Rickard, J. (14 March 2001 ), Siege of Liege, 5–16 August 1914, http://www.historyofwar.org/articles/battles_liege.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